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怡
【摘要】企業管理是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委托代理問題,它不是一般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而是現代企業制在決策、執行、激勵和監督約束方面的一種制度或機制。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內部審計是對企業管理的評價和監督。本文從企業管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出發闡述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提出我國目前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企業管理 內部審計 評價 監督
一、企業管理概述
(一)企業管理的含義。企業管理是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產生的委托代理問題,它不是一般的企業經營管理問題,而是現代企業在決策、執行、激勵和監督約束方面的一種制度,其實質是確保經營者的行為符合股東和利益相關者的要求。
(二)內部審計的概念。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企業管理的管理活動。它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企業管理者實現其目標。
(三)內部審計的職能。在現代企業中,圍繞著內部審計的目標,內部審計的職能也有三項,即監督、服務和評價。
1.監督職能。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就是要求內部審計要依相關法律和單位內部規章進行審計監督,以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
2.服務職能。一方面是外向型服務也稱監督型服務,即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法律、稅收等法規依法經營,以適應國家整體經濟運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內向服務,即幫助企業用好用足國家政策和法令,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3.評價職能。內部審計通過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審計,即對經濟、效率和效果的審計,客觀評價和確定本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的效益性,從而促進企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投資者及時了解經營管理者的管理狀況和管理責任。
二、企業管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規范的企業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內部審計既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同時又對企業管理程序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和改善。
(一)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有共同的理論基礎
企業管理和內部審計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即受托責任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信息經濟學。二者都是由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需要權力相互制衡、監督的產物。
(二)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企業管理的目標主要在于以最低的代理成本解決企業管理的代理問題,保證企業戰略的實施。企業管理是內部審計制度環境的重要因素。控制環境要求企業要有一個健全的組織機構,而組織機構取決于企業的企業管理,企業管理就是重要的控制環境,其完善與否決定了內部控制的成敗。
三、我國企業管理中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發展內部審計是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趨勢。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完善企業管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優化企業管理結構,完善企業內部審計。但是,在這幾年從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企業內部審計理念落后。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進行,雖然內部審計成了企業管理的一部分,但內部審計的理念卻沒有發生實質上的變化。大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仍將自身定位于對企業的監督,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以“內部經濟警察”自居,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財務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查證及生產經營的監督上,關注的重點局限在財務賬簿。
2.企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企業內部審計必須具有相對獨立性,才能保證審計結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從目前內部審計的狀況來看,我國內審機構和人員受到多方利益的牽制,獨立性較差,相應部門的配合度不夠,認為審計人員是監督企業管理部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多數設立了專職的內部審計機構,尚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多數沒有設立專職的內審機構,而是將其并入其它監督部門。
第二,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人員獨立性問題。內審人員往往因單位領導干預、利益關系制約、人際關系影響而不能客觀、公正、全面地開展工作,因為審計人員受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領導,從而造成內部審計獨立性不強的另一方面原因。
3.企業內部審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就目前而言,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大多數都是從財務部門轉調過來,有一定的財會知識,但缺乏計算機網絡知識、審計理論和實踐,缺乏企業管理,甚至有的審計人員連最起碼的財會知識也沒有,致使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難度較大。
(二)改進企業內部審計的措施
1.內部審計職能由“監督導向型”轉向“服務導向型”。為了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和競爭能力,必須強化內部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這就迫使內部審計的內容在傳統的財務審計的基礎上,不斷地向以審查和評價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重點的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拓展,提出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建議,協助管理人員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業的各項活動,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內部審計的只能以為企業管理服務為目的。
2.提高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一是要優化企業管理結構,必須建立適應目前市場經濟的內部審計模式。本人認為內部審計業務由董事會委托并授權,內部審計機構的人員由董事會委派,對企業的管理層履行審計職責。二是應將內部審計的定期輪換;使內部審計人員履行職責。只有將內審機構和內審人員均有相對的獨立性,才能真正起到內部審計的作用。
3.提升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努力培養能懂財會審計知識,又能熟練操作和維護會計核算軟件和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的復合型內部審計人才,可以采取對在職人員加強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培訓,培養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和審計的復合型審計系統開發操作人員,將優秀人才吸收到內部審計隊伍中。
總之,要不斷完善健全內部審計機構,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將內部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奇杰:“基于企業管理的內部審計問題研究”,《會計之友》。
[2]何向榮:“企業管理中的內部審計問題及對策”,《會計之友》。
[3]衛星云:“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經營管理者》。
[4]張慶俠:“我國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以股東中心主義為目標”,《河北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