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北京小學校長、北京小學教育集團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首批中小學教授,特級教師,教育部課程教材審查委員會專家,兼任北京市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委員會副理事長等職,被聘為教育部名校長工程導師,北京市名校長工作室導師,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北師大、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在辦學中主張堅守基礎教育本真,提出了“五養”教育理念,形成了“實與活”的教學思想,其推進的學校管理改革、四季課程建設、寄宿教育研究等具有較大影響。
最近從微信上看到一則新聞:法國、英國等國家準備或已經規定中小學生不準帶手機進課堂或校園。許多人,特別是相當多的家長參與討論這個問題,爭論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贊成方認為,手機干擾孩子的課堂學習與身心健康,所以支持不應該帶入課堂的規定;反對方認為,手機作為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應用于學習,現代人和未來人都需要掌握信息技術,而且使用它是人自主生活的權利,不違法,應該允許帶到學校使用。那么,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從現實看,這是個非常值得全社會討論的問題。一是這個問題關系到教育,而教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涉及億萬學生的成長,具有巨大研究價值。二是這個問題是個很具時代性的問題。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勢不可擋,網絡技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如何看待它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從爭論的焦點看,大家關注的是技術的功用與副作用的問題。如果單單從技術層面探討這個問題,很難達成一致的看法,因為在歷數網絡技術先進性的同時,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引發的嚴重問題。我認為,站在教育的角度,我們需要探討的是:現在和未來,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掌握信息技術的人,還是具有信息素養的人?
其實,現代教育從來不會拒絕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掌握,相反,現代信息技術課是所有學校應該開設的課程。即便沒有專門開設這門課程,孩子照樣從生活中學會了如何使用手機,如何使用電腦和網絡。但是,教育不是定位在技術學習,而是信息素養,而信息素養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信息免疫的能力。信息免疫的能力就是人在網絡技術使用中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以及抗擊各種誘惑與干擾的能力。
為什么特別把信息免疫的素質列入信息素養的教育?因為,使用信息技術可能會生“病”,尤其是成長中的兒童少年更容易誤入歧途。其一,目前我們的網絡技術還不能有效過濾掉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信息,特別是黃色網站,而手機的自主使用為學生登陸不健康網站和接收不健康信息提供了可能。有的家長認為可以教育學生不登陸不健康的網站,但是實踐告訴我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哪怕有一個青少年登陸了不健康網站,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其二,網絡信息的開放性、關聯性等特點會使學生容易轉移學習的注意力,對于在課堂上經常玩手機的學生,手機確實不利于他們在班級(包括走班)授課中的學習。其三,網絡游戲會使學生上癮,沉溺其中,無心學習。其四,目前網絡學習還在不斷探索中,特別是網絡學習有賴于很強的學習自主性,因此青少年如何通過手機實現有效的網絡學習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現階段夸大手機學習的功用,只能是自己騙自己。因此,信息教育必須從信息技術層面走向信息素養層面,而信息免疫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設性意見:
1.增強信息免疫教育的必要性
我贊同信息專家的觀點,即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自控、自律的品質,提高學生自覺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擾和侵蝕的能力,從而培養合乎時代的信息倫理素養。
2.落實信息免疫教育的全員性
學校、家庭、社會三大系統應該加強溝通、加強合作,發揮各自施教主體的積極作用,規劃、指導、監督學生信息素質的教育,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成長的干擾。
3.提高信息免疫教育的可行性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教育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信息技術使用中存在某些問題,就采用簡單回避的方式。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學校與家庭通過溝通達成共識,共同制定適合的教育措施。不管是不是制定了禁止把手機帶入學校和班級的規定,都應該深刻認識信息免疫的重要性。特別是要讓學生明白并自覺認同教育管理規定的良好初衷。如果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制定了這方面的規定,家長應該支持學校。其次,是不是給孩子配備手機,可以從實際需要出發。比如,幼兒盡可能少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的產品;小學生沒必要配備手機;中學生如果學校有電話和計算機房,教學中也沒有使用手機的要求,可以不必把手機帶到學校。第三,在家庭配備手機,家長應該與孩子有約定,嚴格控制手機使用的時間、功用,防止通過手機玩游戲上癮,導致玩物喪志。對于小學生使用手機、電腦上網查閱資料,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加強即時的監督與指導。
總之,中小學生是否配備手機,是否禁止帶進校園,要系統思維,辯證認識。我想,信息素養培養好了,信息技術就會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當然,有許多人也期待著適合學生使用的手機問世。但愿科技為人類服務的理念能夠不斷深入人心。
編輯 _ 王雪莉 配圖 _ 葛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