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旭 張曉晨
近年來,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海防教育活動,教師深入鉆研,從國家課程中挖掘海防教育滲透點,如品德與社會課的《祖國多遼闊》、數學課的面積單位“平方千米”、科學課的“浮力”、美術課的“海底世界”等相關內容,從而落實海防教育。下面,以品德與社會課為例說明。
1.梳理相關內容,進行整體設計
教師們通讀各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將跟海洋有關的內容梳理出來,如地圖類的有我國海域圖、海上絲綢之路圖、世界大洋圖等,文字內容有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鄭成功收復臺灣、古代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根據梳理出的內容,教師對海防教育的內容進行整體設計。
2.整合課程資源,課上滲透落實
課上,教師通過多種授課方式,增強學生的海洋國土意識和海防思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介紹我國海域圖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海防基地教室的相關資源,讓學生在直觀的地圖中思考我國海疆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真正認識到海洋國土概念以及海洋的重要性和戰略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海防海權意識。
例如,在學習《祖國多遼闊》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察我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疆土,還重點強調我國還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又如,在學習《甲午戰敗國力衰》一課時,教師采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從中日雙方戰前準備、戰略戰術、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對這場戰爭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深入了解此次海戰中中方的失利點,進而反思今后我國海軍的發展方向。歷史就像一面鏡子,雖然甲午戰爭已經過去124年,我們再次回顧這段歷史,不僅僅是為了體會這段歷史的屈辱,更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今天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依然面臨著種種問題和威脅。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體會到了海洋主權的重要性,愛國主義情感更強烈了。
3.營造海洋文化氛圍,提升海防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向學生普及海洋有關知識,并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廣泛宣傳有關海洋文化、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科技、海洋國防和海洋環境等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有關海洋課題研究,營造海洋文化氛圍,讓學生了解海洋、親近海洋,關注海洋和愛護海洋。如在“我愛祖國海疆”“藍色召喚”主題月中,教師利用不同活動,將“海洋”引入到課堂,營造海洋文化氛圍,增強學生的海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