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福
我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十七年了,在教學中,發現語文課本當中的一些文言文,能指導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我們班主任、科任教師的德育教育來說意義重大,雖是古文,卻沒有失去它的現代意義。比如,我從《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找到“深思、慎取”兩點,又從《勸學》《論語》中找到“博學、多問”兩點,一直把這四點作為班訓,我認為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荀子的《勸學》一文,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等方面論述了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下面就其中一些句子說說我的感受,希望大家指正。
一、學不可以已。
《勸學》一文開門見山,就借君子之口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半途而廢。
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江淹,他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刻苦讀書,再加上他才智過人,讀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寫出了千古傳誦的作品《恨賦》和《別賦》,很受當時人們的贊賞。但是到了晚年,他步入了仕途,做了朝廷高官,功成名就,生活過得富裕,也不必再為生計而奔波,生活上再也沒有了壓力之后,就沒有繼續讀書、積累素材,因此文思也隨之枯竭,再也沒有名篇傳世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在傷仲永和很多人的身上也重演過。“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教育學生要珍惜讀書機會,學好各門學科知識,“考大學無用論”堅決不能信奉,必須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廣泛學習各種有用的知識,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
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荀子分別強調了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前人教誨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登高山,可知天有多高;臨深溪,可知地有多厚。聞先王的遺言,可以獲得大學問。
我們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要鼓勵他們通過各種的途徑學習有用的知識,充實自我,把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學以致用,否則還讀書干嘛呢?
另外,還要教育學生保持謙虛。“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問越深的人越是謙虛,教導別人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懂得太少。學生要正視自己,客觀的看待自己,既要肯定自身的長處,也不能漠視自身的缺陷;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該謙虛的時候保持低調,在靜默之中奮進;該樂觀的時候保持高昂,努力展示自己的風采。
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里所說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
“昔孟母,擇鄰處”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說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這些人的影響。
有句話說得很精辟: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如果經常和勤奮好學的人在一起,你不會變得懶惰;要是經常和積極進取的人在一起,你肯定不會消沉,;如果與聰明睿智的人為伍,你會智慧日增;與高尚典雅的人為伴,你也能超凡脫俗。
我們要教育學生謹慎交友,規避學習環境當中的不利因素,在有利的環境因素中勇往直前。
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想要得到的多,就一定要不怕吃苦、努力奮斗。
從古到今,凡成就大學問、作出大貢獻的人,非常注重積累。而知識和經驗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的汗水等于成功,那汗水就是努力、積累的結晶。華羅庚也說:“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
我們要告誡學生,珍惜時間,時間就像海綿里面的水一樣,擠一擠總會有的,只有日積月累,才能讓我們的“未來”立于不敗之地。
五、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每個時代的偉人,無不具有這種持之以恒的品格,因此我經常警告學生:遇到困難就放棄,是一種最要不得的性格。
魏書生講,他多年來一直領著他的學生跑5000米、唱歌、寫日記等等,讓學生養成了很多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愛迪生先后采用近1600種材料進行了實驗,經歷了無數的失敗以后,終于找到了他認為最理想的燈絲, 發明了電燈。
我們的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堅忍不拔、百折不饒的性格,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即使偶爾陷入了困境,甚至遭遇了挫折和失敗,也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堅持到底,成功終究是屬于他的。
六、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這里通過蚯蚓和螃蟹的對比,強調學習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在莊子的寓言故事《弈秋》當中,一個學生學習時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結果不久便學會了下棋。而另一個學生學習時心不在焉,結果既未學會下棋,又浪費了時間。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人,不難看出,他們都是專心致志的人,會把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東西置之度外,只專注地去做一件事,并最終把它完善。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耐心細致和他們談,教育他們不但要“耐得住寂寞”,而且還要“經得住誘惑”, 只有專心致志地學習,才能超越自己。只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學習和工作就會事半功倍,長期鍛煉這種能力,可以使人在復雜的環境下不受外界的干擾,從而積極有效的進行思維活動。無論是誰能夠如此專注、投入地做事情,他都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人。
總的來說,我們要引導學生,不但要從自己身上挖掘促進學習的因素,做到不斷積累、厚積薄發,持之以恒、百折不回,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處鬧市而靜心”,豎立“學無止境”的理念;還要從外部環境尋找有利學習的條件,做到潔身自好、“百毒不侵”、“出淤泥而不染”。
如果通過我們苦口婆心、語重心長的勸導教育之后,我們的學生能夠確確實實做到以上這些,那么,我相信,同是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在每一個絢麗的秋季到來之際,在學生成才、成人的同時,一定會收獲屬于自己的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歷代詩詞曲賦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
[2]高中《語文》必修3教材以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