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民
作為一名責任督學,不僅要關注學校教育教學相關職責的落實情況,也要關心轄區內殘疾兒童的入學情況,確保適齡兒童都能接受相應的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新學期剛剛開始,我接到一個家長打來的電話:“您是王老師嗎?您管學生上學的事嗎?”我剛剛要詢問情況,電話那頭卻傳來了一聲含糊不清的童音:“我想上學……”經過一番詢問和交談,我大致了解了情況:這位家長是大城子鎮蒼術會村村民,孩子是殘疾兒童,想上學,但是到學校報名后學校說不符合要求,沒有接收,具體原因家長也解釋不清楚。我耐心聽完電話,告訴他們我了解情況后一定及時給他們回復。
放下電話,我就趕到鎮中心小學,找校長了解情況。原來,這個孩子肢體和智力重度殘疾,語言表達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不符合隨班就讀的條件,學校已經建議他們去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第二天,我來到孩子所在村,村支書帶我去孩子家里。我們來到半山腰的一所低矮石頭房,只見院子里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兒,坐在輪椅上,歪著頭,嘴角流著口水,眼睛茫然地看著我們。我向孩子的父親說明來意后,孩子的父親帶我們走到屋子里,只見炕上還躺著一個中年婦女。這是一個典型的殘疾家庭:母親天生肢體殘疾、智力有嚴重缺陷,并遺傳給了孩子。因為給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所以孩子一直沒有上學,現在去縣特教學校也無法拿出學費。怎么辦?看著家長和孩子期待的眼神,我下決心一定要把這件事辦好。
從孩子家回來后,我到區教委找主管領導了解相關政策,又到區殘聯了解相關要求,努力尋找解決辦法。一個月后,在區教委和殘聯的共同努力下,終于確定了具體可行的《殘疾兒童支教方案》。依據這個方案,我協調學校找到孩子所在村的一名退休教師,讓他作為志愿者輔導孩子。又請縣特教中心的教師到孩子家現場指導教學、制定培訓計劃,同時,對家長進行培訓,制定孩子的康復訓練計劃。為了減少家庭支出,我協調學校給孩子送去桌椅、學習用品、兒童刊物等。經過多方努力,孩子終于可以在家學習了。
在之后的一年中,我多次上門看望孩子,并送去一些學習用品和書籍,了解孩子學習和康復情況。現在,孩子能認識一些簡單的漢字了,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
看到孩子在多方的幫助下圓了學習夢,作為責任督學的我感到非常高興。同時,這件事也引發了我的思考:要想滿足人民群眾提出的各種教育訴求,責任督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對于人民群眾的多樣訴求,不能簡單拒絕,要尋求多方幫助,盡最大可能協調解決。二是要依法開展工作,這是責任督學開展工作的基本前提。殘疾兒童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在開展工作前一定要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三是要加強溝通,這是責任督學做好工作的法寶。通過溝通,促進各方達成共識,合力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