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靜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對科學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那么如何使科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如何開拓思想,于是探索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成效成為了廣大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科普科技館科普劇科技館進校園科普形式多樣化
1、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館作為科普教育重要場所和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重要陣地,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全國科技館的建設發展,使我國的科普基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吸引著大批觀眾前來參觀,展館科普內容以其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深受廣大公眾的歡迎,最重要的是把課本上的科學原理通過展品巧妙的轉化成科學現象,特別受到青少年的喜愛。
2、科學普及多元化的探索
2.1科技館的常設展廳已不能滿足公眾對科普的需求
科技館常設展廳充分利用了聲、光、電、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等現代手段,以多種信息的傳播方式,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等其他感官與大腦,更加直觀、立體的向人們展示科技知識,傳播科學理論、提高公眾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對科學普及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何對科普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如何開拓思想,探索科普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科普工作的成效成為了廣大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流動科技館、科技館進校園、科普劇等科普活動以其靈活的組織形式、創新的展教方式、豐富的科教內容,成為了科技館科普工作方式的拓展和有效補充,并更加注意開放性、互動性、參與性,對公眾有更大的吸引力。
2.2流動科技館在基層中的潛能
從2000年起,中國科協針對科技館場館短缺問題,借鑒國外開展科技傳播的先進經驗,提出了研制多功能科普宣傳設施--科普大篷車的建議,僅2000年至2005年,中國科協共研制生產科普大篷車92輛,至今已超過130輛。
為了進一步推進國家科普事業的發展,2003年9月第九屆北京科技周期間,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創立“流動科技館”。流動科技館以其豐富多彩的展示內容,多種媒體的教育方法,機動靈活的方式,弘揚了科學精神,普及了科學知識,將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傳播到了偏遠地區和廣大農村,受到了廣大公眾和科普工作者的歡迎。
2.3科技館進校園
科技館進校園是一種新的科普活動模式,是館校結合教育模式的探索。科技館將最熱點、最前沿的科技活動、科學實驗、科學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帶到校園,引領學生感受科技的樂趣,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科技館進校園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推出定制的科普活動,輔導學生參與科學實踐,進一步完善學校的科學教育功能,使科普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滿足青少年素質教育需求。
2.4科普劇是以表演的形式傳播科學
科普劇是現在國內外流行的一種獨特的科普形式。科普劇在國外發展較早,2000年中國科技館引進英國“活靈活現的科學”流動展覽,其間英國科學家史蒂夫為觀眾表演了三場科普劇,受到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科普劇從此也成為了國內科普場館的開發重點。它能夠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融入劇情,讓觀眾隨著劇情發展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激發科學興趣。
科普劇可以是小品、相聲、舞臺劇、音樂劇、演唱、舞蹈等多種形式,其生動的表現形式適用于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理念,傳遞節約能源、環境保護、倡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等多種科普宣傳主題。
3、科普形式多樣化的幾點體會
3.1關注科學熱點
科普展教工作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這也是科技館教育功能的顯著體現,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觀眾也占相當一部分比例,這部分觀眾的工作崗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接受科學技術的普及也是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和對科學知識學習的需求。特別是在建設學習型、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每個公民都有了不斷學習的意識。
科技館要以特定主題為線索,開展一系列反應科技動態、貼近生活、社會關注熱點的教育活動。例如:天津科技館的課件,“好玩兒的數學”集針對性、互動性、趣味性于一體;“眼見一定為實嗎”的科學表演使大家了解了視錯覺科學原理;“塑料的秘密”利用科學實驗的形式使公眾了解了或許被我們忽視的的知識等等。這類科普形式可以以某一專項為目標配合便于攜帶的展品,以展覽、實驗、動手制作、講座、培訓、競賽等多種方式設計開展流動館展覽活動。通過展覽對公眾起到一定影響作用,只要公眾從展覽中了解一個知識點并引起興趣,就達到了普及科學的目的。
3.2公眾建議的回饋
科普活動結束后公眾的建議回饋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這些建議回饋反映了公眾對活動內容的受益程度和認可程度,需要由專業人員對這些回饋信息進行管理并整理提取有價值的內容,對科普活動進行不斷完善提高。只有真正符合廣大公眾需求的科普活動,科技館才能為真正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貢獻自己的力量。
3.3整合全社會資源
科普教育要繼續發展壯大,就需要有更大的突破,需要對社會各種資源的不斷整合,對前沿科技動態的追蹤掌握,更突出內容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可以圍繞社會的新聞熱點確定活動內容,使活動多元化。
4、結束語
科普是公眾認識、接受、了解科學的必要環節,科普不僅重視傳播科技知識,也十分注重傳播科技精神、科學思想及科學方法,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已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公眾了解科學的一種社會教育活動,科普工作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項基礎性社會工程。多元化的科普形式能夠將科技館的科普功能更好的延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