□劉鵬章哲
近年來,伴隨著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不斷上漲,浙江制造業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尤其是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減稅、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成本優勢對制造業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更加凸顯。本文對臺州某制造業企業在中美兩個工廠的成本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浙江制造業仍存在一定的綜合成本優勢,但相對優勢正在減小。
臺州某塑膠企業創建于1992年10月,是一家專業生產環保餐飲具的外商獨資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主要產品為一次性刀叉、紙杯、吸管等,產品以出口為主,主要供應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賽百味、溫迪及連鎖超市沃爾瑪等終端客戶,市場遍及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公司總部位于溫嶺市東部新區,擁有5個生產基地(溫嶺3家、三門1家、美國1家),1家研發中心(與中科院理化所合作共建成為溫嶺市首家院士專家工作站)。美國生產基地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該州2016年GDP總量居美國各州第六位,制造業企業綜合成本高于全美平均水平,與浙江有一定的可比性。2017年,臺州工廠與美國工廠營收分別為6.4億元、1.8億元。
從整個企業的營業收入構成來看,2017年綜合成本約占94%、凈利潤率為6%。其中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包裝物料成本、稅收成本占比較高,分別約占營業收入的48%、12%、10%、7%,電費、物流、折舊等其他成本共占營業收入的17%(見圖1)。
由于美國工廠目前只生產一次性吸管,下面從中美工廠生產1噸一次性吸管的各項成本進行比較分析(見表1):
國內成本優勢明顯,海外生產源自銷售需求。該公司在浙江省內生產1噸吸管并到海外銷售的平均總成本為15476元,較其在美國生產成本低1/3左右,成本優勢十分明顯。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在海外開設工廠的原因主要是其銷售市場都在海外,在當地擁有工廠有助于提升產品信譽度,并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其次是吸管的運輸成本較高,海外生產有利于降低海運成本。
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是國內成本優勢的最重要來源。國內企業生產1噸吸管人工成本平均1386元,約為美國的1/5左右。從國內和美國的工人工資來看,美國工人工資約為國內的6.5倍,比如管理人員,美國是10萬美金/年,而中國是10萬元/年。國內企業較海外企業擁有巨大的人工成本優勢,對綜合成本優勢的貢獻率為61.1%。可以看出,國內綜合成本優勢過半來自國內人工成本優勢的貢獻。
原材料成本基本持平,國內包裝物料成本較高。該公司國外生產原材料均來自國內,考慮物流因素,國外生產原材料成本略高。但由于受環保要求和去產能政策的影響,國內包裝紙價格不斷走高,國內公司包裝物料成本約高出海外公司50%左右。綜合來看,國內公司已經不具備原材料及包裝物料成本優勢。
國內稅收成本較高。據企業相關負責人反映,省內工廠實際繳納的所得稅和增值稅等約占企業營業收入的6.65%,由于企業2017年情況相對特殊,廠房設備投入較大,即使扣掉固定資產投入稅收抵扣后,稅收成本仍約占營業收入的4.65%。而美國工廠只有所得稅,沒有增值稅,由于美國工廠目前盈利較少,所得稅繳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據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占財政收入比重約為51%,而美國的企業所得稅占財政收入比不足10%。

圖1 2017年企業營業收入構成

表1 企業生產1噸吸管的國內外成本對比分析

表2 2017年企業國內工廠實際稅負明細表
國內電費成本較高。國內生產1噸吸管的平均電費為677元,比美國生產1噸吸管的費用約高50%。從電價來看,美國電費約0.35元/每度,國內工廠生產電費為0.8元/每度,是美國電費價格的2倍以上。
國外折舊等相關成本高于國內。由于國外人工成本較高,該公司在國外生產線自動化程度較高,機械設備投入占比高于國內公司,折舊成本和維修安裝成本相應也高于國內。
政府辦事效率明顯高于美國。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同樣一個項目,在美國走完所有程序最終落地需要整整一年,但在國內卻只用了14天,“浙江速度”優勢明顯。可見,隨著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不斷推進,浙江的營商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
案例剖析發現,與美國相比,浙江制造業企業仍然存在綜合成本優勢,主要是省內人工成本優勢相對明顯,但省內企業稅負成本、要素成本則明顯高于美國。針對調研中發現的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大力度開展減稅降費,減輕企業成本壓力。美國稅改引起了新一輪全球減稅浪潮,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宣布減稅計劃。建議國家加大減稅力度,針對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等特定領域制定結構性減稅方案。加快推進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向直接稅轉型。浙江自去年以來已經連續出臺一系列“降本減負”政策,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應繼續梳理各類政府性收費,對于一部分已經不適應當前發展需要的,下決心予以減免。
多舉措推進智能制造,應對不斷趨弱的人工成本優勢。美、日、德等制造強國的經驗表明,降低人工成本的根本出路在于“機器換人”。建議盡快把以工業機器人為先導的自動化、以傳感設備為要件的數字化、以大數據算法為基礎的智能化作為浙江制造業的優先戰略確定下來。
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創業創新的市場競爭活力。未來的競爭不僅僅是硬成本的競爭,更是軟實力的競爭。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契機,繼續加大改革力度,擴大改革戰果,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與國際接軌的投資環境、便民高效的政務環境等方面,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扎實練好內功。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可以預計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將是長期性的。對企業而言,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不斷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努力發展成為世界級品牌企業,才能從根本上規避貿易壁壘的影響。重點要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等領域,聯合高校、研究院開展基礎研究,力爭在基礎技術領域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