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
摘? ? 要:系統梳理了新型高校智庫的內涵、歸納出新型高校智庫獨立性、非營利性、教育性和專業性等四大特征特征,提出新型高校智庫在合理定位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智庫研究。
關鍵詞:新型高校智庫;智庫建設;內涵;特征;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6-0056-04
近年來,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始終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要求和重要的決策部署。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九大一直鮮明的指出要推動新型智庫建設。高校智庫所具備的研究資源和研究實力,對構建與完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 新型高校智庫的內涵
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是深化我國經濟社會改革,推進制度建設的有力抓手。學術界雖然對新型高校智庫展開了一定的研究,但對于新型高校智庫概念的界定尚未統一,未體現出新型高校智庫的豐富內涵。因此,對新型高校智庫的內涵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找準高校智庫的定位,促進其健康發展。
1.1? 智庫
智庫,也稱“思想庫”,早期稱為智囊,1964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以“Think Tank”為其正名,沿用至今。在西方國家,智庫是科學精神和理性觀念的產物,具有很強的非營利性和獨立性,在政府重要決策和政策制定、評估、調整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我國,早期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智庫,而是帶有歷史色彩的“師爺”“謀士”“門客”等表現形式?,F代智庫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為更好地應對全球化的挑戰,進一步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加強國際影響力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2014年發布的中國智庫報告中對智庫的解釋是目前學界公認較為權威的概括,即智庫是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2]由于智庫多由各學科的專家和研究人員組成,獨立性較強,客觀公正,因此智庫出具的相關政策研究報告或開展的第三方評估,往往能實現多元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1.2? ?新型高校智庫
高校智庫,也稱為大學智庫,是高校內的研究機構?!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校要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3]一般而言,高校智庫是由高校單獨設立或與其他機構共同創立的。高校作為新型智庫機構,相比其他類型智庫更具有人財物的優勢:(1)高校內研究人員充沛。高校內各類專家學者齊聚、兩院院士數量眾多,研究生隊伍龐大,研究實力雄厚;(2)高校內研究方式便捷。高校智庫可以方便地開展定性定量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協同研究,迅速解決各類復雜問題;(3)高校內技術條件成熟。高校內藏書豐厚、數據庫眾多,學術資源充裕、實驗設備先進,為開展戰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新型高校智庫,就是依托高校特色學科,整合利用校內外優質資源,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導向,圍繞國家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經濟的現實問題,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對策報告、政策咨詢等智庫類產品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新型高校智庫之新,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新高度。中央對新型高校智庫建設非常重視,把高校智庫建設從政府規劃層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把高校智庫建設的意義從推動政府科學、民主決策層面,提升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上來。(2)新體系。與其他智庫相比,新型高校智庫更加關注系統性和整體性,充分理順高校內的研究資源,整合研究機構和研究力量,開展交叉研究和系統研究,形成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新型高校智庫體系。(3)新目標。中央提出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影響的高端智庫,新型高校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承擔著智庫建設的歷史使命,建設目標更加高遠。
2? ? 新型高校智庫的特征
2.1? ?獨立性
獨立性是智庫最本質的特征,只有保持智庫的獨立性,才能確保智庫研究成果的客觀性、智庫決策咨詢的公正性。這里的獨立性包括思想上、經費上以及政治上的獨立,即在思想上圍繞公共政策開展研究,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經費上來源渠道多元化,不受單一的經費來源方的干擾;政治上不受政黨左右,遵循客觀規律開展研究。相較于直接由政府舉辦的智庫,新型高校智庫在獨立性上更具優勢。高校智庫的獨立性來源于現代大學的基本特征,遵循著現代大學的“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從康德開始,諸多理想主義思想家即視學術自由為學術研究和大學生存的必備條件,但對于學術自由的主張則存在著一定的分歧。直至19世紀初,洪堡提出的“大學獨立與學術自由”的思想在柏林大學中確立后,才明確了大學始終應以真理探索為使命,學者只服從于理性、服從于科學,不服從于任何政治和宗教機構。盡管,現代社會高校與政府、社會互動頻繁,但“學術獨立”與“學術自由”的大學精神依然依然存在,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依舊是理性思維的專業人員,基于知識和學科,在其專屬領域開展研究,形成學術高峰。高校智庫的財務資金來源愈加呈現多元化的格局,校友會捐贈、公眾和基金會資助愈發成為豐富的資金來源。高校智庫的人事任免不由政府部門掌握,對政府部門的依賴程度較低,不受其左右。因此,新型高校智庫雖然設于高校,不具備獨立的法人地位,但仍然擁有較高的獨立地位,以客觀嚴謹的學術態度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獨立的觀點和研究結論,以此影響政府決策。
