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迅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交通越來越便捷,國家與地區的距離也不斷地在拉近。自從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風風雨雨40個年頭。在這期間,中國經濟的騰飛,及所取得的經濟成果讓世界矚目。要說近幾年被討論得最火熱的年度關鍵詞,當屬“一帶一路”。我國積極倡導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與亞歐等國家深化合作,在平等自愿、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上,開創了國家及地區攜手共進的新模式。剛剛結束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五提“一帶一路”,足見其重要性,在過去的五年里,秉承著“一帶一路”的核心觀念,中國及周邊國家地區迎來了大量的發展契機和利好,建設成效顯著。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所說:“一帶一路”的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由此可見,中國“一帶一路”的理念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它符合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一帶一路”背景戰略意義
一、“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
1.歷史淵源。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帶著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物品,從首都長安出發,沿涼州、敦煌、中亞國家一直到達羅馬。再將中亞及歐洲國家的奇珍異寶帶回長安,這一劃時代的壯舉,體現了西漢國力的昌盛,也說明了古人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周邊國家及地區友好往來的信念。這條路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然而古人探索海洋的征途也從未停止,到宋元時期,我國的造船及航海技術已日漸成熟,加上指南針在航海旅途中的運用,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一艘艘滿載著中國茶葉、絲綢、陶瓷的商船從廣州、寧波的各個港口出發,將古老的東方文明帶去了大洋彼岸。明朝時期鄭和率領大隊商船下西洋,并遠航成功,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2.時代背景。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散去,國際經濟形式尚不容樂觀。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橫行,地區貧富差距嚴重。有不少國家至今還處于戰爭與動蕩之中,數以萬計的人淪落成難民,顛沛流離,無家可歸。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謀求和平,共同發展。“一帶一路”順應世界的全球化、多極化潮流,它旨在促進區域的開放性合作,高效整合利用資源,打造更為包容、平等、互惠互利的經濟貿易合作新思路。
二、“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1.開創地區新型合作模式。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經歷了長時間的內外政局的動蕩,產業衰敗,經濟薄弱。許多產品都依賴進口,尤其是高科技、新型產品,核心技術都掌握在發達國家的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蓬勃起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強大。然而,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都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的手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昔日的壟斷性經濟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當下的國際社會。“一帶一路”致力于促進國家與地區間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不再是單純的“東方從屬于西方”,“農村從屬于城市”,而是資源的相互融合與調整,推動彼此之間實現經濟戰略的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2.構建繁榮和平的經濟態勢。從公元500年左右~公元1500年左右,中國一直是世界技術輸出的中心,借助古絲綢之路向歐亞大陸輸送了眾多技術,不止四大發明,還有更多的制造技術。而其后工業革命使西方迅速完成社會化轉換,到信息化時代后形成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經濟中心,其他發展中國家努力追趕的局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很多技術領域的突破。中國永遠致力于為世界和平和經濟繁榮而努力。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向中亞、中東和歐洲、東南亞和非洲輸出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最后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吸引了很多戰略伙伴的優勢資源,為我國健康可持續化快速發展提供沃土。
3.推動全球化的平穩發展。按照目前經濟技術發展的速度來看,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溝通更為便捷,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劣勢也相當明顯,全球化除了帶來更多的機遇與商機,也會帶來不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的沖擊,如若把握不當,很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沒落,原有的經濟體系也將受到影響。“一帶一路”強調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互相信任,尊重并包容文化差異,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謀求交流合作的機會。一帶一路”涵蓋的主體非常廣闊,既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也促進了“南南合作”與“南北合作”的統一,有助于推動全球化均衡可持續發展。
三、總結
五年來,在“一帶一路”倡導的新形式下,中國經濟穩步上升,長江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帶一片繁榮,許多城市相繼成立了臨空港經濟開發區和自由貿易區。絲綢之路所涵蓋的13個省和直轄市也在“一帶一路”的推行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周邊國家與地區的許多基礎設施也正在建設完善中,“一帶一路”中國積極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此外,油氣管道、跨界橋梁、輸電線路、光纜傳輸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果。在政治上,有60多個國家和我國達成“一帶一路”戰略,這不僅僅是帶來兩國經濟上的發展,在這種新的合作方式下,兩國人民友好往來,進而更重要的是達成兩國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通過多國家與地區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有助于破解中國周邊與亞洲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瓶頸期,還將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盛毅,余海燕,岳朝敏.關于“一帶一路”戰咯內涵、特性及戰略重點綜述[J].經濟體制改革,2015(01):24-29.
[2]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30-38.
[3]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