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忠
摘 要:毛澤東廉政建設思想對掃除社會腐敗、加強黨建和政權建設曾起過重要作用。毛澤東廉政思想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廉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提出的保廉防腐和“公仆”思想和列寧的建黨治黨思想是毛澤東廉政思想形成的理論依據;其二是對中國優秀廉政文化的批判性的繼承與創新。
關鍵詞:毛澤東 廉政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2
毛澤東廉政思想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對預防腐敗、懲治腐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毛澤東廉政思想是中國革命實踐的結晶,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更是毛澤東思想寶庫的精華部分。毛澤東廉政思想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廉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提出的保廉防腐和“公仆”思想和列寧的建黨治黨思想是毛澤東廉政思想形成的理論依據;其二是對中國優秀廉政文化的批判性的繼承與創新。
一、對馬列主義廉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反對腐敗、廉潔從政”的確切概念和論斷,但是在他們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及國家和政權建設的論著中,包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理念,這不僅是毛澤東廉政思想的主要來源和根據,也為其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法國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嘗試與實踐,這種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產生和階級斗爭具有重要作用。巴黎公社建立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政權和國家建設方面措施,這些措施的首創精神,得到了馬克思的高度稱贊,也為之后馬克思主義關于廉潔從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論方面的基礎。巴黎公社用為人民服務思想武裝起來的“社會公仆”代替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舊官僚,實現了所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政府都提出過,但是卻沒有成為現實的廉價政府的口號。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明確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由無產階級政黨建立的國家及其政權應當是社會的公仆,人民的公仆,并且是負責的公仆,而作為人民公仆就應該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 巴黎公社成立后為防止國家政府和無產階級政黨由社會的公仆蛻化變質成國家和政府中的享樂主義者,而采取了許多必要的措施來實現對國家和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督。主要手段是通過人民監督和罷免制度。這是最早的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廉潔從政的最直接的表述。
列寧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實踐中,對蘇聯共產黨內和蘇維埃國家政權機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 有著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重要思想。一方面,堅持從嚴治黨。列寧就提出:“我們應當把黨員的作用和稱號提高、提高、再提高”的口號。[2]在布爾什維克黨取得政權之后,列寧同樣強調“執政黨要善于純潔自己的隊伍,數量寧可少些,質量但要高些”,[3]并且要經常清洗混進執政黨內的一些投機分子和野心家,這樣的做法提高了執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和戰斗力。另一方面,反對官僚主義思想。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是根除官僚主義的基礎,和完備的法制法律來嚴懲官僚主義和腐敗分子。通過人民群眾的監督和發揚執政黨內的民主是防治腐敗問題和官僚主義的最好方法。
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所倡導的公仆理論和列寧的反官僚主義、從嚴治黨思想,并且將其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情況發展成為為人民服的思想。這也是毛澤東廉政思想的精髓。毛澤東廉政思想是在不斷總結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的實踐經驗,逐步形成和發展而來的。建黨初期,毛澤東就非常重視黨建問題,把立黨為民作為立黨的根本性原則。北伐時期,他親自領導了湖南運動,并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號召全黨要引領農民,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還說過:“在土豪劣紳霸占權力的縣,無論什么人去做知事,幾乎都是貪官污吏。在農民已經起來的縣,無論什么人去都是廉潔政府”[4]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非常重視黨員干部的廉潔,主張廉潔政治的毛澤東廉政思想最初的雛形。
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有了自己的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為了防止黨內腐化以及整頓風氣,1928年4月,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紀律教育。在古田會議中,明確規定新進的黨員入黨時要求必須做到擁有正確的政治觀念,積極工作的工作態度,具有不怕流血的犧牲精神,此外,不允許吸大煙、賭博、發洋財的思想和行為。在此期間,毛澤東把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列寧的整黨思想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比較系統地創立了毛澤東廉政思想中關于黨建的內容。
