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萍
目前,常規學校知識類課程比較豐富,實踐類課程相對不足:單一學科課程較多,綜合學科課程相對不足:邏輯思維訓練比較充分,動手體驗相對不足:認知能力的培養方式多樣,創新能力的培養載體不足。我在從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教學的10年中,經常聽教師們說,學生社會經歷缺乏,也常聽家長們說,孩子生活經驗不足;還有不少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太少。這些都與沒有真正有效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很大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是與其他學科并列而不是從屬或依附的課程。但由于各種原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常規學校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很多學校缺乏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正確認識,導致了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隨意性和沒有系統性。有的學校因為綜合實踐活動不是考試科目而不開設;有的學校雖然將綜合實踐活動列入教學計劃,但更多是為了應付而設:實施中多是安排學生在課外撰寫調查報告,實踐活動成了名副其實的課外活動;沒有全員參與,也沒有實際參與,失去了這類國家課程的設置意義。
許多地方和學校都在加強學生活動方面做著種種嘗試,但很多時候,綜合實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一是沒有構建完善的社會實踐活動運行機制,缺乏組織領導體系、程序不規范。基地建設不穩定、考評體系不科學等;二是社會實踐活動沒有上升到課程層面,教學計劃和教學資源少,課程目標、課程開發實施、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評價和課程標準更少;三是社會實踐活動載體單一,資源開發利用局限于學校內部資源或者教育內部資源的利用,沒有打開校門出去或者請進來,沒有盤活社會優質資源。
要改變這種有規定無效果的局面,就必須構建規范的綜合實踐活動運行機制。教育主管部門要全面考量,統籌安排調度區域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確保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機制規范完整,考核評價科學完善,經費充盈,配置到位;并通過制定適合本區域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和課程建設指導意見,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統一培訓,為綜合實踐活動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好長遠規劃。同時,還應當充分運用評價杠桿,引導學校、家長、學生重視實踐活動。可以實施“將綜合素質納入錄取標準”的中考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采取有效評價方式形成一定學分,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中考錄取,權重與語數外3門學科等值,充分調動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得到社會和家長的支持。
要做到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有意義、有效果、有保障,必須將其提升到課程層面。一是要尊重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的嚴肅性,作為與其他學科并列的一門課程,要確保開足課時和內容,不能再時間和內容上做減法,規定有多少內容就得有多少內容,規定有多少課時就得有多少課時。二是要準確確定和把握綜合實踐活動基于實踐、面向學生完整生活領域的基本理念。要有科學的課程目標,要有規范的課程內容和評價體系,實踐活動的開發、實施、評價、管理等各環節都要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要與學科知識融合,并作為學科知識的延伸和應用,要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分享,豐富學生體驗。三是要有一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隊伍。綜合實踐活動在目標指向、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等方面與其他學科存在明顯差別,而成熟可借鑒的經驗還有待探索,而課程本身具有生成性和開放性,所以教師要具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理論基礎,擅長課程開發實施,能根據課程實施的評價反饋不斷構建適合學生成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同時要具有創造性,要成為探究者,參與到實踐中。教師隊伍建設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成長機制,在教師調配、培訓、評價等方面有相應的政策,可以設置優秀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評選和成果展評,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納入課題領域,可以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評選和教學能手評選,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
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載體建設是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因為綜合實踐活動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它要面向社會、面向學生、面向生活,它的價值指向在于知識世界向生活領域的回歸,它的課程資源主要來自學校以外,來自社會。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一是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可以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建設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發實施完善的實踐活動課程、生活教育課程和研究探究課題,區域內學生輪流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為普通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實施提供服務和示范。二是盤活社會資源。學校要敢于開門辦學,不僅要走出去,挖掘地方市政、場館、企業等資源,開發社會職業體驗課程,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體驗。同時要請進來,引進并盤活教育外部資源,為我所用。我校近幾年先后爭取到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市交警支隊、市地震局、市消防局及企業等為學校建設氣象觀測站、交通安全教育園地、地震體驗館等場館,惠及中小學生。三是要加強學生社團建設。
結合學校課程設置,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開發校內外義工、志愿者崗位,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區衛生、環保、幫老、助殘、文化、娛樂、科普等社區服務,增加社會閱歷,豐富精神世界。四是要開展以“小課題”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人人有課題,特別要注意挖掘傳統節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載體建設,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更多的“第一次”,在親身經歷中獲得感悟,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提高能力,健康成長。
這幾年,我們學校一直在做著這些方面的嘗試,并且在嘗試的過程中更加體會到了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學校2001年成立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國家課程標準和教材,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和乘數的教學模式,沒有專業任課教師,學校依據國家《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和《濰坊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根據中小學生的成長需求,與地域文化、生活實際、生命教育、現代科技、學科知識和人生規劃相結合,以社會自然為載體,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活動創新為核心,通過和諧學生與自然、社會和自我3種關系,已經開發實施了7大類200個實踐活動項目、100多個研究探究課題和4大類20多門生活德育課程。這些課程以動手實踐、感悟體驗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積極獲取為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以學科知識的整合、遷移、應用為途徑,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加強實踐活動課程建設,讓學生走進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