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平
摘? ?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和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將“底線思維”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堅持政治底線是根本遵循,道德底線是最低紅線,制度底線是關鍵保障,法律底線是法治要求,四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自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線思維
中圖分類號:D64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5-0144-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嚴峻挑戰。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滲透、價值觀念推銷,以“普世價值”之名,以文化商品為載體,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渠道向高校師生滲透,影響著高校師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這種影響不可忽視。因此,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話語權、主導權,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守好陣地,守土有責,不僅需要“典型引領”,更需要具備“底線思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和善于運用“底線思維”,掌握意識形態管理權、領導權和話語權,按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將“底線思維”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一、底線思維的內涵解讀及其意義
(一) 底線思維的內涵
要理解底線思維的內涵,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底線。所謂底線,可以說,是不能逾越的“臨界線”,具有約束意義和限制意義。從哲學視角來看,底線是分清量變與質變的“關鍵節點”,如果突破了這個“關鍵節點”,逾越了這個“警戒框架”,那么就會導致事物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逾越底線也是危機出現,設定底線是在預防危機。
底線思維是基于對底線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底線是一條預防危機的安全警戒線,那么底線思維就是一種思維技巧,且是一種系統戰略思維。底線思維的核心在于計算風險并預防風險的出現,用系統的戰略的防范機制預防風險,并將風險轉化為機遇。因此,底線思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預防風險的思維,預防風險就是凡事從壞處著想,設計出系統的防范風險的戰略機制,努力化解風險、抵御風險,然后爭取好的結果。二是積極主動的思維,底線思維不是守住底線而不作為、遠離底線而不敢為,底線思維的本質要求是運用底線思維而有所作為,有所大作為,因此,要積極思考底線思維的實質,分析底線,認識底線,底線在系統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是什么、如何有效遠離或規避底線等問題。三是虛功實做的思維,堅持底線思維,掌握戰略主動權,從底線出發,基于堅固的基礎底線基礎上,按照戰略規劃爭取最好的結果,底線思維既要求“思”,更要求“行”,切實做好工作。
(二)堅持底線思維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和運用底線思維具有三層意義:一是現實意義,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意識形態在現實和虛擬空間的滲透及多元博弈下不斷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高校歷來是各種政治勢力爭奪知識青年、搶占思想文化陣地、奪取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前沿陣地。堅持底線思維就是堅持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性的思維。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堅持底線思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確保黨對高校的領導,確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作堅決的斗爭, 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的思想陣地,防止和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增強大學生識別和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能力。[1]二是使命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肩負著引領廣大學生牢固樹立“三個自信”,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職業主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要堅持底線意識,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自己,加強自身道德建設,增強“政治定力”,強化“政治意識”。三是教育意義。堅持底線思維不僅僅是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與觀念出現新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適應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態的自我教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持底線思維的教育意義就是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發展總體態勢的研判,引導教育大學生必須堅守的底線。同時,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要樹立“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觀念,自覺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立場堅定,高舉旗幟。
二、構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線思維”的四個維度
(一)政治底線是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所有黨的紀律和規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強的黨性修養就是規矩意識、紀律意識,就是底線思維,就是對規矩的敬畏之心。政治底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講規矩”“講政治”,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堅守政治底線需要做到以下三個要求:一是堅持政治意識。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增強政治意識,首先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在復雜環境下要時刻保持清醒地政治頭腦,關鍵時刻不做“騎墻派”,切實做到政治立場要堅定,做到明辨而敏銳,增強政治辨別能力。二是堅持憂患意識。憂患意識,簡言之,就是居安思危的意識,它是一種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憂患意識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的必備條件、是提升自我素養的內在要求、是應對社會嬗變的基本準備。堅持和增強憂患意識必須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是堅持規矩意識。習近平指出:“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堅持規矩意識就是遵循學術無禁區、課堂有紀律的原則,不能口無遮攔、毫無顧忌,更不能對中央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陽奉陰違,對涉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等重大政治問題公開發表反對意見。特別是在原則立場上,不守規矩主要體現為不能自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如,在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場搖擺。
因此,堅持政治底線這個根本要求,就是要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明辨政治邊界,掌握政治話語,樹立憂患意識,不能絲毫懈怠和含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堅守政治底線的重大意義,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對各種攻擊、消解社會主義制度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觀點給予有力還擊。強調課堂上要堅守政治底線,這是對教師政治上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應盡的職責。
(二)道德底線是最低紅線
