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要:21世紀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越來越成為一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而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科技進步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選拔。縱觀全球,世界各國都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和選拔機制。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澳洲HSC模式多元性、興趣性、綜合性突出,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HSC;人才培養與選拔;教育改革
一、引言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同期實行文理分科模式,在近40年中為新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建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在現在這個發生著巨大變化的時代中,此模式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2010年,我國政府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在綱要頒布之前,教育部曾公開向社會征詢關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意見,最后不了了之;2015年“十三五”教育規劃綱要里明確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中國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澳大利亞南威爾士州所采取的HSC(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與中國模式大相徑庭。目前HSC考試已經得到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教育界的承認,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在改革全面深化的當下,我們有必要將目光放遠,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為中國教育模式設計尋找借鑒之處。
二、文獻綜述
高考既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又是連接基礎教育的紐帶,它無疑已成為當下中國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對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已被推至風口浪尖。對此有不少學者做了研究。
有學者從教育體系入手,分析了學校類別組成、教育組織機構、工作人員規模以及資金投入力度,總結出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教育的多元靈活離不開分工明確,高效大規模的組織隊伍,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和經濟實力的保障;另外有學者從高考體系入手,以新南威爾士州為例,分析了高考授課科目組成、課時安排、成績評定標準、命題與試卷樣式以及錄取政策,強調誠信文化、靈活的課程設置、注重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的評定方式等。(周慧,羅劍平《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高考體系及其意義》2007);還有學者從錄取選拔的規則出發,分析澳洲高考制度的特色,即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評分方式公正、考試形式靈活,并提出中國一次性選拔和對學生的評估方式以及教學方式亟待改變。(章秦瓊,麥克斯·斯蒂芬斯 《澳大利亞“新高考”制度評析及啟示》2015)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從實施方式、錄取標準、成績評定方面具體比較,認為考試目的應著眼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考試內容應立足學生實際風格、考試形式向多元化發展等。但目前研究較少集中關注文理分科的中澳比較這一話題,也缺乏研究數據,因此筆者主要從這一方面展開研究。
三、結果分析
基于對研究數據的分析,筆者發現以下特點:
首先,HSC模式包括基礎課程、擴展性課程和職業培訓課程三大類,涵蓋基礎學科、科普知識、思維訓練和職業發展等,體現出較為明顯的綜合性,體系成熟完善。這種特點使它十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與知識面,同時也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HSC設置了有特色的擴展性課程,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提供了條件,靈活性和實用性較強。這種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求,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受調查者較高程度認同該體系的主要原因。
但是,各種知識對思維的要求和鍛煉側重點略有不同,且學生自身擅長與特點千差萬別,HSC模式要求學生同時對各門課程均達到合格標準,這無疑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課業壓力和學習負擔。另外,HSC模式的課程內容駁雜、門類眾多、文理并蓄,對學科專業度把握較低,學生普遍存在“多而不精”的現狀,為高等教育增加了難度。
同時,筆者對中澳兩國的考試機制做了如下對比:
第一,課程設計模式不同。中國模式主要通過文理分科對學生進行分門別類的專門化培養,除公共課程(語數外)外,兩者耦合程度低,基本互不涉及;HSC模式以基礎課程、擴展性課程、職業培訓課程為分類,覆蓋面極廣,學生涉及的知識較為多、雜、廣。
第二,設計理念側重不同。中國模式偏重于應試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學生通過大量高強度的反復練習,精準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課業壓力;HSC模式偏重于綜合型人才培養。學生通過多方面、寬維度的學習,拓寬知識面,更多的嘗試和更大的壓力。
第三,能力培養重點不同。中國模式側重培養學生“術業有專攻”的能力,這為大學專業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HSC模式側重培養學生“博學多識”,強化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造意識。
四、建議
教育機制是為了選拔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本。雖然中澳兩國國情不同,但筆者認為HSC模式多元化、綜合性的特點對中國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要改變設計理念。我國的高中可以借鑒學分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并擅長的課程學習。增加開放性、創新性試題比重,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與潛力;其次,要完善教育機構組成,加強監管能力,擴大社會聯系。可以嘗試在學校組織內嵌套家庭和社會組織,融合家長以及社會力量。在澳大利亞,學校董事會由校長、學生代表、社區代表等組成,這樣一來,既能考慮各方利益,又有利于擴大教育的影響力;第三,要豐富考試形式。單一筆試不利于全面考查學生,容易使學生形成“臨時抱佛腳”和碰運氣的僥幸心理,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最后,可以為那些不進入大學的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張豐HSC升學制度支持課程的選擇修習高校招生制度省略澳大利亞高考制度的分析與啟示[J].
[2]鐘玉林HSC升學制度澳大利亞新州高中證書HSC考試模式的啟示[J].
[3]陳娜HSC升學制度澳大利亞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 以新州的HSC考試為例[J]教育廣角2006.
[4]周惠 羅劍平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高考體系及其意義[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5]孟渝中澳教育文化差異及其帶給教學改革的啟示[G]教研 2010.10.
[6]閆守軒 韓玲玲從高考改革新方案透視高中文理分科[J]教育學術月刊 2011.2.
[7]田建榮 賈錦鈺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G]教育科學研究理論探索2009.3.
[8]楊萬義中澳高等教育比較研究[BP]天津商學院學報.
[9]方晗中國與澳大利亞高考制度比較[J]教學與管理2009.9.
[10]韓家勛,孫玲.中等教育考試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