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穎潔

【摘要】通過在“中國制造業2015”、美國再工業化、德國工業4.0的背景下,對粵港澳制造業優勢與劣勢進行分析,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發展對策,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制造業 工業制成品 高興技術產業
一、制造業的重要地位
制造業是國家安全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借勞動資源優勢等大力發展制造業,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占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比重不斷上升,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背后的主要動力。
二、美國“再工業化”、“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15”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制造業重塑戰略。從主要高端制造業大國美國與德國來看:美國方面,先有奧巴馬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后有加息減稅回歸制造業。眾多企業紛紛被優惠政策吸引。富土康2017年7月26日宣布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建立8K顯示屏工廠。IBM、惠普、英特爾等紛紛搬遷美國。德國方面,貫徹發展高科技戰略計劃一“德國工業4.O”。“德國工業4.0”以實現萬物互聯,重構社會生產方式為引線,以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為主題,最終實現德國制造業成為新時代的主導市場。
中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緊隨時代步伐,開展“中國制造2015”戰略,塑造貿易強國夢。2015年,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并布署“三步走”階段性戰略,推動實現制造強國的我國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最終成為制造強國的目標。
三、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現狀
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的整體狀況:粵港澳大灣區的制造業合作總體上層次較低。在于主要靠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占據國際市場面臨“低端鎖定”和“前店后廠”模式的路徑依賴,現在已經到了創新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階段。
四、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發展對策
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未來發展方向就是,用好人才要走在前面,創新要走在前面,構建產業企業開放新格局要走在前面。
1.打造高端人才團隊構建企業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較強競爭力,取得長期成功,就要做好打長久戰、打硬戰的準備,要有長期規劃和資源投入的準備,而人是最重要的。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代表團參加參加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對廣東提出“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的殷切希望。
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鼓勵TCL等擁有高水平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向全球化智能產品制造和互聯網服務的企業集團邁進的同時,建立引入海外智力資源機制,制定未來5-10年的長遠計劃,在存量上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能,在增量上擴大高層次人才規模,在面上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以更大的力度增創人力資源的質量紅利。
以東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為牽引,著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加大粵港澳及國際先進評價標準體系引進力度,破除國際化引才障礙。與此同時,依托中子科學城、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以及產業配套和集群效應的優勢,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科研團隊,構筑重點領域高層次人才高地,形成與廣州、深圳等城市的錯位發展格局,攜手參與世界級城市群的人才競爭。
2.從分散式創新向協同式全域創新轉變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香港、深圳與東莞已形成了良好產業合作關系,未來要在全球坐標體系下謀劃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功能。如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在城市間流動?香港擁有發達的金融體系和教育資源,廣州擁有一批著名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深圳擁有最前沿的創新資源,東莞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粵港澳三地共同構建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大力推動高新科技以及創新產業共同發展,形成跨區域產業分工協作網絡,將有助于盡快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3.推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廣東佛山
作為全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廣東佛山應堅持一下幾點發展方向
一是要堅持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堅持推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打造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引領面向全球配置創新資源,努力建設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平臺作用下,佛山要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佛山制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
二是攜手廣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核心。依托同城化的深厚基礎,在達成高度共識的基礎上,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極核,共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參與全球要素配置、產業分工和競爭。
西的區位優勢,為促進東西部區域協調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是推動“香港+佛山”實現“并船出海”。佛山制造要牽手香港創新資源與國際化優勢,促進粵港澳深度合作。
參考文獻:
[1]香港制造業的發展道路[J].黃澤華.特區經濟.1988(01)
[2]中國制造業現狀調查:處于歷史低谷還是爆發前夜[J].財經界(學術版).201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