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卡

習近平曾在2002年發表過一篇回憶文章,叫《我是黃土地的兒子》,里面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它是這樣說的: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那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句質樸的話語和終身難忘的為民情懷,伴隨著習近平從西北山村走到了華北縣城、從東南特區走到了執掌一省,直至走上了“中國號”巨輪掌舵者的位置。無論走到哪里,黃土高原的千山萬壑以及陜北老鄉額上的皺紋,永遠地蝕刻在了習近平的心上,從此再也沒有消失過。
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扶貧要攻堅、脫貧要精準,就是因為七年的知青生活讓他更真切地體會到中國農民的貧困問題。今天的他,早把扶貧濟困變成了一項有溫度的工作。十八大以來,僅公開報道中,就可見習近平針對扶貧做過十多次部署,其中不乏對各級黨政干部“用心”做好扶貧工作的高要求。很多地方的扶貧中,也體現了用心、用情。甘肅省有一個“逢提必下”制度,凡是要提拔的干部,先下放到基層最貧困的地方,吃吃苦,做實事,積淀一下對老百姓的感情。習近平自己在下鄉調研中,也很重視去貧困地區體察民情、噓寒問暖。喜歡到老百姓家里走訪,掀開鍋蓋看看鍋里有什么。他用自己的雙腳,一步一步丈量著中國的土地;用最接地氣的話語,一句一句溫暖困難群眾的心。
之前“央視新聞”公眾號有篇報道,從習近平2018年新年賀詞中提煉出5個關鍵詞,分別是“天道酬勤”“奮斗”“踏踏實實”“行動”“辦好實事”。這5個關鍵詞跟之前的“擼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會夢想成真”都是一脈相承的,都表達了相近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實干”,而這實干理念正是來源于黃土高坡七年艱苦生活的磨練。當年,毛澤東一聲“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讓這個年僅15歲不諳世事的孩子毅然奔赴到陜西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梁家河插隊落戶,一干就是7年,也就是在這里,他立下了從政的初心。習近平后來在自述中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是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可以說,七年的知青歲月,系好了習近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其后來的治國理政思想奠定了基礎,讓他深刻理解了實干和人民這兩個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叫《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在一個雨天等公交,旁邊人突然說:你的傘真漂亮。主人公剎那間愣住了。他抬頭看看手里的傘,傘骨老化生銹、傘布掉色變暗,美在哪兒?他探出頭去,打量這把再熟悉不過的“老傘”,猛然發現印著素色牡丹的傘面確實秀美。故事很簡單,卻是針對當下公務員“審美疲勞”“眼高手低”現狀發出的警醒。習近平把陜北如此艱苦的七年稱為自己成長、進步的起點,作為青年,在當下最美的時光和最好的位置,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值得每位同志思考并為之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