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師質量關乎國家戰略。國家宏偉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根本就在教師。在基礎教育領域,對教師素養有了新的要求,教師的職后發展有了新的定位。教研員要有共同的擔當、明確的定位、前瞻的眼光、具體的措施,和教師一起,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體驗、感悟中實現共同發展。
教師發展:從研究“課堂教學”轉向研究“教育教學全要素”
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頒布,同一天啟動了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國家級示范性培訓。此次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優化了學科教學內容,補充了學業質量要求,增強了教-學-評的一致性指導。
回溯新中國的教育發展,我們對學科育人目標的認知在不斷升級,從“雙基”“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從關注學生基礎素養的發展,到同時強調高級素養的發展,特別是跨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那么,面向學生的未來,提高育人質量,教師的研究內容就要從“課堂教學”轉向“教育教學全要素”。
學校課程供給如何轉型升級?學生學習方式如何豐富多樣?學生學業水平如何測試評價?學生學習環境如何滿足需求?教師學科教學如何順應改革?教研如何為新時代教師服務?這些問題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成為教研要高效率解決的問題。
教師素養:從提升“教學技能”轉向提升“課程育人的能力”
以往的教學,過于關注學生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多少,在教師層面,關注的是教師具備的學科專業知識,后來逐步發展到關注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關注如何教效果更好,重點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隨著教師學歷的提升、優秀教師示范性教研的逐步深入,教師學科專業知識、教師教的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教師教學是極富創造性的一項工作,每一個班的學生都有鮮明的特點,每一個教學現場都相對獨立,每一節課上學生的現場反應都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學科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更需要學生的學習知識來共同支撐。
育人目標的升級對教師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學習活動設計能力、學習活動組織能力、學習過程指導能力,還要具備研究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提高教師素養,要從提升“教學技能”轉向提升“課程育人能力”。
共同發展:教研員和教師在體驗感悟中實現發展
教育領域的深化綜合改革,為區域教研帶來新要求、新挑戰。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提出了滿足需求、引領需求和創造需求的目標,凸顯教師研修的現場性、生成性、體驗性和研究性,幫助教師在基于實踐的體驗感悟中實現發展。
以海淀區“高中學科教研基地建設”為例。隨著改革的推進,學校對學科的理解、學科育人價值的把握、學科育人問題的解決越來越困難。為幫助學校解決發展難題,海淀教師進修學校自2015年起開始進行“高中學科教研基地建設”,基地建在學校,首席教師是基地的主要負責人,教師是主體,教研員提供專業支持,教育行政部門則發文組織。
在每個基地,結合本校情況,聚焦真問題,首席教師帶領教研組的“微團隊”開展“微項目”,“雙微”驅動,解決教師學科教育教學問題,創新教師發展的動力機制,實現學校增值發展。三年的時間里,兩批共有47個教研組建成學科教研基地,覆蓋15個學科、35所學校,形成日常工作中的研究共同體,同時帶動周邊學校發展。學科教研基地建設的過程,就是教研員和教師團隊學習、研究、實踐、改進等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基于教學改進實踐的體驗、感悟,幫助教師建構起新的學科課程育人的理解,找到新的策略。
又如,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兩年的時間里,海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了語文、數學、化學、藝術等11個學科的“核心素養與學科教育”系列研討。從學科課程、教學、評價、資源、隊伍建設的視角出發,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師一起研討,既有規定動作,也有學科自選動作。在每一個學科研討的準備過程中,現場課、大會報告、分論壇發言等的準備和總結梳理,都是一個教研員和教師共同學習理解、體驗感悟、不斷優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教研員與教師共同實現專業成長的過程。
基于切身體驗、深刻感悟的成長,是烙印最深,也是最持久的成長。
(以上內容根據羅濱校長在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第二屆全國教師專業發展學術會議”國際論壇上的主題報告整理而成。)
欄目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