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
摘 要:全面闡述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驗教育教學的模式、實驗項目選擇、實驗項目實施和實施的效果,得出“基本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成功嘗試。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 實驗教學 創新教育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S201.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一、引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動力。創新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高等學校既是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教育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同時創新教育還包含著教育本身的創新[1]。因此,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創新教育和教育的創新。
食品微生物檢測是高職高專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具有應用范圍廣、實踐性強的特點。其實驗教學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關鍵,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目前,實驗學時雖然已占到總學時的55%,但是崇尚厚基礎、偏重驗證理論知識的實驗項目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生產實際的需要,如何培養出“高技能、會應用、能創新”的高素質食品衛生檢驗人才,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必要根據食品微生物的特點,探索適合食品專業微生物檢測實驗教育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食品人才。
近年來,我們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出發,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對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改革。在做好基本能力訓練的前提下,緊貼崗位能力和生產實際開展了綜合能力訓練、創新能力訓練兩個實驗模塊,對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學生將來從事食品衛生檢驗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構建科學的實驗教育教學模式
以教育教學規律為指導,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理論來源于實踐為原則,以實驗教學為抓手,結合食品職業崗位活動,制訂融知識性、應用性、創新性于一體的實驗教育教學模式。
1.基本能力訓練模塊
經典驗證性、演示性實驗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從而為正確運用理論知識指導生產實踐活動打下基礎、積累實驗經驗。通過基本能力訓練,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動作、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素養(如預習、整潔臺面、分析結果、撰寫報告)、訓練學生的實驗室安全防護能力等,為將來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奠定基礎。基礎性實驗是訓練基本能力的根本。
2.綜合能力訓練模塊
綜合能力訓練依托于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是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驗知識的基礎上,對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的深度融合,要求學生分析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開展綜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綜合性實驗是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訓練綜合能力的抓手,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3.創新能力訓練模塊
設計性實驗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實際或社會熱點,由學生獨立確定實驗題目、查找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利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實驗技能、檢驗手段和實驗方法,獨立完成實驗,撰寫完整的實驗報告或實驗論文。在實施設計性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起輔助指導的作用。設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訓練學生查閱中外文科技文獻的能力,初步訓練學生論文的寫作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科研打下基礎。設計性實驗是訓練創新能力的靈魂。
三、實驗項目的選擇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也是創新的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和推動。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在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驗教學中,我們選擇貼近生活、貼近生產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設計實驗項目,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學而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實驗項目的選擇見表1。
四、實驗教學實施
基本能力訓練、綜合能力訓練和創新能力訓練三個模塊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1.基本能力訓練
實驗基本能力是前提和基礎,一切能力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都要從此抓起。此環節我們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教師一邊教一邊做、學生一邊做一邊學,教師演示學生模仿。例如培養基制備中玻璃器皿的高壓滅菌項目,教師和學生共同準備實驗用品,運用多媒體講解后進行示范性操作,而后學生對試管、培養皿等實物進行包扎,包扎完畢后放到高壓鍋內進行高壓滅菌。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則一邊巡視一邊糾正學生的不規范動作。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關鍵在于規范性操作,目的是打好學生實踐技能的基本功。
2.綜合能力訓練
實施綜合性實驗項目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來實現綜合能力的培養。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食品中“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的檢測”,讓學生根據SN標準學習食品中衛生指標的檢測過程,熟悉各指標分別測定的原理和設計思路,并把鑒別培養基的理論及應用、大腸埃希菌的生化鑒定知識融入實驗課堂教學,為設計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運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去認識知識的真諦。這樣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釋放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學會了將各種方法融合去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創新能力訓練
創新能力訓練是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經之路,而設計性實驗完全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品質。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進行交流,密切聯系實際確定實驗項目,采用研討式教學開展設計性實驗項目。如在學習了依照SN標準進行食品“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的檢測”、GB標準進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指標檢測”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查找檢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肉制品的主要污染微生物,熟悉肉制品的相關微生物指標國家標準、待測樣品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的檢測方法等,運用所學知識評價出不同品牌肉制品的衛生狀況。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達到了實驗教學改革的目的。
五、實施效果
學生經過基本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系統訓練,強化了實驗基本操作能力,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再理解、再認識,學會了基本的文獻查閱方法,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了從事科學研究和科研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從而培養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同時,通過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實施,培養了教師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和開拓創新的精神,這種以教促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的實驗教育教學模式,達到了師生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3]。
六、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社會上急需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一線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而高職教育正是對此類人才的教育,實踐教學則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關鍵[4]。從基本能力到創新能力訓練的教育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培養學生的預期目的,值得在高職高實訓教學中推廣應用。但是,實踐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周詩長.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若干思考[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1):55-61.
[2]葉丹玲.如何在微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6,4(18):113-116.
[3]李鳳梅,王世清,宮春波,等.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驗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3):450-452.
[4]雷娟娟.高職院校食品微生物檢驗教學改革研究[J].海峽藥學,2011,23(10):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