道德底線具有“最低警戒線”的意義,社會道德是不可逾越的最低紅線。如果說堅持制度底線是左腿走路的話,那么堅持道德底線就是右腿走路,只有堅持兩條腿行走,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生的思想導師、人生導師,應該“既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不僅要有工作上的影響力,更要有人格的感召力。堅守道德底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業有成”的根本,是“大有作為”的遵循,是影響學生成長的“好教材”。堅守道德底線必須要把道德修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扣好職業道德的第一粒扣子。堅守道德底線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倫理。底線倫理本質上是一種“規則”倫理,是不可逾越的“臨界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底線倫理就是必須遵守的倫理要求和規范,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要求,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倫理。要注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道德底線建設,明確要求,完善規范,可以通過設立工作的“負面清單”,規定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二是必須追求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是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生活美德的體現,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道德品質是個人所堅守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并將這些道德原則和規范付諸于實踐的“德性”體現。作為肩負“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其身上的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教育成效和目標任務的實現。
(三)制度底線是關鍵保障
關于制度的重要意義,鄧小平同志早有論述:“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習近平同志也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并多次強調,有規定就要執行,否則,規定就成了“稻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不可逾越的“制度底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安排和重要原則構筑了不可逾越的警戒線。歷史的教訓讓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時刻銘記歷史。制度底線作為高等教育戰線政治穩定的“基石”,是高等教育事業擁有良好發展環境的保障。“正則不為邪所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工作有制度,必須守制度”。守好制度底線,要做到以下二個要求:一是制度設計下的“底線約束”。如果說“道德底線”是具有最高價值理性標準的話,具有目標整箱引領的“上不封頂”,那么制度底線就是具有工具理性的“下要保底”的負向約束。我們不但要有道德底線的價值要求,更要有制度設計下的“底線約束”,不但要有“倫理價值”,也要有“規范標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強調道德標準,更要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設定具有底線約束的“負面清單”。二是制度自信下的“政治定力”。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一定要有政治定力。政治定力是黨性修養和政治素養的集中反映,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忠誠擔當。高校是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必爭之地,西方意識形態在現實和虛擬空間的滲透及多元博弈下不斷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因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政治定力”,要有鮮明的“立場意識”,這主要體現在在意識形態主導權爭奪中的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體現在在網絡宣傳中的陣地意識、責任意識,體現在自身黨性修養和理想信念的堅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是非、顧大局,樹立“三個自信”,不斷增強政治定力,堅定理想信念,這樣才不會在精神上缺“鈣”,得“軟骨病”,更不會變成“墻頭草”。
(四)法律底線是法治要求
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領導干部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高校作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已是必由之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才能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深入理解“四個全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必行,法無授權不可違,守住法律底線,就是要尊重法律權威、遵循法治原則,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把法律底線作為工作的道德底線、制度底線、政治底線和安全底線的遵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不觸碰法律底線,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落實:一是法制意識。牢固樹立法制意識首先要做到觀念更新,不能用因循守舊的方式工作,更不能存在校園里可以不遵守法律的錯誤認識。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校必須是先鋒隊。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牢固樹立法制意識,自覺為自己樹立“高壓線”。二是學法用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工作在一線的輔導員、班主任,必須要學習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用法治的思維去做思想政治工作,用法律的陽光播撒到學生的心里。作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者,學業指導者,生活同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同時,還要認真學習《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等專業領域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教師的法制宣傳教育, 要制定并落實對教職工進行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培訓的制度, 通過開展專門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教職工依法執教的意識與能力。[2]三是守法善制。守法,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有規必守”,不能肆意妄為、踐踏規矩。善制,就是要做到“提升自我,完善規章”,不能有法無規、有紀不遵。守法善制就是要對法律有敬畏之心,對紀律要有慎獨之心、對規矩要有嚴守之心,自覺做到底線約束、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彰顯“大學之道”的基本要求,高校法治需要以制度先行,以制度為法治的基石,首先要依法科學制定大學章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學校各項管理規章,規范工作流程和運行機制。[3]
三、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底線思維,政治底線是根本遵循,道德底線是最低紅線,制度底線是關鍵保障,法律底線是法治要求,四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要求是堅守底線思維,既要有教育工作的實踐環節,又要堅持開設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既要堅持做到“典型引領”,又要堅守“底線倫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領導權的爭奪上有所作為,發揮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自覺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 戴鋼書,黃芳.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思想的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8-11.
[2] 劉新軍,許放.試論高校依法治校考核評價體系的指標構成[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69-72.
[3] 吳漢東,依法治校彰顯“大學之道”[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7-9.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