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月梅
摘要:閱讀教學中重視個性化閱讀,重視課內外閱讀互相促進,注重讀寫結合,語文課才能收到實效。不走形式,不走過場,讓閱讀課真讀真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才得以不斷提升。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課內外閱讀;讀寫結合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想提升小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我們必須著眼于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優化閱讀教學過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在帶領學生探究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該給學生留下些什么可以受用終生的東西呢?我認為一是學生個人對文本的閱讀興趣與方法,;二是學生探尋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即課外閱讀的興趣;三是運用語言的能力與水平。這三個方面須在閱讀教學中強化訓練,踏實推進。下面我將從重視個性化閱讀、課內外閱讀互相促進、注重讀寫結合三個方面談如何創語文實效課堂,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一、重視個性化閱讀,創語文實效課堂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才能使課堂收到應有的實效。
重視個性化閱讀首先要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閱讀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走進文本、潛心閱讀,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引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充分閱讀,創設師生互動的教學氣氛,引領學生領會文章的意思。如教學《西風胡楊》這課,教師借助媒體和自己的旁白描述,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胡楊的生存環境,讓學生通過引讀、小組讀、比讀等方式感情朗讀,體會胡楊生長環境非常惡劣。這樣,既給了學生的充裕的閱讀時間,同時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課文描繪的情景感同身受,為進一步理解胡楊的精神打下基礎。
其次是,對文章重要詞句要細致品讀。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要咬文嚼字,欣賞文本。學生吃不透的地方就需要教師建立學生與文本之間理解的橋梁。如教學《暮江吟》時,學生對夕陽斜照在水面上的景象了解極少,也此無法感悟“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美,教結合圖片,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瑟”與“紅”,學生便懂得了詩人用詞的精妙。
重視個性化閱讀最關鍵的是要始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不同的體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自讀、自品、自悟,做學生的引路人,充分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容許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哪怕學生最初的體會和理解很幼稚。當學生對文本有個性化的見解時,我總不失時機地鼓勵,讓學生敢表達善表達。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火燒到邱少云的身上,他紋絲不動,你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這樣的痛苦常人無法忍受,邱少云的戰友怎能眼睜睜見死不救,應該起來幫他把火撲滅,然后提前發起總攻。有的學生馬上反駁,這樣的代價太大了,很可能會讓全軍覆沒。我尊重這樣的有自我思考的見解,也許體會有所不同,但在交流中學生讀懂了邱少云偉大的精神。尊重學生對文章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認識上的差異,閱讀過程就會成為一個個性化彰顯的過程。
二、課內外閱讀相互促進,創語文實效課堂
課內的閱讀是個平臺,通過課內這一平臺,讓學生見到課外閱讀中更開闊的視野。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能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課外名篇,精讀、熟讀名家優秀的文章,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利用 教材本身的價值以及疑難之處,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例如《黃帝》一文的教學,學生了解到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為什么稱我們是炎黃子孫?學生會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們的祖先,想知道更多有關的傳說,由此激發了學生閱讀原著《史記》的興趣。有選擇性或針對性的課外閱讀, 使課外閱讀完全服務于課堂教學。
當然,注重學法的遷移,才能使課內外閱讀教學有效結合。我在課文教學過程中注重滲透學法指導,從初步感知、品讀理解到感悟升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并把這種閱讀方法歸納總結,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去。例如在教學《齊天大圣大戰二郎神》時,文章篇幅比較長,在初讀階段,我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可以一句句地讀,一段段地讀,一目十行地讀,邊讀邊想一想:齊天大圣與二郎神大戰了幾個回合?在文中作個批注;在品讀階段,我引導學生思考:齊天大圣是怎樣判斷那只魚鷹是二郎神變的,二郎神又是怎樣判斷那條魚是齊天大圣變的?請大家瀏覽課文,可以跳讀、掃讀,畫出相關句段讀一讀,感受作者語言的精妙。交戰中變化過程神奇而引人入勝,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由此,老師引出這篇課文出自吳承恩的《西游記》,魯迅曾這樣評論《西游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神奇豐富的幻想世界。這樣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深厚的課外閱讀興趣,并且有意識地將這些快速閱讀的方法滲透到課外閱讀中。
三、注重讀寫結合,創語文實效課堂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只有將閱讀與練習運用密切結合,才能互相促進,創語文實效課堂。
(一)以讀促寫,以寫導讀。以讀促寫就是要做到大量閱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大量閱讀不僅指讀的文章多,而且指反復讀,讀的遍數多,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閱讀優秀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學習理解文章內容,在反復閱讀中學習作者是如何觀察事物、如何分析事物、如何用精確語言去表達意思的。在大量的閱讀中,讓學生學會怎樣選取寫作素材、怎樣把寫作材料組織起來,怎樣去確定文章的中心,怎樣用詞造句,從而給學生練習寫作積累了厚實的基礎。如在教學課文《海上日出》時,通過學習第三自然段“日出時”,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太陽向上升的過程寫出來的,學習作者按時間先后順序描寫,學習如何用擬人的表現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然后讓學生選擇日落、刮風、下雨、葉落等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的變化過程進行觀察、記錄,然后仿照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描寫,達到以讀促寫的效果。而以寫導讀就是學生要在實際操作中勤于練筆,常練才能練出高水平的表達能力,在不斷的練習實踐中,學生會發現自己閱讀得還不夠,知識儲存量不足,這時,老師適時推薦有關的優秀文章給學生閱讀,以此達到讓寫為讀引路,不斷地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與理解能力。如在指導學生編寫“童話故事”時,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如何定題更吸引人?如何開頭?如何定位童話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點?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參考有關的童話故事,如《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兔子坡》等,這樣的引導可以達到以寫導讀的效果,在讀中尋求寫作方法和鍛煉寫作技巧。
(二)巧挖教材,隨文創作。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教材,注意巧妙引導,便能讓學生在深度閱讀的同時學會思考和創作。例如,在《十年后的禮物》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反復品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你有沒有收到過哪些遲來的禮物?有沒有自己答應了別人而未曾實現的諾言?并鼓勵學生把事情經過寫下來,以“一件關于誠信的事”為題,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寫作,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來詮釋對誠信的看法。挖掘教材中的亮點,用好教材,隨文創作,讓“小練筆”處處開花,不但有效開拓了學生的寫作思維,還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閱讀教學中重視個性化閱讀,重視課內外閱讀互相促進,注重讀寫結合,語文課才能收到實效。不走形式,不走過場,讓閱讀課真讀真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才得以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