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兵
摘 要:縱觀我國的詩人,在東晉陶淵明的詩歌可謂是清新,內涵最為豐美。他的詩歌以及所體現出來的道德思想受到從古至今的討論。就詩歌的創作上來看,陶淵明并不是特立獨行,而是受到了玄言詩的影響,成功的將田園題材融入到詩歌當中,開辟了詩歌題材的新領域。
關鍵詞:陶淵明 詩風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從陶潛的文學接收上來看,唐代是詩歌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分水嶺。自從南朝開始,文壇競爭無數,華麗的文學風氣盛行,而陶潛的詩歌清新淡雅,以其“歸隱”為主要題材被當時人追崇。
一、陶潛詩歌風格
1.質樸和醇美有機結合
在陶淵明的詩歌題材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樸實,幾乎毫無華麗辭藻。在他的詩歌里,很難有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基本上是按照事物原本的樣子,自然的描寫,如實的敘說。很多著名詩人,如蘇軾、朱熹、葛立芳都曾經評價陶潛的詩歌平淡與自然。在這樣的評價當中,都說明了陶淵明詩歌的自然質樸。然而,如果僅僅是自然質樸,那么詩歌讀起來會平淡無奇,但是陶潛的詩歌并非這樣,他的詩歌在平淡中彰顯韻味,包涵著濃烈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氣息。陶潛的詩歌是化繁雜為簡單,“真”并非都是生活原本的東西,而是需要錘煉溶于詩歌當中,這就帶來了“醇”意。比如,在《歸園田居》中所描寫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這樣簡潔的筆墨,描繪出了樸素的生活。在詩句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讓整個畫面都顯示出濃厚的韻味,并通過兩個疊詞,就像是作者信手捏來一般,而詩歌的“樊籠”一詞,表達了作者對于官場的黑暗憤憤不平,也體現出作者對人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純潔的人生態度。在《飲酒》中“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一句中,讀者可以看到陶潛的胸襟,在平淡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韌性。因此,蘇軾曾經評價陶潛說“陶潛的詩歌非常的實綺”,這一段話評價陶潛的詩歌風格十分的中肯。在陶潛的詩歌當中,表現出來了一種淡泊寧靜的詩歌情懷。因此,陶潛的詩歌無論是質樸無華還是經過錘煉修飾都含于自然,都有一種純凈的特性。正如評論家葉嘉瑩所評價:“陶潛詩歌都蘊含著一種豐美和自然,可進一步的深入研求。”
2.情、景與理的有機統一
俗話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意思就是內心中有感動,就可以通過詩歌的形式給表達出來。在陶潛的作品當中,很多詩歌都是以抒情詩歌為主。他把自己的內心所涌起的感情與自然景物相結合,達到了情與景的統一,讓作者融入到意境之中。王夫之曾經說過“不用說其中的道理,而自喻”,意思就是說詩歌當中并沒有體現出哲理的意思,但是可以在詩歌的藝術形象中慢慢體會,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在陶潛的詩歌當中,很自然的將人生感悟與自然景物相結合,讓他的詩歌有情趣又有理趣,這可以體現在《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雖然是自然的描寫,但是卻蘊含著無限的哲學意趣。雖然在人群中居住,但是“心遠”就可以拋棄日子里的勞累,也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之聲,超越凡事的困擾。在本首詩的后幾句來看,已經達到了忘我的思想境界,在日夕當中,飛鳥與人相歸,這樣的風景,體現出作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氣息。
陶潛的詩歌精髓主要體現在:透過自然的事物來感受內涵的道理。詩歌所體現出來的層次是與他的內心活動相結合,體現出渾然一體的生活風味。在《飲酒》中描寫了一段作者的歸隱生活,幾個朋友提著酒來看望他,大家坐在松樹下飲酒自樂,不覺醉意。這種精神狀態下已經超越了現實,達到了忘我的思想境界。“酒中有深味”中的“味”,達到了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把詩歌的境界提升到了更高的狀態,實現了人情與趣味的有機結合。陶淵明的大部分作品都蘊含有自然與人的結合所產生的真實感受,渾然一體。
3.雄健而豪放有機統一
詩歌不僅僅是要抒情,可需要言志。既然需要言志,首先內心就是要有情感。陶潛的詩歌非常的幽隱,這讓很多后人都為之感動。很多后人都認為陶潛是田園詩人,主要是以“田園抒情”為主,但是深入探究之下,陶潛的詩歌也多有豪情的一面。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的豪情一般都是直抒胸臆,而陶潛卻在豪情的抒發上絲毫不輸給李白。魯迅曾經說過:“陶淵明的詩歌并不全是田園自然。”陶潛的這個風格就是存在于詠史懷詩中,這樣題材的詩歌一般都體現出陶潛的激昂的情緒,因此在詩文的創作過程中就比較偏向于豪放。比如在《詠荊軻》一文中,陶淵明心中的勇猛與磊落之心,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雜詩·其四》中曾經寫到“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從中可以看出大丈夫應該要四海為家,應該要投身報國,建功立業。即便是自己已經慢慢變得不再年輕了,但是依然要向年輕人一樣有顆報效朝廷的內心。“不知老”暗示著不是自己真的不知道年齡的蒼老,而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在《詠古·其八》的詩篇里寫到“少時壯且歷,撫劍獨行游”,這里體現出游俠的風氣,表達出了作者對于少年時代勇猛的向往。清代詩人龔自珍曾經說過,陶潛的詩歌就好像是一條藏在田園之中的臥龍,看似平淡,實則勇猛。這說明陶潛的詩歌是豪放與抒情相結合,表明了陶潛有著報效朝廷卻不得志的悲憤心態。南宋的豪放派詩人辛棄疾在很多的詩中提到過陶淵明,在《水龍吟》中寫道“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說在自己歲數大的時候才真正的了解陶潛,就好似做夢一般真的看到了他。這也從側面說明陶潛的詩歌中有許多令人激昂的地方,并不是完全靜謐和清淡,體現出他蘊含在詩歌中的雄心。
二、結語
“奇文共欣賞”,陶潛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對后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他的詩歌對自然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念,蘊含著自我的人生境界。每一個時期以及任何一國的文學,作家對于交流起著至關重要的一面,陶潛的詩歌在當時是獨樹一幟,對詩歌有著極大的貢獻。以上內容對陶潛的詩歌的詩風進行了一定的探討,雖然陶潛已故千年,但是他的作品是田園精神的代表,他的詩歌和精神都影響著我國的文學發展,他留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這給我們帶來醇美的享受。“詩品即人品”,這體現出陶淵明極高的人品。當前,我們對陶潛及其詩歌進行研究,能為現代的文藝作品服務,這讓我們在繼承中不斷地發展,并加以完善,創造出更加完美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李紅巖.陶淵明田園詩創作的參照維度[J].青海社會科學.2013(02)
[2]曹永清.淺議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
[3]張旭東.淺談陶淵明的隱逸情懷——性本愛丘山[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