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霖 李軍華
摘要:高校評價是對高校管理評估和監督的重要手段和窗口,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高校評價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當前國內外很多的研究機構已經推出了多種高校評價體系和排行榜。本文主要從高校評價的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視角對高校的評價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評價;內部評價;外部評價;共存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的評價中,都過于重視外部評價,忽視內部評價機制的作用,或者在評價的過程中將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分開。但是隨著學校的自治化發展和教育的改革,特別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得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認識到高校評價中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的重要作用,二者間是互利互惠的?;诖?,我國高校評價中還需要形成一種新的視角,使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共存。
一、高校內部和外部評價共存的必要性
高校的外部評價主要是由外部的項目監督機構或者相關的援助機構所參與的評價方式。比如美國學校負責外部監督的主要是州教育局、地區督學等。我國高校的外部評價主要為省、市級以上的教育相關部門執行。外部評價主要的目的是對高校的教學進行監督和控制,對學校的職責落實情況進行督導,同時也能夠通過外部的監管對校長和教師形成一定的激勵作用。
內部評價主要是根據管理的要求進行設計的一種評價方式,由項目管理人員確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為高校的管理人員提供相應的反饋意見,以便管理人員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1]。在高校的內部評價中,主要的評價人員包括教師以及校內的其他專業人員,比如校長等行政管理人員,或者是學校的其他專門指定的專業評價人員。
針對高校的校內評價方式,我國應用的時間比較晚,而美國對校內評價形式則比較重視,并將賦權評價、整體質量管理以及參與性評價等都應用到高校的內部評價中,這些評價方式與其他的評價方式相似,如教育管理者,教學反思等評價相似。
教育體制分權化管理和自治管理中,使得高校的權限無限的放大,同時家長以及教育管理部門也希望高校在管理中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并能夠對他們的行為負責。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的內部評價也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通過內部評價能夠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反饋意見,使學校評價可以更好的為學校的工作服務;其次,有利于促進教師們的專業化發展,為教師參與課外決策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提升教師們的合作能力;再次,相對于外部評價的建議來說,內部評價的建議更加中肯和符合實際;最后,通過高校的內部評價機制可以為高校的發展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促進高校更好的發展。雖然內部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國高校在重視內部評價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外部評價的重要性,所以我國高校也需要注重內部和外部評價的結合。項目管理者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由于自身的利益以及職位的限制等導致無法客觀的進行評價。
二、高校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共存的可行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高校評價中內部和外部評價都是必要的,同時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的差異性也使得二者形成互補,這也是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共存可行性的依據。
(一)外部評價對內部評價的促進意義
首先,對內部評價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無論內部評價還是外部評價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資金等資源支持,但是評價是否具有實用性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實用性機制。所以在這種無法確定效果的評價方式下,難以激發學校和教師自我評價意識,而他人的外部評價也不容易被學校接受。同時通過大量的實驗表明,學校相對于外部評價來說,更容易接受內部評價方式。因為內部評價主要是在學校的內部建立一個相應的評價組織,而不需要過多的外界干預。
同時,有利于對內部評價范圍的拓展。內部評價中主要是學校內部的組織對學校情況的調查研究,在學校的評價上評價面窄[2]。而外部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和樣本信息更廣泛,可以通過與其他學校的對比進行分析,而這些信息可以為學校提供更合理的自我解釋數據,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基礎性作用。
最后,保證內部評價的合理性。內部評價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理由,但是由于內部評價主體和客體間的關系,使得部分人會對內部評價的客觀性產生懷疑。而外部評價也會被質疑存在偏見,但是相對來說人們更信服外部評價,進而對內部評價的可靠性和客觀性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通過外部評價的中和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內部評價的合理性。
(二)內部評價對外部評價的促進意義
第一,對外部評價的范圍進行擴展。針對外部評價總是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外部評價過于注重共性的問題,忽視了個性問題的發展。而內部評價中則更注重地方性的問題,可以提供各學校內部的信息和數據,通過這些信息的匯總,獲得內部評價的結論。這也為外部評價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通過對各高校信息的分析,探尋不同院校間的相關性。
第二,有利于研究結果解釋性的提升。外部評價中可以對全國各高校的標準和樣本做比較,進而對一所高校的質量研究給出合理的解釋。這種解釋對高校的評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時也容易忽視學校特殊性的觀點,所以通過內部評價能夠有效的對當地以及社區的評價觀點做出合理的解釋。
