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如今的孩子就是不愛讀書,不會讀書,也沒有時間讀書。現在的語文教學,讀書聲越來越少,往往是為了學習語文而學習語文,劃分段落,研究中心思想,總結主旨,體會情感,就是少了語文的讀。語文新課標說:“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種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朗讀。
一、朗讀為語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已知事物和觀念的基礎上,努力去探索新事物和新觀念,這種探索借助大腦對已知信息的加工、整理與推理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切創造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轉化的源泉。如在學習《草原》一課時,雖然沒去過草原,見過草原的美景,但只要反復朗讀,沉浸其中,草原的一碧茫茫就會出現在腦海里。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華,其特點在于擺脫了現實的束縛去塑造未來。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總是伴隨著幻想,幻想往往是發明創造的先行者,是人類活動的巨大動力,它不僅能引導人們去發現新問題,而且還能激勵人們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和愛護學生的科學幻想,使幻想變成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在學習童話、寓言之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身入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童話、故事的主角,從而愛上閱讀、學會閱讀。
二、朗讀為深入文本搭建橋梁
首先,在語文課上,每接觸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讓學生去閱讀,一人一段賽讀,做到:讀準字音,讀準句讀,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不重復。當堂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錯誤的及時糾正,讀后再交流感悟,說一說這篇文章的要義是什么?想象作者要傳達什么樣的內容,這里主要以讀解決文章“寫什么”的問題。在學生賽讀時,還要有相應的評價機制,讓每一位同學都當評委,及時有效的評價,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欲望,閱讀興趣,激勵他們向自己的朗讀極限挑戰。
其次,當學生完成了對語言文字的閱讀,讀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那么我們就可以引領學生去自由閱讀,讀出文章的美,讀出文章的特色,去品讀欣賞自己喜歡的字詞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謀篇,如何表達立意,讓學生在讀中欣賞、感悟、理解、點評,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這里的閱讀是學生獨特的生命體驗,因為閱歷的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視角的不同,審美能力的差異等,學生的感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對于有新意的品賞要特別激勵,以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張揚自我。
最后,語文課所選的文章都是集真善美一體的經典作品,像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凝練之美,想象之美,說明文的科學,小說的動人情節,戲劇的尖銳沖突,都是作家的生命智慧之作,如呂巖的“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作為語文教師的終極任務不是讓學生去讀一篇文章,去欣賞文章的藝術特色,而是去欣賞文章中的靈魂之美,也就是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語文新課標總目標的第一條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質量,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語文的重要任務是對學生的生命成長的指引,語文是生命的課堂。所以語文課要重視閱讀,在了解了內容,欣賞了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閱讀,延展式的閱讀,讀出文章“為什么寫”。在閱讀時,我們要善于引領學生穿越時空,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作者的思想,讀出作者的品格,讀出學生自己的獨特感悟,讀出學生自己的人生啟迪,這是語文閱讀的最高境界。
三、朗讀給學生帶來快樂
1、范讀,雖然現在新課改倡導以學生自學為主,但是語文課的范讀還是必要的。因為語文課所選的作品多是成人之作,而學生卻是少年,憑著他們的人生閱歷,一般很難讀出作品的神韻。比如葉挺的《囚歌》中的“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水生!。”這種撕心裂肺的詩句,孩子們是很難體會的,所以老師的范讀,能讓他們通過教師的范讀體會出那種舍生取義之情。
2、朗讀, 語文課如果沒有了讀書的聲音,就像是沒有歌聲的樂譜,就沒有了音樂的聲之美。再美的文章,如果不朗讀出來,我們就感受不到它的獨特的美。特別是優美的散文,詩詞歌賦,比如“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的寒風朔雪之聲,“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悠悠思鄉之情;“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閑靜美好……可以說詩中優美經典的部分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悟其中優美的意境之美,這些優美的句段往往具有文學藝術的三大美感:形式美、音樂美、繪畫美。所以我們要通過聲音傳達出作品獨特的音韻之美,通過視覺、思維、想象欣賞它們的形式美與繪畫美。
3、誦讀,當學生對一篇美文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程度,就可以向閱讀的最高境界誦讀發展。學生了解了文章的精華美處,情感思想,就可以通過自己對文本獨特的感悟來處理作品的朗讀,對文章進行誦讀,也就是朗誦,在朗誦中完成對文本欣賞的升華,思想的升華,情感的升華,意境的升華。當我與學生一起欣賞完毛主席的《七律長征》后,我們進行了即興的朗誦賽,同學們讀的各具風采,有了朗誦的欲望和情懷,當我們學習了五年級的詩詞后,我讓每位同學到講臺上進行朗誦,有的同學朗誦劉禹錫的《浪淘沙》,有的同學朗誦辛棄疾的《清貧樂·村居》,有的同學朗誦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等,他們的朗誦各有特色,我知道,他們都是用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思想情感與作者作品產生了共鳴,才會朗誦的動情精彩,我給他們一一錄像,然后用多媒體放給全班同學看,他們欣賞到了自己獨特的風采,于是愛上了朗讀,愛上朗誦,愛上詩歌,愛上語文……,他們對自己充滿了自信,開始挑戰自我,展現自我,閃亮自我……語文課成了他們理想的舞臺,快樂的天堂。
4、齊讀,新課改新思想新理論,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是科學的,因為唯有開動學生的大腦,才會有真正的學習。于是公開課上,齊讀成了眾矢之的,一些專家,研究家,領導,開始批判齊讀,認為語文課上的齊讀是華而不實,走過場,喧熱鬧,學生屬于低效閱讀,沒有什么意義。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也許有的文章不適合齊讀,如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但是其中的經典語句、段還是可以齊讀的,大家一起讀,可以讀的效果,加深印象,突出重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我們在欣賞詩詞歌賦時,我覺得齊讀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的必要,齊讀是語文課上的交響樂,是師生與作者心靈的共鳴曲。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想,通過朗讀,讀懂文本,讀出感情,讀出共鳴,孩子們自然會喜歡語文,學會語文,朗讀一定會為語文學習揚起前進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