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毅
摘要:有效教學是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和迫切要求。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有所誤解,又缺乏實踐經驗,致使我們的生物復習教學出現了非系統、泛系統、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在課程改革精神的指導下,本文從把握考綱、立足教材、強化訓練和聯系實際等幾個方面來反思如何提高生物復習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教學;把握考綱;立足教材;強化訓練;聯系實際
“有效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的角度說,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余教授還認為:學生是否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當前課改的熱點話題。
在高三生物學科復習過程中,如何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采取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從而取得理想的復習效果,筆者根據20年來的教學實際,從把握考綱、立足教材、強化訓練和聯系實際等幾個方面來反思如何提高生物復習教學的有效性。現就此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明確考綱要求,把握高考復習的要求與方向
《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即考綱)是高中生物學教學和高考命題的依據,在高考生物學科總復習過程中,要明確“雙綱”與課本之間的關系,把握好高考復習的范圍和方向,減少復習中的無效勞動,使復習更具針對性,提高復習效率。
首先,從內容看,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考綱上列出的知識條目,內容范圍的深度和廣度可以教材為依據;教材上有而考綱上沒有的內容,可建議學生當作閱讀材料進行閱讀。
其次,從編排結構來看,考綱知識的編排與教材是不同的。教材編排考慮了同學們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從學習角度考慮往往將一些相關聯的知識分解在不同地方,講究循序漸進。而復習時要將知識按考綱要求重新整合與組織,使之形成新的知識系統。
第三,從能力要求看,考綱規定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實驗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等,其含義在考綱上有明確表述。
當前的高考正處于變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訂《考試說明》,以便反映當年高考的新動向和具體要求。因此,從《考試說明》的修訂內容中可以獲得許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復習備考的重點,為學生指明了復習的方向。
二、認真分析近年來的生物學科高考試卷,廣泛搜集高考信息
認真分析近年來的生物學科高考試卷可知,生物學科高考的測試目標保持著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考試的內容、題型、題量和整體難度基本上不變,考試熱點的重現率較高,同類試題或相近試題年年出現,系列練習中的傳統試題也不回避。因此,認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學科高考試卷既有助于把握復習備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訓練的基本素材。
三、狠抓基礎知識和能力訓練
高中生物課本中概念性和命題性知識多,學科間滲透性知識、學科內新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少,教學中需要教師擴展和引申的知識面寬,需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空間大。因此,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是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在一些單元教學過程中,即使教師講得透徹,學生聽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缺乏有機的結合,學生仍存在著聽得懂、忘得快,或者記得住、用不上的現象。總之,教學中存在著“知識學習不到位”和“能力訓練不到位”的問題。
四、制定周密的復習備考計劃
在高三生物學總復習中,我們將整個復習過程劃分為分章復習、專題復習、查漏補缺等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如下:
1.分章復習階段
分章復習階段的復習任務是理清單元知識點和夯實基礎。事實表明,能力是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為了夯實基礎,在高二生物學科教學的基礎上,筆者按照高中生物課本的章節課題進行逐章逐節的系統復習。首先,引導學生理清單元知識點,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確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單元知識網絡。然后,對于主干知識的處理強調縱向引申和橫向擴展,所謂的縱向引申是指對基本概念和原理均達到“領會”和“應用”的層次水平,所謂的橫向擴展是指關注學科間的相互滲透。
2.專題復習階段
專題復習階段的復習任務是加強學科內綜合,使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命題網絡(即知識塊)。這個階段的復習實際上是在分章復習和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新的維度對知識進行歸類和重新組合,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在該階段復習過程中,我們依據高中生物學科的主干知識提出: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細胞分裂與生殖,生命活動的調節,環境與生物,污染與健康,現代生物技術,生物實驗,遺傳學中的概率統計,圖表和曲線圖,生物知識和社會實踐等10個專題。通過每個專題的講解、測試和講評,學生對重點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學生逐步構建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命題網絡,從而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打下基礎。
3.查漏補缺階段
查漏補缺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和適應高考環境。在這個階段,我們在認真分析近年來高考試題的重點、特點、熱點的基礎上,結合大多數學生尚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學生提供幾套高考模擬練習題,試卷格式、題型、題量、難易程度均與高考試題相近,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引導學生查漏補缺。
五、聯系實際,關注社會
在過去近30年間,“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是世界范圍內科學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一些科學教育專家認為,STS就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科學與技術。STS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科學教育要著眼于現實的世界。
關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高考命題的一個指導原則,在最后階段的復習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將有關知識與生產、生活以及當代科學技術相聯系。
1.聯系生產實踐
聯系現實生活,不僅是教材編寫者的任務,也是生物學教師的基本工作。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標準》、充分了解學生和當地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將“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融入復習教學之中。
2.關注科學技術發展和人類生活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技術、新成果不斷產生,而教材總是落后于科技發展的,因此我們要關注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同樣,現實社會中也有許多與生物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如艾滋病、禽流感、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生物芯片、干細胞、蘇丹紅等,應指導學生立足于高考考綱,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加以聯系分析,如可以從人類疾病和健康的角度,聯系人類代謝性疾病,調節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環境引起的疾病等。聯系實際,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以上,是筆者在近幾年高三生物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當然,復習方法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的復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汪忠等.解讀生物課程標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桂馨.復習策略及應試技巧.考試報(高考生物).51—65:1,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