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冬梅
摘 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思維。每一門學科的內容由表及里可以分為學科知識點、學科思維方法、學科思想三個層次。學習的本質就是理解思想,學會思維,解決問題,創造新知。
關鍵詞:數學教育 學科思維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每一門學科的內容由表及里可以分為學科知識點、學科思維方法、學科思想三個層次。學習的本質就是理解思想,學會思維,解決問題,創造新知。數學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主渠道。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要講求實效,提高效率,注重學科思維,提升學科智能。使學生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如何在課堂45分鐘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歸納起來,一定要符合以下三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學科體系的規律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應該全方位把握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抓住基本環節,重視章節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學效率。
一、課前準備具有目標性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備課不光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就是指要把握教材,明確目標,聯系學習實際,重點、難點做到心中有數,教學設計抓住思維的主線,教具準備充分,板書設計清晰。例如:教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準備“三棱錐、正方體、長方體、六棱柱、球、圓柱、圓錐、圓臺”等,課上讓學生從實物去理解,勝過用語言去抽象說明這些立體圖形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二、新授課的知識具有突破性
一般說來,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往往通過練習來達到目的。在新授知識時,教師如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進而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呢?設計練習要圍繞“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課前自主練:新授課前的這種練習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極強的針對性,是對新授課的知識做鋪墊的。例如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可先復習自然數加法法則;教學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可先復習正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為新課的引入做鋪墊。無形中引導學生接觸數學中“類比”的思想方法。
2.課中針對練:“新授”后具有針對性強的單項訓練,圍繞如何突破重、難點做文章。例如:教學“較復雜的有理數混合運算”時,可先通過分步單項運算,后綜合運算來分散難點,突破重點。這種層層推進的設計,非常適合學生分層練習。
3.操作性練習:通過畫、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學于實踐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形象思維。例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通過學生用自己制作的正方體切開,可以得到多種不同的展開圖,或者將一些平面展開圖,通過剪、拼,看是否能折疊還原成正方體等操作手段來達到掌握展開與折疊立方體圖形時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
4.口述性訓練:通過學生用語言表達來說清算理,培養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講解過后,可以讓學生口述每一種方法的思想,試著讓學生獨立分析,如何從問題推算到條件,對“可能性”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三、鞏固知識具有強化性
到了知識鞏固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印象,如何深化,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一般的有:
1.鞏固性練習:對知識駕馭理解并轉化為技巧。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中,可對基礎知識重點練,強化運算順序;關鍵步驟專項練,轉化為技能技巧;簡便運算完整練,強化定律的運用。
2.比較性練習:通過同種類型和不同類型的比較,加深理解。例如教學“角的比較”時,可以通過角的共同點及分析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達到對知識的鞏固。
3.變式練習:擺脫學生一味機械地模仿,克服思維定勢,一題多變。例如在教學“教育儲蓄”問題時,可以加強變式練習,可出現“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題目類型,拓寬思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4.開拓性練習:通過練習,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除了掌握所教的幾種常見幾何體的截面圖形,還要啟發學生發現剩余幾何體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其他特殊立體圖形的截面圖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機地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四、課堂小結具有反饋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隨時會得到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應采取措施,及時調節,或評價,或糾錯,或聯系數學思想,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課后作業具有系統性
課后作業的布置,教師必須將新授課知識全面的體現出來,作業難易結合,循序漸進,隨時從作業中發現學生課堂聽課中的不足或缺漏,反饋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時補充加深,及時講評糾正,讓學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識,形成思維導圖,將知識系統化。
第二個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規律,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一是注重啟發的策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知識陷阱,設置一些知識墻,激發學生提出疑問的興趣,引起學生深入地思考。二是要遵循思維的規律。打好數學思維的基礎;建立數學思維的層次;交給數學思維的方法;體現數學思維的發散;建立數學思維的結構。
第三個規律: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性:
第一,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摸準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傾向,并極大地給與滿足。第二,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譬如說課堂教學的流暢,課堂教學中語言有魅力等等。藝術能夠引起人的心靈的震撼。一堂課,學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懷,除了課本身的科學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課的藝術性。
學習不是僅僅為了掌握一個個知識點,人類已經創造的知識和信息爆炸形成大量的新知識,一個人一生都難以窮盡一個學科。學習的本質不在于把自己變成一本百科全書, 一個兩腳書櫥,而是理解思想,學會思維,解決問題,創造新知。
一門學科的一個個具體的知識如同一片片樹葉,學科的思維方式如同樹枝,學科的思想如同樹根和主干,我們可能是從樹葉開始認識一棵樹,但是不能僅僅限于收集樹葉,應該通過樹根、樹干、樹枝將一片片樹葉連接起來,并且自由地生長。傳統的學習,常常專注于尋找“樹葉”,甚至猶如在一桶米糠里尋找一粒米。而理解學科思想、提高學科思維能力也更有利于知識的高效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對學科思想的理解和學科思維能力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科智能,提升人生的智慧。讓每一節課、每一次作業、每一次練習都不再是重復的機械操練,而是成為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領略學科思想魅力的意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