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迫切要求改進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中案例選擇要恰當、要有針對性、問題要有層次性、有系統性和層次性、總結評價分析要到位,這是運用好案例教學應該要注意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教學效果
所謂案例教學就是指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狀況,以案例為基本教育信息載體,以教師引導學生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相互協作中形成對案例問題的見解或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他們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互動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師生、特別是學生的高度參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為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一個民主、平等、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保證案例教學有效、有序地進行。這種方法現在被廣泛的運用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但是隨著現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比如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效果普遍不佳的情況。面對這種狀況,為了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在實施案例教學時,就要進一步思考案例教學的運用方法。
一、案例教學必須體現兩個開放原則:
1、討論的開放。
在案例教學中,老師提出問題后,就是討論環節。在案例教學的討論環節,
教師不能提前預設標準答案,要允許學生思維可天馬行空,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允許學生的個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個人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允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因為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認識深度、水平各不相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對于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思想,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持不同觀點、不同思想的雙方會相互爭執,激烈爭辯,在相互交鋒,激烈碰撞中才能產生思想火花。只有教師鼓勵、支持學生自由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的開放性才能實現。但是在討論中一定要注意學生討論的內容不能“跑題”、“離題”、“偏題”,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討論的時間和節奏。
2、課堂組織形式的開放。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通過生活實踐來實現。不動嘴,永遠不會說話;不動腿,永遠不會走路;不動手,永遠不會生產勞動;不動腦,永遠學不會思考。”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生活實踐,離不開從“做中學”。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才能保證案例教學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課案例教學的開展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要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對自身的角色有清醒明確的認識,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組織課堂討論活動,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幫助、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交互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不是成為一個被動地接受者。
二、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的導向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主渠道和核心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導向性。所以,在思政理論課教學包括案例教學中必須要體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和社會主義的方向,不允許出現詆毀社會主義和危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要堅持的正確導向。因此在案例選擇上也必須要突出其導向性,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使他們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案例選擇要恰當。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特性要求案例選擇既要符合課程性質和教學大綱的要求,也要與教學內容相聯系,與教學目的想契合。案例選擇中要選擇蘊含深刻意義的典型性案例,案例內容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最好是最新發生的能夠反映當今社會現實、體現當前現實生活的真實案例,尤其是一些容易給學生帶來疑惑性的社會問題案例,并且要針對案例設置好思考討論的問題。教師在設計思考討論題時要緊扣主題,緊扣案情進行設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上的知識點對案例進行解讀,并且結合案例設置好的問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在選取案例中一定要堅持權威、可靠、典型性的原則,并且體現出對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懷。
3、案例選擇要有針對性。
案例選擇應該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針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理論問題以及大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選擇,要因教學內容而異。首先,要針對現實問題。針對人們的生活,針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疑點、焦點問題和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案例選擇,這樣才能使課堂生動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其次要針對理論問題。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僅要讓學生要對理論的內容理解,還要能夠深刻反思理論產生的背景、原因等。要對理論能夠融會貫通,使學生不僅對本次課程所講的理論能夠理解,而且對本門課程的所有內容能夠融會貫通、前后聯系起來。只有學生對理論的認識理解深刻,對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牢固,才能明辨是非,避免學生思想上的迷茫和行動上的盲目,增強行動上的自覺性。再次,要針對學生思想問題。要在掌握學生思想的現狀上來挑選案例,使案例能夠吸引學生,風格要貼近學生;并且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喜愛、接受、認同的方式來呈現給學生,這樣才能夠從內心觸動學生、吸引學生,引起廣泛共鳴。
4、案例選擇要有系統性和層次性。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水平,能夠體現當代大學生對理論的認識與理解的角度,從全局和整體來安排課堂教學的案例,按照由簡單到復雜,分層次地有序編排,使它們形成一定的系統性和層次性。在難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內容和問題應當恰當。過難,學生理解不了,則很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就會流于形式,遠離案例所要揭示的問題實質;過易,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和討論的興趣。只有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才能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的功效。
5、案例總結評價分析要到位。
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導致了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也必然存在種種差異,正確的、片面的以及錯誤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存在。為此,教師應對案例討論做出全方位的歸納小結。在歸納總結環節,教師首先要對課堂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后總結、歸納。但是總結不能停留在表面,從案例來到案例去,就事論事地談論問題。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并對各類觀點和主張進行分析和評價,既肯定那些正確合理的主張,又應該補充完善不夠完整的觀點,同時也要指正錯誤的看法。學生通過老師的點評把自己的觀點與教師所給出的科學結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找到自己觀點問題的癥結所在,理解掌握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但是在案例總結分析過程中,教師要達到理論解讀的深度,需要對整本教材的教學內容有所把握,還需要下很大功夫,要對馬克思經典著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此外,在案例的甄別選取與解讀中要牢牢把握正確的價值觀這個尺度。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離開了案例,案例教學就無從談起。案例的選擇決定了案例教學的成敗,合適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學的前提。一個好的案例不僅要能夠針對現實,針對理論,還要能夠吸引學生。案例教學中只有選擇具有一定研究內涵的,又與課程內容和學生認知能力與水平相適應的案例,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操作性強、內涵豐富的新的教學模式,相信它一定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并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版.
[2]戴艷軍,楊正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經驗與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三期.
[3]王華榮.《以案例教學推動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第四期.
作者簡介:孫萍,性別:女,出生年月:1966年3月,學歷:大學本科職務:教師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