抗戰時期,毛澤東建立了由人民選舉參政議政,并受人民監督的民主政權,也就是“三三制”原則。毛澤東認為,要建立起廉潔政府就必須同黨外人士進行民主合作。實行權利由人民監督,防止權利濫用。此外,他還提出一些精兵減政政策,干部輪訓學習制度,監督、調查制度等等。通過這些措施,為我黨廉潔執政建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政策與制度的有效貫徹和實行,使得抗日民主政權是有史以來最清正廉潔、最民主的政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露出了勝利的曙光,但在當時的政權建設過程中出現一些新問題,部分黨員干部對黨的政策理解不深刻,執行的過程中也出現嚴中偏差,自私自利,以權謀私,在土地改革中占好地,多占地的現象時常發生。面對這些問題,毛澤東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強調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前這段時間,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把腐敗問題作為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建國初期,一些黨員干部居功自傲、貪污腐化,禁不起資產階級腐化思想的侵襲,墮落為人民的罪人。這時,毛澤東提出民主建設中的新問題,建立了民主監督機制,同時開展大規模的反貪污、反腐敗、反官僚主義斗爭。三反運動的開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運動的開展打擊了腐敗分子,教育了全黨,挽救了許多黨員和干部,增強了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能力。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上明確提出了黨風廉政建設問題,科學地分析了國內外的新形勢,認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設應并行。他還強調,要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并堅持民主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此,毛澤東廉政思想科學體系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二、來源于中國優秀的廉政文化
毛澤東廉政思想不僅繼承和吸收了馬克思主義中的關于廉政思想的精華,還從中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中汲取營養,總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廉政思想理論。
縱觀我國歷朝歷代對懲治腐敗一直都是采取多種辦法,但是我國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中,權利總是掌握在君王的手中,其宣揚的廉政最終也不能得到認真的貫徹。中國傳統儒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以及德才兼備的用人之道,都與君主的德行有直接關系,也就是說當時的法律還不完備,人們寄希望于賢名的君主,而沒有法律約束君主自己。這就決定當時社會反腐敗的不徹底性,也存在著歷史局限性。
毛澤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分析法對其廉政思想進行“去粗取精”,提煉出古代廉政建設思想中許許多多寶貴思想認識,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廉政建設服務。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其中儒家學者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在他的學生時代,毛澤東就非常注重自身道德修養。他認為道德修養對于廉政建設的意義十分重大,因而,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先行者,毛澤東提出共產黨人必須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德養廉,提高馬列主義的政治修養,這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用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 [5]毛澤東還將傳統文化中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吾日三省吾身” 等,[6]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加以創造,實現了“古為今用”,并且賦予它嶄新的內容。例如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育方法。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應時刻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這也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十分顯著的特征。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也給毛澤東帶來諸多啟示。所謂“民本思想”即“民”為國家之根本,“本”是指執政者應當勤政愛民,重視人民的利益。毛澤東繼承并發展了“民本”的思想,毛澤東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黨員干部做人民的勤務員,毛澤東的這種主張大公無私,克己奉公,鄙視自私自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公仆理論”。
孫中山所倡導的“民權”思想對毛澤東廉政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孫中山認為,民權是以人民為主人的,“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查,皆人民之公仆也”。 [7]孫中山認為做官是為了廣大民眾服務而不是為了徇私舞弊、作威作福、升官發財。孫中山仔細的分析了當時的國情與民情,得出民智較低“不知道爭取自己的利益,不知道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翁”的認識,因此他主張:“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毛澤東對孫中山的廉政思想十分欽佩,并且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是“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8]毛澤東繼承了孫中山提出的關于“民權”思想內核,克服其歷史唯心主義的局限性,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將其發展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總之,毛澤東實踐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思想,并且加以創造,形成了對當今反腐倡廉工作仍有重要價值的毛澤東廉政思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2]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8.
[3]列寧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0.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6]《論語.學而》
[7]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1.
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299.
[8]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