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 目的 探討精細化管理模式開展于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以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期間兒科護理管理情況為研究組,以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期間兒科護理管理情況為對照組。由科室統一考核兩組護理管理質量。分別在兩組管理期間隨機抽取70例患兒,調查其護理差錯、護患糾紛發生率,并以自制問卷評估患兒家屬滿意度。結果 ①研究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研究組患兒護理差錯、護患糾紛發生率分別為1.43%(1/70)、0.00%(0/70),低于對照組的11.43%(8/70)、8.57%(6/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研究組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8.21±0.87)分,高于對照組的(90.35±1.2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兒科護理管理中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更佳,可改善管理質量,減少護理差錯及護患糾紛的發生,提升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兒科;護理管理;精細化管理模式;常規護理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c)-0041-02
護理管理是確保醫院各項護理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且管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科室護理安全及患者滿意度[1]。與其他科室患者相比,兒科患兒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較差,護理依從性低,加上家屬過度擔心病情,極易導致出現護患糾紛,其護理管理工作難度較大,且具有護理風險高、護理工作復雜等特點[2]。故需加強兒科護理管理工作,切實提升護理安全,減少護理差錯及護患糾紛的發生,改善管理質量。該次研究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期間兒科護理管理情況為研究組,以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期間兒科護理管理情況為對照組。研究組護理人員共18人,均為女性,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29.32±2.55)歲;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6名,護師6名,護士4名;大專5名,本科及以上13名。對照組護理人員共20人,均為女性,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9.24±2.48)歲;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7名,護師6名,護士5名;大專5名,本科及以上15名。兩組護理人員資料保持同質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護士長合理安排護理工作、護理人員規范完成崗位職責、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等。研究組則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成立精細化管理小組 ?科室成立專業的精細化管理小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負責策劃及開展全組工作活動、制定管理計劃、監督管理工作執行、評估管理結果等。安排1名高年資副主任護師出任副組長,協助組長開展各項管理工作。
1.2.2 健全護理管理體系 ?實施分層責任制,明確具體崗位職責,并嚴格認真落實;護士長加強科室護理管理質量控制,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要求責任護士根據相關規定、流程處理問題;責任護士評估患兒情況,并指導管床護士進行規范化護理;管床護士全面落實患兒基礎護理工作。實施連續性排班與彈性排班結合的排班制度,確保護理管理工作連續性、連貫性。嚴格交接班,尤其注意詳細交代患兒情況、重點巡查環節等。
1.2.3 專科護理精細化管理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專業護理知識及技能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注意加強安全及法律教育,提升安全和法律意識;規范填寫護理記錄,及時發現并識別護理風險,盡早采取積極措施進行預防。加強危重患兒早期護理風險識別,完善基礎護理同時,制定有效預防及管理方案,交接班時詳細交代,避免遺漏;針對危重癥及特殊患兒,護士長加強護理查房,指導護士做好此類患兒護理風險防范。
1.2.4 護理安全管理 ?精細化管理小組及時識別護理中存在的風險,并分析風險類型及發生原因,制定針對性風險防范和管理方案,要求小組成員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流程完成護理操作,避免出現差錯;落實三查七對制度,妥善管理高危藥物,應用管道標識、病歷標識、安全警示等,預防護理差錯。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①由科室統一考核兩組護理管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病區管理、護理環境、文書書寫、特殊護理5項。各項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質量越好;②分別在兩組管理期間隨機抽取70例患兒,調查其護理差錯、護患糾紛發生情況。以自制問卷評估患兒家屬滿意度,在一條直線上標記0~10個數字,0分為非常不滿意,10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護理差錯和護患糾紛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護理差錯和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對照組家屬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8.21±0.87)分、(90.35±1.2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4.938,P=0.000)。
3 ?討論
多數兒科患兒年齡小,好動,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部分家屬過度擔心患兒病情,質疑護理工作,故護理管理中稍有不慎,均可能影響護理安全,增加護患糾紛發生風險[3]。這就需要加強兒科護理管理,切實改善護理質量。但以往常規護理管理制度較為落后,僅重視由護理人員根據相關規定完成崗位工作,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管理,且忽視細節管理,影響護理管理實施效果[4]。
而精細化管理模式是臨床上普遍探索的護理管理模式,強調將精細化管理融合到護理管理工作中,加強護理管理的細節化,優化護理管理流程,形成統一標準,實現護理管理在護理工作的導向效果,改善護理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5-7]。該次研究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其中,成立專業的精細化管理小組,加強小組成員相關護理知識及技能培訓,能促使更好完成護理管理工作;創建健全的護理管理體系,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實施分層責任制,明確不同崗位具體職責,并要求護理人員嚴格認真落實,完善交接班制度;加強專科護理精細化管理,積極主動為患兒及家屬提供護理服務,幫助其解決問題;此外,加強護理安全管理,重視做好各項護理風險防范和管理,有利于為患兒提供最佳護理服務,提升護理安全,改善兒科整體護理質量。該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明顯更佳,提示精細化管理模式在改善護理管理質量上具有獨特優勢。此外,研究組患兒護理差錯及護患糾紛發生例數較對照組少,且家屬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為理想,凸顯出精細化管理模式應用的有效性,可提升患兒護理安全,改善家屬護理滿意度,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精細化管理模式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需引起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 ?陳啟蓉,張心梅,李佳靜,等.護理績效垂直管理模式在提高兒科護士滿意度中的效果評價[J].重慶醫學,2016,45(34):4879-4881.
[2] ?張振娟.團隊協作聯合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4):290-293.
[3] ?繆紅,董承顏.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兒科門診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3):612-614.
[4] ?劉麗,劉偉,董建英,等.護理不良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4):4-7.
[5] ?鄧敏.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評價[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6(A2):1324-1325.
[6] ?周雪莉.精細化管理在兒科病房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5):39-40.
[7] ?李淑柳.精細化管理在惠州市新生兒科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24):3092-3093.
(收稿日期: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