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
摘 要: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的中華民族,古籍作為歷史的傳承和見證,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的瑰寶。我國古籍具有悠久的歷史,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不斷地保存著各種各樣的古代文獻,從甲骨文到竹簡、木牘、帛書到紙張發明之后的古代圖書、字畫、拓片等。古籍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本身具有檔案、文書的內涵,同時也是珍貴的古董文物。因此,做好古籍的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揮古籍價值,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性工作。
關鍵詞:圖書館 古籍 保護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01
古籍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載體,集中體現出了文獻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隨著公眾精神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古籍保護認知的不斷加強,對古籍利用的社會需求也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出于保護的目的,不少圖書館所藏的古籍善本均無法輕易接觸,即便專家學者想見到也非常不容易,并且由身份認證、復制范圍、收費標準等規定引發的矛盾時有發生。公共圖書館作為直接面向社會大眾的服務機構和平臺,應該正確看待“藏”與“用”的矛盾,延續并發揚近代公共圖書館已形成的服務民眾思想,充分認識并發揮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職能,合理利用古籍保護的各項成果,積極開展閱覽、整理開發與學術研究等工作,為社會提供更加真誠、便捷、優質的古籍服務,真正實現古籍的價值。
一、古籍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經費,硬件設施不足
古籍保護經費的缺乏是古籍保護發展的瓶頸。有文獻指出,許多圖書館古籍收藏庫中由于缺乏溫控設備,庫房的密封性較差,且部分書庫還缺乏消毒、殺蟲以及空氣凈化設備。由于缺乏硬件設備,古籍的消毒殺蟲、換氣通風都只能通過一些常規方法,例如晾曬、放置驅蟲藥或是開窗通風的方式,這些方法不但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且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1]。此外,書庫中的空調也僅僅是根據工作人員的需求開啟,無法保證空調在必要的時間開啟。
2.人手不足
公共圖書館的古籍收藏量大,但是圖書館在職工作人員較少,雖然圖書館開展了古籍保護相關的培訓班,但是仍舊無法滿足古籍保護工作的需求。有相關文獻指出,參加完培訓班之后僅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能夠獨立進行古籍保護工作,這主要是由于古籍保護是一項嚴謹的工作,培訓只能讓工作人員對古籍保護有一個大概的認知,要想獨立完成古籍保護工作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夠實現[2]。此外,由于人手不足,無法快速了解館藏古籍的現狀,只能一邊整理一邊觀察古籍的健康狀況,難以快速整理出已經損毀的古籍和需要修復的古籍。
3.需要修復的古籍數量多,修復進度慢
許多圖書館的建設時間早,早期由于保存條件不好以及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導致許多館藏古籍出現了一定的破損、蟲蛀、老化等問題,需要修復的古籍數量較多,但是圖書館內能夠進行古籍修復的員工少,缺乏修復人員。要想完全修復受損古籍,需要數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二、圖書館古籍保護的策略
1.爭取經費,增加硬件設施
根據上文分析發現,公共圖書館古籍保存由于經費缺乏而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例如夏季無法有效控制室溫和濕度、缺乏專業的消毒殺蟲設備等。圖書館可以向當地財政爭取古籍保護經費,對庫房進行改造,增添溫度、濕度控制設備,從而滿足古籍保存的要求。
2.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招募志愿者
在檢查完庫藏古籍之后,需要有計劃的進行古籍修復工作。針對缺乏修復人員的問題,需要開展古籍修復培訓,從而培養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古籍修復人員,提高館內工作人員對古籍修復的認知,同時要向國外圖書館學習,吸取其古籍保護與修復的相關經驗。此外,也可以向社會招募志愿者,為古籍修復工作提供更多的人員[3]。
3.加強古籍保存管理
圖書館需要不斷完善古籍保存相關管理原則,例如對溫度、濕度的控制,空調的使用、人員進出書庫的限制等。工作人員需要嚴格執行管理標準,避免對古籍的二次損傷。同時還需要制定一個科學的管理方案,首先需要定期檢查古籍損傷情況調查,及時發現受損的古籍,并對受損類型、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制定相應的預防計劃,并對受損嚴重的古籍進行修復。管理方案需要以防治為主,做好事先預防,避免事后彌補。
三、圖書館古籍的開發利用
目前大多數圖書館通常不開放古籍的借閱,這主要是出于保護古籍的目的,但這也限制了古籍利用價值的發揮。古籍的數字化建設是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目的而推出的改革方法,其既能夠實現古籍文化價值的有效利用,同時也能夠避免借閱古籍造成的二次損傷,這使得古籍的文物價值與文學價值相分離,并且古籍的信息化能夠實現公眾在線閱讀、內容搜索、復制打印等需求,能夠有效滿足大眾對于古籍閱讀的需求。
目前古籍數字化通常是采用人工錄入以及掃描設備圖像保存的方式。前者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文本的方式保存全文,從而能夠對古籍內容進行字詞檢索,但是這種方法增加了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工作量,而且古籍中尚有一些待修復的內容,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才能夠整理出全文,可能有一定的誤差,工作效率較低。后者的優點在于不僅能夠保留古籍的原樣,而且圖像轉化效率快,因此大部分圖書館都是采用這種方式。
圖書館可以通過建立古籍資源平臺,將已經整理好的古籍資料放到平臺上,并提供索引、閱覽和下載等服務,從而便于研究人員的使用,待平臺建立健全之后,可以考慮對公眾開放。在古籍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部分資料存在著標準不一的問題,許多數據沒有按照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相關要求進行掃描,圖書館在整理古籍時需要注意這一問題,要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相關標準和要求接軌,從而更好地實現各大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享。通過應用統一的標準,各地方圖書館就能夠共享古籍資源,減少對相同古籍的重復數字化處理,從而加速古籍資源數字化的工作。雖然數字化處理對于古籍文獻能夠有效利用,但是不少讀者反應不喜歡通過電腦屏幕閱讀書籍,因此可以考慮與出版社合作,通過出版古籍來滿足讀者對紙質古籍閱讀的需求。
結束語
文章主要對現代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展開了探討,為圖書館更好的進行古籍保護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有助于實現古籍價值。
參考文獻
[1]于良芝.國外圖書館古籍保管與利用制度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23(6):5-13.
[2]謝琳,嚴峰,眭駿等.2015年全國高校圖書館古籍工作情況調查報告[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34(5):51-58.
[3]裘儉.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中醫古籍保護工作述要[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34(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