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存文
顧梅瓏的著作《現代西方審美主義思潮與文學》于2018年5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本厚積薄發的作品,是她獻給學界的一次階段性獻禮,也是給予當代社會的一本精神食糧。顧老師長期從事西方文學與文論的研究,理論修養較高,相關作家作品信手拈來,尤其是關于王爾德、紀德、勞倫斯、黑塞這些作家,她的解讀視角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其以往對于西方文學與思潮的研究已經顯露出很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總是將作品深入淺出到現實中的“人”,也密切關注現代性背景下人類的困境和中國當下的審美現狀。十三年沉淀的碩果厚積薄發,大家期盼已久的專著終于問世。
在現代性這一大的人文背景之下,本書探討了審美主義的哲學根基和文學源流。現代性在學界一直是一個復雜而尷尬的命題,而審美主義與現代性之間的微妙關系,更為復雜。與之相關的現代、現代性、審美、審美主義、審美人等概念更是模棱兩可,而顧老師在本書中做了全面細致的梳理。無論是對現代性背景與審美主義糾葛的高屋建瓴,還是對審美主義思潮的浪漫序曲、凡俗表達、表現模式以及主題揭示等方面的洞燭幽微,都通過文學這一視角清晰、精準地闡發了出來,最后再以人文情懷對審美主義思潮的危機和超越進行觀照。
全書學術與思想并重,理論闡釋與個案研究水乳交融,語言精彩紛呈,各論題邏輯性強而又富于創新,更重要的是顯現出文學研究中難能可貴的、深厚的人文修養。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讓人眼前一亮或者隨之產生深刻的思考,可以說,“這一研究觸及了人類命運、人性秘密與生存意義等文學最本質的問題。”[1]289那么,有沒有更為宏大的思路或者說更為厚重的人文情懷貫穿于本書呢?在我看來,有三個基本的問題一直或隱或顯地連貫于各章節,使全書精細而統一。
首先,論者在著作中始終沒有放棄對一個問題的追問,那就是在審美現代性對啟蒙現代性的反叛乃至解構中,是否有真正意義上的建構?
審美主義是在“上帝之死”的文化背景下醞釀并發展起來的,這些審美主義者將目光從彼岸轉向了此岸,他們認清了人類命運的悲劇與荒誕,所以開始從生命本身出發尋找存在的價值。在理性主義將人逐漸物化的過程中,審美主義者轉向了藝術,他們的探索過程恰恰是“理性人”過渡到“審美人”的過程。《現代西方審美主義思潮與文學》一書在總體分析審美主義思潮的源流和嬗變時,將這一過程清晰完整地展現了出來,將文學思潮背后的更為本質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背景闡發了出來。顯然,審美主義肇始之時的出發點是解構和反叛,它首要的任務是揭示啟蒙的弊端和陷阱,從而發掘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是一次徹底向內轉的過程。
論著以審美主義發展各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個案入手,將審美主義思潮在文學中的流變闡釋得非常清楚。即從盧梭的“自然人”審美,到紀德的“瞬間”轉向,再到勞倫斯的“血性意識”,感性張揚達到了第一次高潮;但是隨著感性推崇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黑塞開始了以理性規范感性的探索,與其同時,物質歡娛卻如浪潮般將審美主義推向“垮掉的一代”、米勒等追求感覺狂歡以反對現代文明的境地,以及納博科夫開始批判“偽藝術家”與消費文化對于美的摧殘;其后,隨著后現代主義風起云涌,與審美主義相關的反思、批判、質疑主調更加突出。這一梳理,在學界瑣碎的闡釋背景下,將審美主義思潮對文學的影響以及其在文學中的表現總結得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本書無疑將學界對審美主義與文學的研究推向了新的臺階。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的梳理與闡釋始終圍繞著一種人文關懷,即審美主義對啟蒙主義,或者說,審美現代性對啟蒙現代性的解構中是否有了新的、真正意義上的建構。在文學領域,無論是早期的浪漫主義唯美主義,還是之后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他們在審美態度上表現出極強的顛覆性,既顛覆傳統,又顛覆自身。這一直是令學界困惑的表象,也是極為悖謬的形態。人們往往從藝術本身入手,無法理解這種矛盾的審美表達。但是通過對審美主義背后的哲學、文化、歷史的剖析,可以發現,藝術顛覆的是社會現實(尤其是理性影響下的人性喪失和感性影響下的道德失范,整個社會平庸而墮落),不是顛覆藝術本身。同樣,審美主義思潮表現在文學中的價值指向是,對現代文明所形成的世俗生活的反叛和揭露,尤其是對個體生存困境的發現和思考。如此,審美主義種種悖謬的顛覆性就迎刃而解了,這種一元感性論的思維方法自然影響到了大眾的生活。
其次,面對當前過度審美化與泛審美化的現狀,論者從“現實模仿藝術”的研究基點開始,探討審美對普羅大眾的重要影響,更深入關注這一趨向背后精神滑坡的現實,始終將精神架構與人文關懷放在第一位。
正如尼采所說,“人不再是藝術家,而成了藝術品”。審美主義從文學進入大眾視野后,不再像文學本身具有的“為生活”還是“為藝術”之爭,而是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時期內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從整個文學史來看,不管是審美主義的序曲浪漫主義,還是唯美主義,以及其后的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在這些主義泛濫的時代,到處充滿著悖謬,審美本身更是,沒有作家能夠從一而終,他們首先得為自己尋找生命的真諦。這種生命意識通過文學作品自然會影響到普羅大眾的審美,在向個體生命意義的靠攏過程中,審美主義思潮形成的重要標志——唯美主義本來是對維多利亞時代理性至上導致的功利主義、市儈作風和庸人哲學的反叛,但適得其反的是這一思潮令“泛審美化”和“審美庸俗化”加快到來。
