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 目的 探析安全管理模式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該院兒科收治的78例患兒,以2017年1月兒科安全管理模式實施為界,將患兒分為研究組(實施后)和對照組(實施前),各39例。比較兩組患兒就診期間安全事件發生率、醫療糾紛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研究組安全事件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科護理管理中采用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安全事件及醫療糾紛,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兒科;護理管理;安全管理模式;護理質量;安全事件;醫療糾紛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c)-0033-02
兒童因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入院就診時需護士協助開展診療工作,因其忍受病痛折磨加之面對陌生醫療環境及醫護人員,常滋生負面情緒,產生抵觸行為,影響就醫安全性。隨著現代護理模式改變,護理服務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為給患者兒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放心醫療服務,當下各醫院相繼于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根據科室情況及患者實際需求設計個性化安全管理模式,以期通過管控措施幫助患者清除安全隱患。劉芳[1]將安全管理模式應用于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以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該研究結合兒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堅持患兒主體地位,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臨床護理內涵,全面管控患兒就診各個環節,挖掘患兒潛能的同時發揮家屬作用,打造全方位多元化護理模式,以規避安全事件,用放心服務取得患兒及家屬協調與配合,用優質服務提高患兒家屬及社會滿意度,進而提升醫院競爭力。該文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就其應用價值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取來該院兒科就診的78例患兒,以2017年1月安全管理模式實施為界,將其分為兩組,各39例。該研究經院領導及科室醫護人員共同審核通過,所有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遵醫性差、精神交流障礙、昏迷及中途退出者。研究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4~10歲,平均(6.81±1.21)歲;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5~11歲,平均(6.75±1.32)歲。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兒科護理管理,研究組實施安全管理模式,所有護理管理工作均由同一醫療團隊護理人員開展,中途無人離職,以保證研究科學性及嚴謹性。
1.2.1 ?常規兒科護理管理 ?①協助患兒家屬辦理入院手續,聯絡病房醫護人員,安排病房,妥善安置患兒。②為患兒及家屬介紹醫院概況、住院部各功能區及床頭呼叫器使用方法。③詢問患兒家屬疾病類型、癥狀體征,觀察其精神狀態,與醫生討論制定診療方案,協助患兒進行健康檢查,以檢查結果為依據開展臨床護理工作,觀察患兒病情恢復情況,指導健康飲食,待病情穩定時開展康復鍛煉。
1.2.2 安全管理模式 ?①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素質教育,培養風險評估能力及自省自查意識,小組作業,每周就日常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歸納,分析緣由并提出應對策略。如:院內感染,多因護士違規操作所致,小組作業時互相糾正不良操作。②成立風險管控小組,由科室醫生、護士長整體把控兒科護理管理工作,護士嚴格按規章制度開展臨床護理工作,科學評估日常護理工作中的潛存風險,定時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護士自我保護能力及法律意識,便于維護自身權益。③簡化護理管理流程,細化工作內容,完善規章制度,如患兒就診的日常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探視制度及外出活動制度,患兒就診期間所有醫療活動均詳細記錄在冊,探視、外出活動期間需責任護士及醫生簽字,確保患者就醫安全性,減少不良事件。④組建監管團隊,由專業人士動態監控患兒就診情況及護士醫療操作,及時糾正不良行為;完善獎懲機制,每季度選出優秀護士給予物質及精神獎勵,屢教不改者予以嚴懲。⑤住院部環境管控,清除病房、走廊及洗手間障礙物,保證地面清潔干燥,于患兒睡前關閉門窗,加大夜間巡查力度,注意樓梯間及洗手間檢查,謹防跌倒、墜床問題。⑥準備急救物品,加大高危患兒看護力度,做好日常記錄,定時試檢醫療設備,檢查藥品。患兒因表達能力差且起病急、病情進展快需多加看護,事先準備急救物品可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救治率。⑦鍛煉護士溝通能力,通過語言、動作、表情、態度及氣質改善患兒因病痛產生的煩惱,增強其戰勝病魔的信心;注重與家屬溝通,安撫患兒家庭情緒,以免其情緒過激加重患兒負性心理,影響其就診積極性。⑧用藥時嚴格遵循三查七對原則,謹遵醫囑科學用藥,詢問患兒有無過敏反應,必要時進行過敏檢測,嚴控藥物劑量、滴注速度,注意看護,稍有異常及時予以糾正。⑨組織患兒及家屬開展安全宣教,分發住院須知及健康手冊,告知住院期間潛存危險因素及護理管理實施意義,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提高遵醫性,培養患兒自我保健意識,同時借助家屬力量彌補常規護理管理中存在的空白,保證患兒就診安全性。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就診期間安全事件(跌倒、墜床、皮膚受損、院內感染)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②組織患兒家屬(78名)與護士長(1名)共同評定護理質量,從患兒軀體舒適、心理狀態、疼痛程度、睡眠質量、護患關系、工作效率、失誤率、服務態度、醫療環境、自我評價等方面進行評定,每項10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證明護理質量越佳。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x±s)用t檢驗,計數資料[n(%)]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安全事件及醫療糾紛發生率
研究組安全事件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質量評分
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9.65±2.47)分高于對照組(74.12±2.3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569,P=0.000)。
3 ?討論
近幾年,隨著民眾健康意識及法律意識提升,使得多數患者對護理質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期待于就診時享受優質、滿意、放心服務[2]。護士作為醫患連接橋梁,多通過專業化醫療服務,為病患解決就診期間出現的身心問題,保證患者就診安全性,緩解其恐懼緊張情緒,提高遵醫性及服務質量,控制服務成本,進而減輕醫患負擔。王玲玲[3]針對骨科患兒推出安全管理模式,幫助患兒處理就診期間出現的各項事宜,同時借助科學性護理模式,保證患兒治療及康復期間身心安全,學者于研究中指出實施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護理安全護理水平,降低安全風險,減少護患糾紛,同時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現實意義。姚文英等[4]建立兒科護理崗位動態管理體系,通過技能培訓及人力資源調整,優化人員配置,打造高質量穩固化護理團隊,進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陳啟蓉等[5]借助護理績效垂直管理模式提升護士滿意度。該研究以該院兒科護理管理模式為基礎,結合患兒及家屬需求,征求醫生建議,推出安全管理模式,通過員工專業培訓、素質教育及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護士日常操作;借助風險管控及監管團隊提升兒科護理管理安全性;環境質量管控可清除安全風險,急救物品準備可節省急救時間,科學用藥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身心的傷害,提高配合度,安全宣教可矯正患兒不良習慣,減少不順從行為,進而整體提升兒科護理管理質量。實踐發現:研究組安全事件發生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安全管理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安全事件及醫療糾紛,具有較高推廣前景。牟燕[6]為減少不良事件實施激勵上報制度,通過建立獎懲制度,重煥護理人員工作熱情,便于不同科室工作人員互相學習,進而共同改進護理工作,提升護理安全水平,促進臨床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總之,安全管理模式應用于兒科護理管理中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芳.安全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1):88-90.
[2] ?王世梅.新形勢下醫院的護理質量安全管理[J].養生保健指南,2017,8(5):232.
[3] ?王玲玲.安全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5):258-259.
[4] ?姚文英,張莉,梁培榮.兒科護理崗位動態管理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2):1600-1602.
[5] ?陳啟蓉,張心梅,李佳靜,等.護理績效垂直管理模式在提高兒科護士滿意度中的效果評價[J].重慶醫學,2016,45(34):4879-4881.
[6] ?牟燕.激勵上報制度對兒科心內科護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效果研究[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7,44(1):34.
(收稿日期: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