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海淀區攻堅克難、率先示范,確立了以實體化學區制管理為突破,學區制和集團化并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全面保障公平、均衡、優質發展的縱橫矩陣式改革策略。
改革定位與制度設計
2015年,海淀區全面啟動學區制改革,以原有的12個小學學區為基礎,結合街鎮行政區劃,將全區所有中小學劃分為17個學區,對應29個街鎮。2015年底,17個學區全部掛牌成立??傮w上看,海淀區學區制改革有三個特點。
1.具有明確的改革定位
從改革之初,學區就定位為:搭建一個新平臺,即校際之間共建共享協同發展的新平臺;構建一種新關系,即政府、學校、社會之間協商共謀共同治理的新關系;創建一種新模式,即統籌區域資源,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新模式。最終目的是,探索政府主導、學區統籌、社會參與、合力推進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2.具有完整的制度設計
17個學區都成立了學區委員會,由各街鎮領導、中小學校長、駐區單位代表以及家長代表約30人組成,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各街鎮的黨委書記擔任。學區委員會作為議事機構,定期研究學區教育改革發展重大事項。同時,在17個學區設立管理中心,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并設置發展規劃部、教育教學部和資源統籌部,在學區委員會的指導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統籌協調具體事務。
3.具有完善的組織保障
在區委區政府層面,海淀區成立學區制改革領導小組,全面組織、協調、指導改革工作;成立專職辦公室,在試點階段推進落實改革舉措。初步梳理學區委員會和學區管理中心的職能,明確聚焦難點、逐步推進的工作策略。為每個學區提供獨立的辦公空間,核撥固定編制,每年撥付專項活動經費,全面保障改革順利推進。
推進策略和改革成效
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破解難題為著力點,以促進公平為落腳點,充分發揮學區作為教委的“助手”、學校的“幫手”、均衡發展的“推手”的作用,穩妥推進改革落實。
1.海淀區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形成新機制,政府、學校和社會協商共治的教育格局基本建立
招生入學是百姓關注的熱點,是政府工作的難點。17個學區依托委員會機制,協同街鎮政府、公安、社保、住建、社區等單位,加大政策宣傳、加強規范管理、統籌協調入學學位、提高精細化服務水平。兩年來,海淀區幼升小就近入學比例提升至98%,提高了5個百分點;小升初就近入學比例提升至97%,提高了7個百分點。
2.區域教育資源統籌形成新體系,以生為本的教育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
學區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資源邊界,擴大資源效應。學區通過建設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優化了教學設施、文化體育場館和藝術科技資源。駐區資源單位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支持,真正打通了教育內外、校內外和課內外的資源,共同服務于學校發展、學生成長。
3.校際之間協同成長形成新樣態,海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要縮小校際差距、促進所有學校共同發展。學區通過組織家長走進學校,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理念;組織校際交流合作,推動薄弱校抱團發展。真正讓每一所學校都能享受到發展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不用擇校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未來,海淀區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立足于構建和諧共治的教育治理機制,逐步將學前、高中、社區和校外教育納入學區管理,進一步完善學區職能,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實現區域教育的貫通、打通、融通、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