王爾德所提的“生活模仿藝術”將生活審美化,他本來的出發點是要人人成為藝術品,但讓他始料不及的卻是整個社會隨即形成了“新享樂主義”。審美主義從一開始就通過文學很自然地影響到了普羅大眾,顧老師在書中有精彩的論述。在分析王爾德唯美主義所產生的影響時,她發現“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正是世俗化了的審美生存觀的集中體現,但最終因其頹廢和消極的姿態,走向了感官放縱和道德墮落,面臨著重重危機。”[1]71藝術將觸角伸向大眾并逐漸商業化時,其困境正好是審美主義危機的爆發,“在受欲望法則支配的消費社會,藝術的沉淪與墮落是不可避免的”。[1]84無論是藝術本身的價值危機,還是道德危機,無不體現出審美主義發展過程中不可自解的重重矛看,它自然影響到了普羅大眾的生活,使現代性背景下的整個人類社會處于這些矛盾的包圍之中。
全書引述較多的《現代性的五副面孔》是卡林內斯庫的經典之作,他首先將頹廢作為面孔之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論者借用其“頹廢的欣快癥”和“頹廢的審美化”等觀點,發現了審美主義的不同階段不過是以絕望對抗絕望的悲壯進程。不同面目的先鋒,以及隨即出現的不同面目的反先鋒,不過是藝術與欲望的媾和,“最終也從救贖的殿堂跌進了媚俗的陷阱。”[1]170所以,縱觀審美主義思潮在文學中的流變,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名言“破壞即創造”成為其思維依據。導致一些本該由藝術引導的價值指向也隨道德一起在普羅大眾中沉淪,藝術不是成就了大眾的審美,而成為精神墮落的幫兇。在審美主義摧枯拉朽的潮流中,大眾生活也隨波逐流,但是隨著藝術的衰落,大眾審美也很快在精神歡愉中走向更大的消極、絕望和空虛。
此外,作為建立在感性一元論基礎上的現代思潮,論者并沒有回避審美主義思潮的危機與悖謬困境,她更為關注的是,經歷了風雨的現代審美,其出路究竟在哪里?特別是對于當下亂象雜生的中國文壇,更是重要的啟示。
伴隨著現代性的發生,在很多詩人、作家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二元對立,以理性一元論為基礎的啟蒙現代性打破了神性之后也戕害了人性,而建基在感性一元論之上的審美現代性將藝術推向庸俗化,這兩者之間交替糾葛的拉鋸戰構成為警醒很多詩人、作家的現代性危機。尤其是審美主義持續影響到文學創作并進而影響到普羅大眾的生活時,像顧梅瓏所總結的那樣:“剝離了精神內核的審美并沒有將生活提升到藝術層面,卻將藝術淪落成了生活的娼妓”。[1]203確實,日常生活審美化僅僅是美好的想象,理性與感性的對峙中人類更加迷茫,生活也成為碎片化的欲念拼接。審美主義對啟蒙主義的反叛在自身的悖謬中力不從心,這一反叛雖然取得過不小的成績,但隨之而來的危機依然無法讓其重新建構起新的信仰范式。
到底審美主義的出路在哪里?全書梳理了對審美主義發展影響巨大的幾種觀點,其濫觴的文化背景。如韋伯所說,現代性的進程是“祛魅”的過程,是失去彼岸支撐后尋找此岸慰藉的過程。其后,現代主義發展到后現代主義的過程,也是審美從感性到物性的過程。馬爾庫塞又敏銳地發現現代人成了被“合理”異化的“單維人”。雖然審美主義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尼采的觀點:“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 但是無論藝術還是生活,在作為審美現象的同時發生了變質,欲念與道德的沖突這一古老話題重新被提起,歷史似乎真的以輪回的游戲開著玩笑。在“為藝術而藝術”和“為生活而藝術”的悖謬探索中,其實是上帝死了之后由誰扮演上帝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在藝術中尋求出路,但是藝術與世俗夾縫中的藝術家或者說作家并沒有重新建立起宗教般的精神依靠,尤其是以個人欲念為出發點的審美表達更是令藝術本身蒙羞。
論者在全書中以極大的人文關懷審視了現代性內部的矛盾和人類的生存困境,她在梳理審美主義思潮的源流時始終在尋找價值依歸。她既對審美主義的“破壞性”予以中肯的分析,又對其“建構性”進行質疑和挖掘整理。通觀全書,不但讓讀者對審美主義如何在現代性背景下演變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對時代和生活有了啟發性的思考。啟蒙現代性(科學理性)導致的人的物化、審美現代性(感性)導致的人的庸俗化,這兩者各自為營顯現出無法調和的矛盾,而海德格爾所謂的“天地神人”四維一體以及馬利坦所說的“詩性理性”,或許是解決這一悖論的有價值的途徑。無論如何,有關審美主義的出路,這本書必然會引起我們的深思。
此外,論著在對西方審美主義思潮與文學進行梳理總結闡釋的基礎上,20世紀中國文學的脈絡也呼之欲出了,尤其是80年代以后審美主義花樣繁多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講,《現代西方審美主義思潮與文學》不僅僅是階段性的總結,也是一種重要的啟示。透過紛繁亂密的文學表象,真正的思想者能觸及到歷史的、時代的精神脈絡。
參考文獻:
[1] 顧梅瓏.現代西方審美主義思潮與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 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M],顧愛彬、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 (德)海德格爾.林中路(修訂本)[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