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四清 李金梅
摘要:本論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研究式教學法的基礎理論和基本要求,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情境創設、組織協同學習、評價體系設計等方面設計了研究式教學法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研究式教學法;學習共享空間;協同學習
一、前言
普通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已進入試點院校建設階段,要求轉型高校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具有較強的專業應用能力、開發設計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能夠適應地方建設的需要。但是以“傳遞-接受”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應用型專業人才的主動、創新、實踐等素質能力的培養要求。而以培養主動探索和自主學習、科研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的研究式教學法將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強的基礎。
二、研究式教學法及基礎理論
(一)研究式教學法
研究型教學法是以知識教育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把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的高度參與及主動性的充分發揮,并且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多樣化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教師是一個“支架”——承擔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職能,使學生在研究式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造動機、協調利用各種資源、自助設計解決問題方案。
(二)研究式教學法理論依據
研究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要達到對所學理論的性質、規律以及運用的理解和掌握,必須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通過知識和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利用情境、協作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協作、自由創造,實現理解理論、掌握應用的目的。
三、研究式教學設計
(一)確立研究式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和預期結果,學生獲得能力的具體表述、教學評價的標準。研究式教學法的教學目標包括授受知識、掌握能力(創新、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分工協作與組織)等。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學習任務,用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由物理情境和任務情境兩部分組成。
1.創設教學任務情境。教學任務情境就是設計的與課程理論關聯的企業或實際業務。結合課程理論內容,選擇一個企業或一個具體業務項目,將實際業務分為若干個階段任務,每個階段任務作為一個教學項目,由一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實際業務項目,設定“目標、角色、情景、成果、標準”等五要素。目標就是業務項目最終實現的教學目的,角色就是學生在業務項目中所擔任的角色,情景就是業務項目的背景,成果就是業務項目的最終文檔如方案、計劃等,標準就是評定成果的質量標準(評分條目)。
2.創設教學物理情境。教學物理情境,即教學中所處的空間環境, 一般在學習共享空間內完成。學習共享空間是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同學習環境,在共享空間中綜合使用互聯網、計算機軟硬件設施(也可以是手機)和內容豐富的知識庫(包括印刷型、數字化等各種信息資源),在圖書館參考咨詢館員、多媒體工作者和指導教師的共同支持下,為學生的學習、討論和研究等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以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共享空間由實體層、虛擬層、支持層構成:實體層是由實體空間、硬件設備及服務設施等部分組成。實體空間包括電子教室、討論室、指導室、多媒體制作室和交流區等;硬件設備包括電腦、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公共查詢機、局域網絡及無線網絡等,服務設施主要是指休閑設施。虛擬層是由工具軟件、信息資源和虛擬環境等部分組成。工具軟件包括辦公軟件、多媒體播放軟件、圖形掃描與處理軟件和其他應用軟件;信息資源包括印刷型書籍、數字圖書、網上資源等;虛擬環境包括網上合作學習社區、網上課件等。支持層是由服務組織、服務規范和服務評價體系等部分組成。服務組織由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共同組成,包括參考咨詢館員、IT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教師和學生助理等。
(三)理論引導
教師講解必要的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在該階段,教師首先講解解決實際業務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輔導學生擬定計劃、選擇方法、制定方案。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尋求解決問題路徑、設計方案。
(四)協同學習
1.學生分組。按小組協作完成階段任務(搜集與分析資料、設計方案)。在實施階段任務過程中,學習小組必須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成員之間必須通過討論、協作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實現教師腦存信息、學生腦存信息和信息共享空間增量信息的交匯、互通和互動。
2.教師指導。教師輔導學生擬定計劃、選擇方法、制定方案。學生團隊協作查閱資料、尋求解決問題路徑、設計方案。在實施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適當指導,引導學生交流研究學習成果,交流形式包括學生自由發言、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五)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教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的審核、評價。研究式教學的評價項目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成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階段任務成果等。分為階段評價、課程結業評價。階段評價就是結合前述的階段教學任務設定評價指標,每個階段進行一次評價。課程結業評價就是課程結束后的綜合評價,一般以課程設計方案(或綜合設計方案)為評價對象,考核其解決方案的完整性、規范性、可行性。
四、結束語
研究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組織的實際運用中,按“任務布置(情境設置)-理論引導-分組協作-成果提交及評價”步驟實施。研究式教學法在實施中,要求始終以實際業務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自主、自助為主的思考,并將科學研究的眾多要素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使學生在教學環節中體驗科學研究、業務運作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身的分析問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科學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所康.培養模式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馮露 亢一瀾基于問題學習的探究式教學改革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3]王新娟 胡水秀 托婭研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作者簡介:
勾四清(1965- )男,吉林省永吉縣人,海口經濟學院財會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學管理、旅游產品開發、流程管理。
李金梅(1974- )女,新疆烏魯木齊人,廣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學管理、體育產業營銷。
基金項目: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Hnjg2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