第三,對評價的實用性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高校設立了內部評價組織,那么評價組織也是學校管理中的組成部分,所以學校也有更多的機會對教育的重要性進行解釋和評價,有利于學校對外部評價的理解和對高校教育的實用性分析,防止高校對外部評價具有抵制情緒。
通過內部評價組織以及其他機制的建設,有利于學校更好的理解教育評價的作用。學校通過內部評價機制的建設,使得對外部評價的報告分析技能更強,而且可以根據各項指標和標準對外部評價的結果進行分析。此外,通過自我評價機制的開展,還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自信力,如果遇到外部評價不良的結果,有利于學校主動利用這些評價進行改善。
三、高校評價中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共存的條件
通過多年的實踐分析可知,雖然高校的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能夠很好的結合,但是同時二者在結合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存在一定的沖突,因此要想實現內部和外部評價的共存,還需要基于一定的條件。
(一)思想觀念方面的條件
首先,需要明確對高校的評價并不是評判的手段,評價中更重視的是質量,所以在評價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對學校以及學校教育間多元準則評價報告的提供,而不是對課程、學校等片面的評判[3]。在高校的評價過程中,如果需要形成全面性評價,那么不能僅依靠評判所判定的分數,因為這些分數無法對學校的具體改進策略提供有效的指導。
其次,評價的局限性強。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評價人員更注重主體對客體評價的承諾,雖然評價人員本意是通過完善的評價方式和工具得到其承諾的結果,但是這種承諾的結果卻往往是當前評價方式無法達到的,所以專業技術水平也導致評價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最后,評價中還需要注重建議提供的重要性。高校評價的目的是為高校提供更好的發展方向,為高校的改進提供一定的依據。所以在評價完成后,必須要對高校存在的問題體用合理的、實用性的建議,進而保證評價的完整性。
(二)方法論方面的條件
第一,高校評價本身不是嘗試性的活動,而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包括需要提供研究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同時與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并與其他的結果進行比較,通過對額外信息的搜集可以有更多的發現,更有利于對一些復雜現象的處理[4]。
第二,高校內外部評價還需要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在評價的過程中,雙方可以不在相同的權威基礎上,但是必須要具有對稱假設。雙方都可以在對方的活動中學習一定的知識,達到相互影響的效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兩種評價都越來越完善。
第三,在高校的外在評價中,還需要注重對評價中存在的數據和問題的關注。如果在外在評價中,所提供的評價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或者是方法論哲學方面的內容,缺乏實質性,導致高校對評價的信息不認可,甚至失去參與評價的興趣。
(三)交流方面的條件
首先,評價雙方需要彼此互相信任,雙方需要相信對方都有興趣對評價問題的研究,而且可以針對所研究的問題貢獻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外部評價人員需要消除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尊重內部評價的組成人員。同時高校內部的組成人員也需要積極的配合外部評價人員的工作。
其次,在高校的評價中,參與的雙方需要保證公平性,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相應的行業和行為標準,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時關注到評價相關的利益人員。同時還需要明確雙方評價的目標,以及評價中所期望的利益等,并對評價中可能會付出的代價以及代價承受的人員等進行明確。
最后,雙方還需要承擔起評價后果所涉及到的責任。針對外部評價機構來說,需要構建合作關系,本著共同解決評價問題的理念,為高校更好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評價者自身在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中也存在一定的能力限制問題,但是也需要根據高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進而幫助學校發現問題,并為其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技能和資源。
結語:
綜上所述,從當前的高校評價方式來看,人們既對外部評價具有一定的敵視心理,同時也對內部評價產生不信任。但是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也逐漸認識到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的重要作用,通過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的結合能夠實現高校評價的補充,同時二者間也可以實現平等的對話,進而促進高校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秋萍,吳均,何其迅等.淺談我國高校評價排行榜指標體系的現狀及建議[J].醫學教育管理,2016,2(4):588-592.
[2]曹昭樂.生態位視角下高校評價及發展策略--基于2010-2015年THE排名數據分析[J].大學(研究版),2016(10):20-25,10.
[3]陸廣地,吳寶明,趙克勤等.用偏聯系數與態勢函數對高校評價的聚類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45 (19):50-59.
[4]高大成,賈仁安,李鳳等.基于教育部評價指標的高校發展仿真模型建立與應用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7, 47(12):289-307.
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第二屆教學改革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項目“外部專業評價背景下,高等學校內部專業評價體系研究”(課題編號:PJHYYB17187)。
作者簡介:
李姝霖,女,(1982.8-),沈陽,助理研究員,遼寧大學教務處,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
李軍華,女,(1966.9-),遼寧莊河,高級工程師,遼寧大學教務處,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