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清 盧捷
摘? ?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指明了教育的發展方向。基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現實狀態和TOC理論來探討路徑創新,通過對當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現狀的考察,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試圖找出一個或多個存在于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的“約束”或瓶頸,通過消除這些約束或瓶頸,來優化和完善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路徑和機制。
關鍵詞: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創新;TOC理論
中圖分類號:D64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5-0149-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等院校歷來十分重視立德樹人工作,實施了“立德樹人、成長成才”工程,以“立德為本、學風為基、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為工作理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堅定了學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擔當。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還存在著一些隱性的問題,例如:協同育人的氛圍還不夠濃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我們深入考察立德樹人工作現狀,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瓶頸或問題,完善立德樹人工作的特色路徑。
一、TOC理論與立德樹人的內涵
TOC理論又稱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開創的優化生產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系統由許多的環組成,并且環環相扣,系統的強度將由其中最薄弱的環節來決定,為了實現目標,需要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逐步消除這些薄弱環節或“瓶頸”,不斷地進行改進,從而順利實現目標。
立德樹人是“立德”與“樹人”的辯證統一。“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樹。“立德”為了“樹人”,“樹人”先要“立德”,立什么樣的“德”決定了樹什么樣的“人,”樹什么樣的“人”體現了立什么樣的“德”,立德與樹人是辯證的有機統一。立德樹人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既體現了教育的一般特性,又具有社會主義特色。
二、當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協同育人的氛圍還不夠濃郁
在構建協同育人格局的過程中,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一是協同育人的觀念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部分教師重教書、輕育人,任課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保障人員之間也缺乏有效互動。二是協同育人的目標不夠統一,宣傳、教務、學工和后勤保障等系統的育人目標還不夠一致。三是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實施,育人力量分散,育人活動單一,育人的資源得不到最大限度整合。四是協同育人的平臺不夠完善,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方面缺乏相應平臺支撐。
(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需要增強
有少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的積極性不強。一是學校生源類別復雜,對口單招、轉段升學等類別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尤其是數學和英語基礎較弱,學習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二是學生綜合測評體系還不夠科學合理,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形成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良好氛圍。三是課堂上師生互動不夠,部分學生不能緊跟課堂節奏參與課堂互動,課后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有些學生學習目的模糊,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不是主動積極學習。
(三)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還需要提高
一是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興趣不足。目前,大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還處于初級到中級階段,缺乏深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此外,由于就業的壓力,大部分學生將精力主要投入與考證、考級等,使得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降低。二是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科研的積極性不高。由于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量大,專業教師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科研。造成這一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對指導老師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鼓勵政策和激勵制度的不完善。
三、基于TOC理論的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優化路徑
(一)進一步健全協同育人機制
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繼續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學、管理、服務、環境教育的良性互動機制。在育人目標的方向上要保持一致,都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第一課堂的內容要在實習實訓、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中進行延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發現的熱點問題,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討論和升華。二是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員及服務人員之間的相互協同和配合,營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三是動員各方力量,整合一切資源,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貫穿學校發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借助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平臺,充分發揮離退休老同志作用,邀請他們參與立德樹人工作,為學生開展校史校情方面的講座,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人生感悟等,激勵學生敢于圓夢、勤于追夢。
(二)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是教風帶學風。加強教風建設,進一步優化教學督導制度、干部考勤制度、學生評教制度等。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塑造良好的教學風格。二是以管理促學風。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嚴肅考風考紀。修訂《學生管理規定》《學生綜合測評辦法》《優秀學生獎勵辦法》等制度,健全有利于良好學風形成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三是以競賽激學風。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以及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搭建各類學生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競賽活動。四是以典型引學風,持續開展“身邊榜樣,前行力量”活動,用身邊人激勵身邊人。每年舉辦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對學生典型進行宣傳和表彰,各單位也聞風而動,學習典型、成為典型蔚然成風;五是以考研推學風,鼓勵學業優秀學生報名考研,指導學生明確目標、認真復習,營造爭優、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
(三)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業實踐能力
一是營造創業氛圍。進一步豐富創業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打造校內創業競賽品牌活動,促進優秀創業項目集聚;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江蘇省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遴選、“學創杯”等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二是加強創新創業課程建設。開設更多跨學科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通過知識和能力的嵌入,將專業和就業導向融入到創新創業的基礎課程中。促進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三是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大對創新創業資源的整合力度,搭建產學研用多層次平臺,促進校企協同、校地協同,為學生創新創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四)進一步營造科技創新活動良好氛圍
一是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建設。要逐步建立獎勵機制和隊伍建設機制,積極創造各種條件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保障。二是將科技創新活動與課程設計相結合。引入競爭機制的課程設計模式,改變傳統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明確學生參與人才培養計劃和專業教學計劃的內容和要求,以保證學生投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三是以需求為導向,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原有科技創新活動的基礎上,不斷舉辦學科競賽、科技競賽活動,它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科技創新的個性化需求,而且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五)進一步探索“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一是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把握學生思維的新趨勢。通過智慧校園、奧藍學生管理系統、網絡問卷、網絡行為數據等技術手段,對學生思想動態、學習狀況、網絡行為等數據進行了系統收集、動態觀察和綜合分析,并及時將特殊情況反饋相關部門。二是建立輔導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以學生工作干部為主體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小組,通過網絡空間判斷學生的思想傾向,并積極借助網絡平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社團和學生骨干建立一個學生愿意參與并充滿積極能量的網絡互動平臺,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我們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創新立德樹人工作的理念、路徑和機制,進一步深化“立德樹人、成長成才”工程,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16.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
[3] 曹青林.基于TOC理論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優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4):150-153.
[4] 侯文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154-156 .
[5]車先禮,張然,許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和工作機制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3(10):3-5.
[6]李旭炎.立德樹人實踐論[M].中國文藝出版社.2014(5):12-16.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