2.2? ?非營利性
非營利性又稱之為公共性。高等教育是典型的非壟斷性公共物品、準公共產品。公共產品的特征是尋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給,實現公共目標。高等教育實現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與價值決定高校就是這種社會公益性質非常明顯的公共產品,這與高校追求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是一脈相承的,符合大學學術活動的本質特征,符合知識生長傳播的特點,符合教育的本質屬性。高校智庫的非營利性正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延伸。因此,新型高校智庫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秉承著高校的公共性,其所具備的非營利性也可謂是“渾然天成”。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新型高校智庫的“非營利性”并不是指高校智庫不能產生利潤,而是指新型高校智庫的運行不以商業性的利潤為生存目的,這與高校智庫通過自身專業勞動產出智力成果和決策建議獲得的回報收入并不產生矛盾,相反,高校智庫需要這些利潤維持一定的生存發展,這對高校智庫的建設不無益處。但新型高校智庫的公共性決定了其始終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導向,盈利而非營利。
2.3? 教育性
高校智庫的教育性是高等學校育人功能的具體體現。并不是所有的智庫都具有教育性的特征,與其他形式的智庫相比,新型高校智庫的教育性要更加突出。首先,從高校的職能上看,作為大學四大功能之一的人才培養是其首要職責,高校從本質上來說是圍繞人才培養運行的教育性機構,延伸到高校智庫,教育性自然不言而喻。其次,從高校智庫的人員來看,其研究人員組成與其他智庫機構不同,其他智庫機構一般有著專門研究人員從事專業研究,而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大多由高校內的教師組成,具有研究和教育的雙重身份。作為科研工作者,高校智庫人員既自己從事科學研究,也引導學生開展科研探索;作為教育工作者,高校智庫人員既傳授專業知識,又傳授研究知識的方法,融科研和教學一體。此外,高校智庫研究人員的道德品行也有一定的教育性。他們對于真理和科學知識孜孜不倦的探求,對破解現實難題堅定不移的決心,對現有事物堅持不懈的突破創新,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4]
2.4? 專業性
新型高校智庫的專業性是高校智庫最具特色的屬性特征,是高校智庫獨立性的必然結果,是學術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必然產出。新型高校智庫專業性的表現為三個方面:(1)研究隊伍的專業性。研究隊伍的專業性是新型高校智庫專業性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高校智庫的研究者們都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按照既定程序遴選出來的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接受過本領域內的專業教育,其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均處于專業領域的領先地位,是一支專業性較高的研究隊伍。(2)研究問題的專業性。研究問題的專業性主要表現為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的專業性。新型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由不同學科的專家組成,如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他們有著既定學科的研究范圍,并且是該研究范圍或領域內的權威,遵循著專業的研究方法,結合自身學科研究優勢對本領域內的問題開展研究,提供該問題有針對性的專業化政策建議。(3)研究程序的專業性。研究程序的專業化是保證高校智庫研究結果準確、實用的制度保障。[5]高校智庫研究人員開展的研究活動在遵守高校相關規定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軌跡有序運行的,從項目申請、項目中期研究到項目結束、項目經費的使用,都是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執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結果的專業性。
3? ?新型高校智庫的定位
新型高校智庫從應然出發,其所具備的獨立性、非營利性、教育性和專業性等特征決定了新型高校智庫的基本定位,也就是高校智庫利用自身的研究資源和研究實力,為政府提供對策咨詢、政策報告等智庫類服務,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系列問題。然而,新型高校智庫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誤區和困境,因此,對高校智庫正確定位,回歸理性,積極開展智庫研究應該成為當務之急。
3.1? 新型高校智庫的建設誤區
自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意見》之后,全國高校對高校智庫的建設熱情高漲,一時之間,各種協同創新中心、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庫機構紛紛成立,數量呈井噴之勢。雖然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充分發揮高校智庫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應有的社會責任,亦是值得鼓勵的,但是,一些高校一味追逐智庫建設潮流,把高校智庫建設當成是一項政治任務或是獲取政府和社會資源的手段,忽視了以高校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正是出現了這樣的非理性的建設誤區,導致一些高校智庫定位不準、力量分散、研究實力參差不齊等情況的發生。
3.2? 新型高校智庫的建設困境
