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娟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一、把握介入課堂討論的時機
1.在解答“開放性”問題之時
有效教學是數學教學中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置討論環節是教學的發展,教師只有根據學生、教材和環境的實際,才能使教學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取得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在教學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解答開放性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并且結果也不是唯一的,原因是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本身個體的差異,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思維策略,所以同樣一個問題,往往產生的思維結果是不同的。正是由于這種個體差異給學生之間創設了良好的的交流契機,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討論的順利開展,首先讓學生善于思考,然后再分小組學生之間交流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解題方略,傾聽不同的見解,從中得到啟發,互相補充,共同進步。
2.在掌握知識的關鍵點和得出最終結論前
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導向的主動構建過程。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要先有所了解,要經過分析觀察、實驗操作和嘗試解析以后,初步對所學知識有了新感知,但不清楚或不能十分確定。這時,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關鍵點對新的知識、新的概念之間的聯結點和對著一問題關鍵處設置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組織討論研究,以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認知。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對數學知識發生充分把握、發展形成的特點,抓住知識發展的節點,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3.抓住討論的關鍵時機
當學生在運用知識與選擇方法發生分歧時,或在某一個數學問題上學生的思維在混亂了,這時教師要抓準時機激發學生理解問題的激情和興趣,恰如好處地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自己想說和對問題疑惑進行交流,互相探討,去尋找問題的共同答案。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探索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從自己掌握的原有知識中“滋生”出新的知識。
在學習《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我先向學生展示了:求12和8的最小公倍數。學生舉手回答,為了引出這一節課的要學習的內容,我在這道習題的基礎上加了一個6就演變成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論,有說“36”,有說“72”,各種答案都有。這時我誘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后討論: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要除到哪一步才行?通過學生自己學習討論,終于學生釋然了: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必須要除到兩兩互為質數,不是這樣,求出來的不是最小的公倍數。這樣,在有類似的問題出現時,學生思維方式受到阻礙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討論形式要把握好
群體性的一種學習方式是課堂討論,要有一套操作模式要規范和有原則的活動這樣的課堂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形式,如隨意讓學生為一組展開討論,有的學生不停的講,也有的一言不發的,有的學生沒隨意討論,沒拿著當回事,與自己無關角。因此,要增強課堂討論紀律,讓學生知道如何去討論。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1.分組要科學合理
教師要根據實際需求在課堂討論的形式上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兩人學習討論。其它合作方式要以兩人一組討論學習為基礎,每個學生是本小組的“主力軍”。這種小組活動簡單好操作。也可以四人小組學習討論。這種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是課堂教學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種形式。
2.討論程序要規范化
小組討論應分工明確,小組長、負責記錄的等要擔負其責任,組員之間要學會傾聽要敢于表達。在小組討論前應要求學生先行預習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自己要認真讀讀,想想,練練,帶著問題小組成員議議,問問。同學之間的要誠心合作,不說與學習內容以外的話,不討論簡單明了的問題,重點討論有難度,有梯度,有共性的問題,達到各抒己見這樣的氛圍,起到博采眾長的效果。
要做到有實質的問題才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把握時機,選取的內容,形式的變化,需要教師來把握。在小組討論前,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好充分準備,相關學習內容資料或信息課前要搜集,教學中閱讀的熟練程度,有關問題的思考,關鍵時的點撥提示等等。討論研究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起到全局調控作用。學生如果發言遠離主題,有時在細節問題上爭執起來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糾結點,及時調節;對于有難度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疏導啟發,以便讓討論更上層次。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適當收放,對討論的最終結果要及時點評總結,予以肯定,必要時指出其中的優劣,或補充老師自己的見解,對于意見不能統一的問題, 讓課下在繼續探討研究。
三、課堂討論的內容要把握好
課堂內容的討論要真實和靈活,在課堂討論中起決定因素。教師要從教材中選取關鍵內容及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討論的內容,引領學生在討論中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進程,大大提高討論的效果。
豐富多彩的數學教材內容中,有部分教學內容不適合討論這種形式。組織有價值的內容討論,組織引起學生極大關注的并有意義的內容開展討論,這兩點非常重要。
1.選擇的內容是需要重點解決的
在學習數學知識中,總有重點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成為重點討論的內容。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習中,重點是解決長方形面積公式,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共有幾種方法?用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成1個長方形,”學生把拼出的長、寬及面積的數據做了記錄,然后教師引導總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學生充分的討論研討后,通過教師的引導,就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寬。這樣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生的思維又提升了一個高度。
2.探討的內容要選擇有價值的
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組織討論,讓學生去主動討論,教材的核心內容,只有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進入角色,在學習中才能有所成效。
3.討論的內容要設計才能展開
要討論有適當的難度的內容,根據班內大部分學生的最近學習情況。假如問題太簡單明了,嚴重影響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而討論太難的問題,學生不能取得預期目的,同樣會影響討論的熱情。這種情況要求教師針對內容和學生具體分析,做出恰當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