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的作品還原了殖民主義統治下中國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現狀,表現出當時整體的政治形態與社會形態。文章通過分析張愛玲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外國人物形象,探索在中國歷史特定時期里中西方文化交融發展的歷程,從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其背后真正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張愛玲;外國人物;人物形象;西方文化
張愛玲作為二十世紀紅極一時的著名作家,其作品一直以來被廣泛關注。與同時期作家作品相比較,張愛玲筆下的那些外國人也不盡然全是一副勝利者的面貌,他們生活在這個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國家里,其命運也被打上了殖民時代的烙印。
一、作品中的外國人物形象特征
張愛玲小說中出現過不少典型的外國人物形象,如,《色戒》中珠寶店的印度老板;《年輕的時候》中的女主人公泌西亞勞甫沙維支、妹妹麗蒂亞以及教堂神父;《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男主人公哥兒達;《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艾許太太、艾許小姐;《創世紀》中女主人公的雇主、藥店主人格林白格,以及《連環套》《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眾人等。這些外國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外形、身份、性別出現,但整合來看又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從外貌描寫來看,張愛玲在對外國男性的相貌進行描寫時,時常出現諷刺、戲謔的意味,《桂花蒸阿小悲秋》》中關于哥兒達外部相貌的描述,作者用“半孵出來的雞蛋”來比喻其臉蛋,將臉上的紅血絲比作沒有燒熟的肉,這些話語讀起來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并且使用“俊俏”、“俊秀”等形容女性容貌的詞語描寫男性,有悖于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念。但張愛玲在描寫外國女性的樣貌時,欣賞的意味則更加強烈,主要集中于發型與服飾的描寫,更多的關注在細節,體現了作者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和女性形象背后的社會地位的理解。
其次,從內在性格來看,張愛玲小說中的外國男性大多被貼上了欲望的標簽,對金錢的占有欲、對女人控制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寫。他們往往擁有很多財富,能在中上層社會游刃有余地交際,保持著優越感。《連環套》中的雅赫雅,從白手起家到發家致富,越來越吝嗇,而且不尊重女性,不僅花錢買霓喜做老婆,還時常拳腳相加,最后將霓喜和兒女一同趕出家門,整片文章對他粗魯行為的描寫充滿了諷刺和鄙夷的情感。而小說中的外國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殘缺的、不完整的,往往被貼上了悲劇的標簽,她們懦弱、順從、屈服。《年輕的時候》中的沁西亞,為了結婚無奈嫁給俄國下級巡官,婚后病得“下巴與頸項瘦到極點,像蜜棗吮得光剩下核,核上只沾著一點毛毛的肉衣子”。
最后,從人物的身份認同角度來看,與同時期作家作品相比較,張愛玲筆下的那些外國人也不盡然全是一副勝利者的面貌,無論是移民、流亡人或是混血兒,他們生活在這個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國家里,其命運也被打上了殖民時代的烙印。身份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構建,不同于當時的中國人,這些外國人形式上“尊貴”的虛假表象,賦予了他們光鮮的外表,然而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里,社會制度與身份認同的沖突扭曲著這種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風氣,影響了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
二、外國人物形象特征的成因分析
中國現代小說的成長和成熟過程是中西方文化結合與交融的產物,張愛玲的小說中關于外國人物形象的描寫,與其本人受到的中西方文化雙重影響,以及當時社會環境背景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原生家庭的熏陶
張愛玲出身名門,其祖父是清末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她自幼接受封建社會的私塾教育,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后由于母親和姑姑從海外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接觸西方的藝術、語言等,又研讀中國古典名著。東方古典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開始共同進入她的視野,兩種文化的交融逐步影響著她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雖然她并不贊同守舊思想和紈绔子弟的作風,但是當她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后,發現西方文明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處于在古老中國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的邊緣境地,也讓她能更理智地看待這兩個世界的文化。
(二)西式教育的塑造
張愛玲的學生時代是在西方式的學校中度過的,11歲開始進入上海圣瑪利亞女校讀書,學校注重教授英文,教材也結合了西方的課程并用英文講授。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教育理念開始進入張愛玲的視野,并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文學思想逐漸成熟。她廣泛涉獵外國文學作品,對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非常熱衷,除此之外,她對西方的一些理論也有一定了解,如在《心經》、《茉莉香片》等作品中,她融入了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同時,她接觸到西方電影并且對其非常喜愛,尤其著迷于秀蘭鄧波等出演的電影。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上海是張愛玲生活成長的地方。這個時代的上海灘,成為了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縮影,是中西文化、新舊文化碰撞沖突最顯著的地點。殖民主義統治下,文學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發展成了“中國式”特色,既保留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道德倫理,又加入了西方主流資本主義的自由開放。1939年,張愛玲求學香港,香港之于上海,殖民主義更加顯著,封建思想與制度被更加堅決的摒棄,“西方化”程度更高。兩座城市相似又各具特點,也為張愛玲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人物素材。
三、外國人物形象的價值解讀
張愛玲獨特的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經歷,使得她成為了當時兼顧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色彩的少數女性作家之一。她從個人的文化立場出發,根據自己對外國文化的感受,創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外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殖民時代國民對外國文化的接受與理解。
在《年青的時候》一書中,張愛玲對于西方形象的描寫多為烏托邦式的夸飾形象。例如潘汝良眼中的西方人都是電影明星和香煙、肥皂廣告的漂亮俊美的模特兒,他覺得沁西亞是一個完美的女孩,即便沁西亞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表現跟他想象有所出入,他也會將不完美的形象自動忽略,只認同他自己喜歡的部分。潘汝良將沁西亞看做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形象,表達出對于西方文明的向往,對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又如,哥兒達即便相貌丑陋、年紀又大,但是依然可以通過金錢來買回來中國老婆;瀠珠總是自豪地說“我做事的地方是外國人開的”等等這些描寫,體現了殖民時代部分國人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對自己國家弱小落后的自卑心理。
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文學作品不只是單純的文學創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特殊時期歷史印記。在研讀張愛玲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東方古典與西方現代相融合的文學色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殖民時代國民意識特征。這對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的研究都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愛華,郎少萍.論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J].理論研究,2013(08).
[2]韓雄飛.矗立的“象”——蕭紅、張愛玲小說意象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朱智秀.西方文化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J].中北大學學報,2006(06).
2017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張愛玲與外國文學關系的綜合考察”(項目編號:201710172000183)
作者簡介:李鎮,男,漢族,籍貫:遼寧省丹東市,生于:1995-10-11,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