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國林 李德方
摘? ? 要: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既有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上的卓見,又有受到時代局限而帶來的偏識,重溫并辨析弗氏的大學思想,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清思路,早日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強國。
關鍵詞: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觀;卓見;偏識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6-0052-04
八十多年前,美國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應羅德斯基金會(the Rhodes Trust)之邀在英國牛津大學作了三次演講,并在此基礎上寫就了《現代大學論:美英徳大學研究》這部批判性著作。書中系統闡述了作者的現代大學理念,其卓見歷數載而不衰,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在我國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努力躋身世界高等教育強國、謀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重溫并辨析弗氏的大學思想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清思路并獲得有益的啟示。
1? ? 現象與本質叩問:大學是什么
1.1? 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變化的機構
歷史表明,起源于中世紀的大學,一直處于發展和變化之中。一方面,大學產生了“因地”的變化,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大學”,于是就有了德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英國的大學等各具特色、優劣不等的大學,如此的話,那么“期望大學適應一種單一的模式是很荒謬的”;[1]2另一方面,大學也有“因時”的變化,“1900年的巴黎與1700年的巴黎完全不同;20世紀的牛津盡管從外部看變化不大,但與18世紀的牛津相比已大相徑庭”,同樣,“1869年艾利奧特任校長時的哈佛與1909年他退休時的哈佛也的確很不一樣”。“大學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會將各種新事物拒之門外,相反,它是時代的表現,是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1]1既然如此,那么“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而具體的需求和目的,因此,適用于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統一的大學模式是不存在的”。[1]33-34
1.2? 大學是學術的殿堂
學術既指系統專門的學問,同時,也指探索和發現這些學問的方法和過程。在任何社會里,學術工作都是圍繞著特殊的理智材料組織起來的。[2]11就大學而言,其“基本材料很大程度上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1]11,“這些學問或者還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界處,或者雖然已知,但由于它們過于深奧神秘,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3]2可以說,學術性是大學的天然胎記,與大學如影相隨。所以,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本質上是一個做學問的場所,致力于保存知識,增進系統化的知識,培養遠高于中等教育水平之上的學生”。[1]20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理應拒絕平庸與世俗。
1.3? 大學是獨特的組織
回顧大學的發展史,其獨特性一覽無余,“涉及一個特定時期中的一所特定大學時,人們一定會看到它既有適應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的一面。”[1]34這兩個特點并不互相矛盾,或者說,大學就是將看似矛盾的兩者很好地統合起來的獨特機構。不僅如此,大學還具有另一種獨特的能力,“它可以趨向各個不同方向而仍然守住原地”[4]3,它有時領先,有時落后,如果人們“要對大學滯后的批評作出反應,我們現在和將來都可舉出大量的例子來說明大學緊跟時代甚至有所超前”[4]9,“19世紀的德國就是這種情況的突出典型”[1]34,大學的“胳膊可能是健全的,而雙腿卻可能折了;它們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很能滿足時尚,骨子里卻是滯后的;它們在骨子里滯后的同時,也能像報紙和政客那樣對時髦話題侃侃而談”[1]4,大學的獨特造就了大學的不可替代和獨一無二。
2? ? “為”與“不為”之間:大學干什么
