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茹 張登峰 楊艷芳
近年來,盧氏縣教育體育局為了,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補齊鄉村學科薄弱教師短板,解決農村學校和教師教育管理及教學行為落后、教研活動效率低、教師培訓效果不明顯,教學質量落后等問題,積極推行城鄉結對幫扶支援活動,讓城區和鄉鎮的名校分別對口支援一所規模小、位置偏遠、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的農村學校。通過結對幫扶、對口支援、學校蹲點、專題調研、專題培訓、課例研討、教師走教、送課下鄉、工作坊等多種形式,不僅可以緩解鄉村教師不足和教師素質偏低的矛盾,有效地促進了雙方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益。下面結合我校的對口支援工作開展談幾點作法供大家參考:
一、合理結對,建好成長平臺
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支援學校與受援學校教師結對幫扶工作,雙方學校教導處和教科室要在活動之初,科學規劃好支援學校名師與受援學校教師隊伍的合理搭配,采取我校名教師組與對口支援學校有豐富教學工作經驗、兼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師結對,旨在培養新一批骨干教師;我校學科帶頭人和名班主任組分別與受援學校年輕教師結對,旨在從思想認識上、常規教學和德育管理上予以引導,使受援學校年輕教師以較好的狀態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盡快站穩講臺。如楊艷芳老師與受援學校的李華老師結對,張登峰和程芬兩位老師與王萍老師結對等,幫扶效果都很顯著。這樣“一對一”、“二對一”的組合,凸顯了結對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另外,雙方學校一定要 傾心關注著教師的成長,兩校教師結對及幫扶工作為各自的成長搭起了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平臺。為了讓教師們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實現學校教師隊伍素質的動態提升,教導處、教科室要制訂結對幫扶的相關措施和激勵機制,構建夯實“師徒結對”模式。作為師傅教師,要以身為范,通過定期入校和利用通訊手段,幫助徒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師德修養,并從課堂教學入手,指導徒弟開展一系列的教學常規工作,如:主動幫助徒弟教師進行板書設計、規范上課環節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課外幫助他們從教材分析、備課、課后反思、作業批改等環節進行改善,從理念上、教育教學方法上幫助他們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存在的問題,使受援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作為徒弟教師,正確理解教師的本質內涵,發揮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愛崗敬業,虛心請教,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經過一段時間的幫扶和自身的不斷學習,受援教師都掌握了良好的備課、上課和課堂管理的技巧,逐漸成熟起來;支援教師在幫扶的過程中,以自己無私奉獻、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的師德師風去潛移默化地感召幫扶的青年教師,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青年教師學有榜樣、做有方向,自然便形成了濃厚的師徒互助互學的良好氛圍。
二、網絡教研,實現教學相長
近年來,盧氏縣教體局教研室積極引領全縣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合理利用互聯網+集體教研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們雙方學校也通過借助飛信群、QQ群、微信群和滬江Cctalk等網絡平臺,實現了讀書、備課、上課、評課、管理、反思的24小時聯絡互動經?;O旅婢图w備課為例談談我們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原來勢單力薄的教師個體走出封閉的圈子,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會時時迸發出令人驚喜的創新思維和教學設計。我們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酌情加減、課后反思”的原則落實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一是雙方學校分學科分年級確定每學科備課內容,每人主備一個單元,對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致、深入地備課。二是雙方學校分學科分年級確定每周備課時間在微信群里集體備課;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準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在課本上做詳細的記錄,然后互相在群里發表意見,共同商議,由主備人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并把這一單元的教案發在研究群里。三是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四是及時反饋總結,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后記,交流總結得失,形成習慣。通過雙方教師集體備課,一是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二是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三是集思廣益,“以思維碰撞思維,以智慧點燃智慧”,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三、勤于走動,互助專業成長
首先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校本研訓計劃。學期初組織學校領導、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專門開展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校本研訓專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校本研訓計劃,分解給每位教師符合自身實際的校本研究主題,每位教師一份研訓計劃,讓他們心中有數。
其次改變校本研訓的模式。改變原來一個人說其他人聽的研訓模式,確定每個人每周一個主題,讓主講教師積極準備,每位參加研訓的教師都來收集資料。在研訓的時候改變以往的方法,圍繞主題各自評價主講教師主題實施情況,每位教師不再把課堂常規評價作為評價的方式,必須用理論指導審視主講教師圍繞課題開展情況。讓每位教師都發言,而且要求每位教師的發言必須有理論的依據。用理論來指引教師課堂教學的專業發展。不再是單純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的評價方式,切實讓每位主講教師,通過校本研訓能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理論實踐水平,極大的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專業引領,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受援學校為了改變教師的專業素質的真正成長,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走出去,到支援學校去觀摩名師示范課、同堂異構課等,去學習他們校本培訓的先進經驗。每次聽課回來后讓參加聽課的教師寫出自己的感受,評價每位講課教師的得失,讓聽課的教師上范例課,讓沒有參加聽課的教師通過模仿性的課堂了解現在課堂教學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在課堂教學上的教學水平。再組織教師集體來評價講課教師的整體狀況,通過評價不斷提高講課教師的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觀摩教師的專業水平。隨著派出教師的增多教師的教學水平隨之得到很大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會變的更加成熟。同時支援學校領導教師也要切實扛起幫扶責任,盡可能多抽時間到受援學校開展示范課引領和集體研究活動,幫助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定期收看支援學校名師教育講座和公開課,提高和促進農村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觀看完成后給他們留給一定的時間來反思,每位教師寫出自身的體會,并且組織有能力的教師模仿他們的課堂教學進行公開課教學,讓全校教師觀摩,綜合評定得失,找出原因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駕馭課堂的水平。
總之,開展城鄉結對幫扶,能有效推動鄉村優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城鄉結對幫扶創新了教師交流輪崗的方式方法,能有效促進鄉村教師成長,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