由于高校智庫成立之初的非理性和逐利性,在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一般有以下四種情況。(1)新型高校智庫缺乏頂層設計,系統思考不足,專職研究人員不多,研究基礎不扎實,運行經費不充裕,在尚未完備的制度下,高校智庫很難產出有針對性的智庫研究成果。(2)高校智庫成果針對性有待加強。高校內的研究成果一般偏于理論化和專業化,能夠符合國家治理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行動指南的決策建議類報告卻很少。智庫成果應是為政府決策服務的,只有及時轉化為政府決策,才能實現智庫功能。(3)高校智庫評價機制單一。目前,高校智庫在運行中仍沿用的是大學學術評價機制,尚未建立全面的跟蹤評價體制,尤其對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產生的對策性成果沒有制定專門的評價標準。(4)高校智庫人才機制尚不完善。目前,高校智庫的研究人員大多以校內教師兼任,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對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經驗不足;有相關工作經歷、專職開展咨詢研究的人員較少,人才交流的“旋轉門”制度尚未建成。[6]
3.3? 新型高校智庫的理性回歸
總體來說,國家是鼓勵并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參與到新型智庫建設中去,但在高校智庫興建的浪潮中,也要防止走入建設誤區,避免為建而建。這就需要高校智庫建設回歸理性。
1.正確把握高校本質,指明高校智庫的建設方向。高校的兩大首要職能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也就是說,高校是培育各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和學術探究與傳播的地方,這是高校的本質。無論在現代社會大學功能怎樣演化延伸,這兩個首要職能不會改變。在此之外的高校服務社會、文化傳承等職能都是對其基本職能的拓展,究其最根本的職能還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離開了這兩大職能,大學將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大學。因此,高校應始終以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為使命,高校在智庫建設過程中,也需以此為使命,拋開兩者因名利而追逐智庫建設,實際上是舍本逐末,誤導高校智庫建設方向。
2.科學定位高校智庫,積極開展智庫研究。要對新型高校智庫合理定位,就要充分把握其內涵和特征。前文已對此進行了分析,即新型高校智庫應該在立足中國實踐、體現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堅持理論創新,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開展智庫研究,服務科學決策,解決實際問題。具體有以下四方面:(1)堅持開展基礎性、應用性研究,發揮高校特色優勢,為政府提供有針對性、應用性的決策類智庫成果;(2)開展長期性、戰略性的研究,鼓勵高校智庫積極探索、開展持續性研究,為國家長期規劃和發展戰略提供政策支持;(3)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協同合作等方式,創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4)開展多元化的研究,在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中,融合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于一體,通過智庫成果的轉化,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7]
4? ?結語
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既是國家對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建設高校智庫,不是僅僅尋求政府資助或是高校榮譽,而是要整合各類優質的專業資源,為政府科學決策、合理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提升政府影響力。因此,建設新型高校智庫,就要立足于高校獨特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的特長,保障決策的科學性。作為高校智庫管理者,應該把握以下三點:(1)高校智庫不同于一般性社會智庫,高校所具備的人財物等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優勢,決定了其朝向高端智庫發展的目標;(2)高校智庫應與社會性專業智庫錯位發展,聚焦優勢學科,對基礎性、戰略性問題開展長線研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亮點和特色;(3)高校智庫要善借外力,不斷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國際組織的交流,建立暢通人才交流機制,彌補高校純學術研究的不足,確保產出實用性、針對性的智庫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德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協調發展研究——兼論江蘇新型智庫體系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4(12):7-14.
[2] 2013中國智庫報告.2013中國智庫報告[R].上海,2014.
[3] 中華人民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 /93704.html.
[4] 全守杰.高校智庫的涵義與特征[J].現代教育管理,2016(1):38-42.
[5] 劉金松.我國新型高校智庫專業化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16(13):42-47.
[6] 劉 峰.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中的實然困境與破解路徑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6):76-80.
[7] 姜朝暉.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內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55-60.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