大學干什么也就是指大學的職能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大學才不至于盲干、錯干。否則,大學就會犯荒唐的甚至是災難性的錯誤。[5]12為了闡述大學的職能,弗萊克斯納巧用了一個“不可能發生、實際上也不希望其發生”的假設,即“假設我們可以打碎現有的大學,可以隨心所欲地重建之,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機構呢?我們不會把它們建成一個樣——都像英國的、法國的、美國的或德國的。但不管留有多大的余地以考慮民族傳統或性格的不同,我們都會注意到學者和科學家們主要關心四件事情:保存知識和觀念、解釋知識和觀念、追求真理、訓練學生以繼承事業。”[1]4其中,“保存知識和觀念過去和現在都被視為大學的任務,有時甚至被視為唯一的任務,現在偶爾也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任務。”[1]5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的世界充滿著傳統、善與惡、種族混合、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斗爭、商業利益、追求正義或邪惡的巨大物質力量……喧鬧的城市、沖突的哲學”[1]10等錯綜復雜的問題與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擺脫實際責任壓力的創造性活動和富有成效的批判性研究,必須在現代大學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比起發展知識、高層次訓練和批判性地確立行為價值觀的工作,保存知識的工作注定是從屬性的”“研究和解決問題或增進知識的日益顯著的重要性”“在任何領域都是顯而易見的”。[1]6
由上可知,在弗萊克斯納看來,大學最重要的職能是科學研究,尤其推崇“純研究”或“基礎研究”。他說,“我認為現代大學最重要的職能,是在盡可能有利的條件下深入研究各種現象:物質世界的現象、社會世界的現象、美學世界的現象,并且堅持不懈地努力去發現相關事物的關系”“大學除了要盡力查明事實外,還要利用智力將事實拼串起來,要進行推理和思考。”[1]18相反,“收集信息——即使是精確的信息——不是研究。收集大量的描述性材料——在家政學、社會科學和教育學領域這種做法相當普遍——不是研究。未經分析的和無法分析的資料,不管收集得多么巧妙,都不構成研究。報告不是研究。檢查不是研究。女售貨員、速記員、女招待、院長、破產者和訴訟當事人富有同情心的敘述,學校制度,教育系學生的喜怒哀樂,招生中懷疑學生是更愛父親還是更愛母親,有沒有圖表、曲線和百分比,這些也都不是研究”。[1]108研究是研究者“個人獨自作出的靜悄悄的艱苦的努力”。與此同時,弗氏還推崇研究的“無用之用”。他說“當人們關心如何立即將賤金屬轉變成金時,化學只能停滯不前;但當它暫時忽視功用和實際時,它卻前進了。同樣的,直到醫學基礎科學分化出來并能夠不考慮實際功用而自由發展時,醫學才擺脫了幾乎停滯不前的狀態。”[1]10-11
大學其次的職能是人才培養。盡管科學研究是大學最重要的職能,人類歷史上“偶爾也會出現一個孤獨的孟德爾或達爾文,對人類作出劃時代的貢獻,”但“不管天才的作用有多大”,總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何況解決了一個舊問題也往往會同時產生出一個乃至多余一個的新問題,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和教學的工作仍得有大學來做”[1]15,即主要由普通的大學教師們來做。更何況從研究的本質來看,新的研究總是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上進行的,誠如牛頓所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即使是天才也是需要有后繼者來繼承他們的事業,因此,培養人才成為大學的又一職能就是必然的,正如紐曼所說:“如果大學的目的是科學和哲學的探索,那么我真不明白為什么要招收學生。”[1]11
那么,對今天廣為熟知的大學的服務職能弗氏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從字里行間不難發現,一方面,他認為,大學可以做一些服務工作,但這樣的服務工作必須在不影響大學作為探究高深學問的職責與使命的前提下進行,即大學在“不犧牲理性、正直的同時,從實驗的目的出發,提出建議,觀察后果”。[1]113為了闡釋這個觀點,弗氏以法國的化學教授巴斯德為例:當時的法國受到了許多問題的威脅,包括蠶病、生產葡萄酒與啤酒的困難、雞瘟和狂犬病等。巴斯德放下手頭的工作,專心研究解決上述問題。當問題解決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大學實驗室,而沒有給養蠶人、葡萄酒釀造者、啤酒釀造者或者養雞農戶當顧問。毫無疑問,“他的確提供了服務,但他像一名科學家那樣提供服務,并且他的服務適可而止,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服務”。由此可見,在弗氏眼中,唯有體現大學學術與精神的服務,才是真正的社會服務;另一方面,與此相對,與上述旨趣不符的諸多服務工作,在弗萊克斯納看來,就是“不務正業”了,是“大學不應涉足的事”,而這樣的服務工作在當時的大學十分普遍,尤以美國為甚。這些工作包括針對成人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為了增收而開辦的形形色色的函授班和推廣班以及為解決公司企業技術問題而進行的低水平的研究工作,等等。而為什么有些大學要去從事服務性工作,甚至宣稱大學是公共服務機構呢?“理由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要證明自己“有用”。通過證明自己有用,從而獲得政府撥款;通過證明自己有價值,從而獲得來自校友的、民眾的、亦或社區的捐贈。這些理由其實都是為了“與錢結婚”,與大學的應有宗旨相去甚遠,偏離了大學服務職能的方向,他進而告誡說,“如果公眾將大學主要作為一個服務機構加以對待,從長遠的目光看,公眾將招損而不是受益”,無論是社會科學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就理解現象的科學工作而言,大學是不關心真理的效果和用處的。現在“工業界已經發現了利用純科學研究的方式,因此它不需要大學的實用性”。[1]12
