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托爾斯泰
摘要:“繼承前人的傳統”與“發揚自己的特色”二者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既能“繼承前人的傳統”,又能“發揚自己的特色”,將二者辯證闡述,才是得《諫逐客書》之精華。如果只“繼承前人的傳統”,而忽視“發揚自己的特色”,不敢創新,就會固步自封,更不能推陳出新;如果只“發揚自己的特色”,雖然有個性特色,但會成為無源之水,反過來說,任何人的成功并不是可以脫離“前人的傳統”的,往往與前人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藝術發展;繼承;創新;表現形式;延續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和創新中發展的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創新需要對傳統有所突破,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創新需要勇氣和智慧,繼承不等于盲目守舊。前人通過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在后人的藝術中都有表現。雖然這種繼承不都是直線上升的,有時會遇到曲折,甚至好的思想內容在一個時期內還有可能遭到拋棄或者歪曲,但最終會被后人繼承下來并加以革新和創造。例如,在古代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這是一個把天火盜竊給人間,給人類造福的叛逆者的形象。幾千年來,這一形象一再出現在歐洲各國的藝術作品中,不僅在詩歌,戲劇中有,在繪畫,雕塑,交響樂中也有。
藝術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認識結果,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是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深化,才能完成的。每一時代的藝術遺產,實際上是作為當時藝術家對現實進行審美認識的結果而留給后代的,而后代藝術家們則在這一認識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化。僅僅認識了生活,還不能稱為藝術;藝術要求人們把對生活的認識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對表現生活的形式的認識也是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深化才能逐步完成的。
例如,在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從單音到復調音樂的過渡,就是一種認識深化的一種體現。當人們剛剛開始把生活中的音調變成音樂中的曲調的時候,這種曲調都是單線條的,但隨著對生活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發現生活中的聲音是那樣豐富多彩,有著那樣多的層次。許多同時出現的聲音又是那樣地和諧動聽,于是就在繼承了單音音樂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寫作復調音樂。
一、創新需要摒棄傳統,從書法角度出發。
書法和其他藝術一樣,貴在不斷推陳出新,在學習與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圣”。他學習書法時,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采眾長,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據說他起初向衛夫人學習書法,后來又借鑒秦漢以來眾多的書法佳作,像秦代大書法家李斯,漢代大書法家蔡邕,三國大書法家鐘繇,以及被稱為“草圣”的張芝等許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覽博識,然后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書法藝術從晉代至唐初一直是繼承“二王”的傳統,追求姿媚瘦硬的書風。盛唐的顏真卿,獨樹一幟,開創了渾厚雄強、剛勁肥壯的新書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顏體”。自唐以后,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從他那兒吸取過營養。據說他曾經跟張旭學習筆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當時民間的書法作品多方面借鑒,才能承前啟后,開創一代書風。
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對他說:“你寫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獨沒有自己的面貌,這樣是不會有成就的,希望你要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食古不化。”他聽后慢慢沖破古人的束縛,發揚自己的長處,到晚年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每天半個對的想法。
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批判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歷史文化的發展,如大浪淘沙,每個時代層出不窮的藝術樣式和作品,都要在歷史的檢驗中接受篩選,凡是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就會經受住歷史的篩選,得以廣泛傳播和世代流傳。盡管歷史上不同階級、不同民族在審美觀念上存在很大差距,但不同階級和民族的人同時又存在著審美的共性,這樣,使得大多數好的、優秀的藝術得以肯定和流傳。
二、傳統藝術需要繼承,從相聲藝術出發。
在中國的相聲演員中,子承父業的有好幾位。馬三立出生在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有名的評書藝人,以擅說《水滸》著稱;父親馬德祿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而且是相聲名家恩緒的寵徒與門婿,馬三立初中畢業后就子承父業說起相聲,成為一代大師。而今他的二兒子馬志明又子承父業,在馬三立的口傳身教下,學會了大量的傳統相聲段子,并在海內外演出中贏得好評。侯耀文繼承了父親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先生的事業,2002年接任了中國鐵路文工團的藝術指導和說唱團團長的職務。楊議繼承了父親楊少華的事業,并且和父親一起,同臺表演,成為一對有名的父子搭檔。
綜合上述,我們不難看出,藝術的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繼承和創新是一對重要的范疇和基本的規律。首先,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有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于后來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后一時代的藝術注定要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第二,藝術的歷史繼承性,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最后,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和創新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沒有繼承,便不會有創新。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于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我們在研究中國藝術的時候,不但要了解我國本土藝術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還要考慮對后世的重大影響。因為華夏文明流傳久遠,而且所涉及的區域非常廣闊。我國古代的文人志士傳下來的中國藝術文化,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后人要不斷推陳出行,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不斷創造,創造出各種頗具影響的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諫逐客書》李斯.
[2]《藝術概論》2000年01月.
作者簡介:鄒麗蕊(1995.10--),女,漢族,山東德州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