此外,作為一名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理論家,弗萊克斯納對大學如何運作也有著清晰的見解。首先,大學要著力于人才和資金的集聚,提供履行職能所必須的設施。因為大學發展靠的是人,特別是“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學者,正如吉爾曼(Gilman)校長60多年前在巴爾的摩所說:“磚和砂漿不是最需要的。”其次,大學要營造寬松適宜的環境,尊重學術自由,精選教育內容,重視人文教育,同時,還應重視大學校長的作用。
3? ? 卓見與偏識: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評析
綜上不難發現,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實際上涉及到大學的方方面面,從大學的外在到本質、從大學的職能到管理等不一而足。分析其內容實質,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3.1? 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上的遠見卓識,雖時過境遷、斗轉星移,但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包括對大學本質的思考、大學主要職能的闡釋、大學管理的認識等。即大學是人類發明出來的最為獨特的、因時因地變化的學術機構,大學的主要職能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要辦好大學必須重視人才和資金的集聚、營造寬松適宜的環境、尊重學術自由,同時,要重視校長的選任、關注人文教育等。這些思想無論是對于弗氏生活的上世紀的大學發展,還是對于當今信息時代的大學建設,都是充滿了真知灼見的至理名言。以弗氏提出的大學要重視人文教育為例。自19世紀奧古斯特·孔德提出的實證主義思潮取代了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經驗主義思想之后,科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與發展,人類社會也確因科學的進步呈現出物質財富的繁榮,但唯科學是從的弊端與危險也在隨科學的發展而如影其隨,在此情形下,弗氏大聲疾呼:“我們必須重視人文科學的發展,其重要性絕不亞于自然科學。”他還借用格雷厄姆·華萊士(Graham Wallas)所舉的例子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這一先見之明:“1914-1918年間發生的事件表明,以維護和平為己任的歐洲政治家、社會科學家、道學家和牧師是徹底地失敗了;自然科學的領導人和發明家給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盡可能多地殺死民族敵人,他們倒做得很出色。20年后同樣的情況還會再現:除非所涉及的兩大學科同時能夠達成理解,否則歐洲一半的人口和所積累的全部財富將遭受更為干凈徹底的毀滅。”[1]9-10后來,將世界多國牽扯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其產生的嚴重后果事實充分證明了弗氏這一卓見的非凡。即使在今天,弗萊克斯納的這一重要思想無疑也是包括中國大學在內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圭臬。
3.2? 受到時代的局限所造成的偏頗之見
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也存在一些偏激之處。如主張取消“學分制”“主輔修制”“僅把醫學、法學等少量專業納入大學教育的范疇,而把一些新興學科排除在專業教育之外,把技術教育完全排除在大學課程之外”,等等。[5]14大學后來的發展顯然不同于弗氏的手筆,當大學不知不覺地成為一個“變化無窮的城市”時,弗萊克斯納當年理想中的大學便相形見拙地成為僅有“單一工業的城鎮”了。肇始于威斯康辛大學的社會服務今天已經滲透進社會的各個角落,它并沒有像弗氏擔心的那樣使大學淹沒,相反,在大學以各種方式——包括當初弗氏所批判的方式服務社會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還促進了大學自身的發展。“這里我想起了歐洲的一個大學校長曾經跟我說,原來他們的前輩的歐洲校長是多么看不起美國人,覺得美國大學居然搞那些跟企業聯合的玩意。結果呢,現在歐洲下行壓力那么大,歐盟也在組織大學校長跟企業家聯手”。[6]
參考文獻:
[1] [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3] [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4] [美]克拉克·克爾.大學之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劉寶存.弗萊克斯納大學理念述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5):12.
[6] 徐潔. 張力把脈高校發展:“雙一流”高校或擴展到兩三百所[EB/OL].[2016-07-04].http://www. 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607/t20160704_14565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