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芳
【摘要】鄉村教師是鄉村社會的智庫,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試圖從從小村教師自身出發,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的作用和角色為出發點,就鄉村教育和鄉村振興作以淺析。
【關鍵詞】鄉村教師;鄉村振興戰略;使命擔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的戰略。而實施鄉村振興,教育是關鍵,實現教育大發展、大提升,教師隊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深知,鄉村學校是鄉鎮教育的靈魂,鄉村精神寄托于鄉村學校,鄉村文化的傳承也依靠著鄉村學校。因此,振興鄉村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那么,作為鄉村教育主體的鄉村教師隊伍,在振興鄉村教育中,應當充當什么樣角色?擔當什么樣的使命呢?
一、鄉村教育存在的困惑和問題
在現代化和城鎮化進行中,我國廣大鄉村的文化內涵在以城市發展為中心的現代化框架下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甚至遭到隱匿。城市文化不斷沖擊著鄉土社會,經濟成為鄉村生活中的強勢話語。年長者在鄉村文化秩序中被邊緣化與拋棄,年輕人外出打工掙錢,見識和經濟上的優勢使他們之中的“成功者”一躍成為鄉村社會中的“重要人物”,而這些舉足輕重的人物恰恰是鄉村社會的遠離者。鄉村實際上在現今已不再是一個具有文化性質的概念,更多地成為一個地域與經濟的概念。
在這樣的狀態下,鄉村教育的危機日益突出。首先,鄉村教育對鄉村青少年的精神引導不足,導致了孩子們在教育中意義的迷失,單一的知識傳授不能夠全面為孩子們的教育提供生命的滋養,鄉村孩子在這種教育文化中很難獲得成就感和獲得感。而以上問題的出現以及如何解決,應該是鄉村教育主題的教師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鄉村教師的使命和擔當
(一)樹立鄉村教師文化自信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鄉土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但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飛速發展進程中,鄉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卻經受著師資流失、學生流失、規模萎縮等現狀。鄉村教師的文化自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沖擊和影響,鄉村教師文化自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境和困擾。因此,重塑鄉村教師的文化自信是鄉村教育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所以,我們需要重視和關注鄉村教師文化的發展,采取多樣的措施來加強和提升鄉村教師文化自信,以此構建鄉村教育的“靈魂”和“根脈”。
文化自信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行為習慣和模式,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鄉村教師的文化自信是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和對鄉村教育的價值觀念以及對鄉村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同和積極踐行。因此,鄉村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認識到需要樹立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同時,鄉村教師需要不斷養成文化自信的行為,培養其強大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韌性,從而推進其文化自信。其次,從外部因素出發,在促進鄉村教師文化自信過程中,社會人士需要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的社會支持和心理鼓勵,讓鄉村教師樹立作為鄉村教師的自信心,同時,不斷尊重鄉村教師,愛惜鄉村教師的勞動成果,重視和發展鄉村教育事業,以及不斷推進鄉村教師計劃,積極宣傳鄉村教師的正面形象,提升鄉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教師文化自信。
(二)做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航燈
荀子對教師寄予厚望“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陶行知則說,“我們深信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我們深信鄉村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我們深信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美術的觀念去改造社會。”自古以來,教師一直是人中的智者與賢者,是時代風氣的先知先覺者。
在鄉村,鄉村教師洞悉鄉村的歷史關系與未來,他們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源于中國文化之根,繼承中華之文脈。鄉村教師是“那些眼睛盯著真理的人。”在有知與無知之間,眾人只有習慣、定勢、模仿與意見。而鄉村教師因學歷、見識和使命所在,他們專注于事物的歷史淵源與存在本身,有深刻的洞見、判斷、智慧與正義,鄉村教師深不僅是學生的教育者,而且是兒童生活和道德的導師。梁漱溟先生曾提出鄉村教師的工作不單單是教書,而在“以闔村人眾為教育對象,而尤以推進社會工作為主。”以此為鄉村提供理性、道德與正義的源泉。費孝通先生指出,地緣和血緣舊文化、舊的鄉村婚姻制度,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使鄉村社會保守。即便是在如今城鎮化進程中,這些舊文化無一不成為鄉村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如今,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中最受尊敬、最有學識的一類群體,不僅傳承著中華文化,也逐漸扭轉著鄉村的舊思想、舊文化。因此,作為鄉村教師,就應該像一束智慧的光芒,去照亮兒童的心靈世界,喚醒鄉村的理性力量,做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航燈。
(三)爭做素質教育提升的核心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將其歸納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因此,作為鄉村教師,著眼提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首先,放低姿態,抓牢基礎規范。在初一,圍繞“改”字,抓基礎、抓習慣、抓規范。開展激情早讀,組織成語大賽、詩詞大賽、英語口語大賽等活動,激發學習興趣。此外,引導學生掃好地、排好隊、聽好課、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事,養成好習慣,成績自然提升。其次,找準切口,挖掘學生特長。立足藝體特色,倡導多元發展,有效促進學生成績提升。再次,拉近距離,促進個性發展。“師生關系”影響教學質量,為此,我們組織師生結對,推行“處方式”輔導,師生互動交流、共同解決難題,確保輔導有針對性、有實效,促進成績提升。
(四)牽住鄉村教育人文思考的凝聚力
費孝通先生筆下的“鄉土中國”不僅是對一種文化質態的描述,它更是對中國人基本生命質態的一種表達。因此,鄉村教育首先應該活化學生對于鄉村的“想象”,增進個人對于鄉村社會的認同。在整體鄉村教育體系中需要加強對鄉村文化價值的關注和尊重,激發起鄉村青少年對于生養他們這塊土地的熱情。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現代應試教育下,鄉土知識、鄉村價值基本是缺席的,即便是鄉村青少年,也很難在他們自己的課本和生活世界中有機會感受和親近鄉土,我們對鄉土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根本不足以作為鄉村青少年發展的本質性精神資源。
在教育中重建鄉土社會的本體價值,不是以俯視的姿態把鄉土視為落后、不堪,也不是將其作為工具,以緩解當下人們城市生活的焦躁與不安,而是從教育的意涵上挖掘鄉土的本質功用,它作為孩子們生活世界的審美價值、自然質樸的倫理價值,給予當下越來越沉迷于技術操練、流行文化和物欲追逐的孩子們以另一種自然的、真誠的、溫熱的生命世界和精神滋養,培養其健全完整人格。
三、結語
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脈絡來看,鄉村社會幾乎完全處于邊緣化的劣勢地位,鄉土價值體系解體,鄉村教育失守。從鄉村文化視角出發,進行鄉村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轉向,通過活化學生的鄉土想象、培植學生的自然精神、擴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來重建鄉村教育的人文精神,從而使鄉村青少年扎根他們的生活世界,培養其健全完整人格。這也是堅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出發點和基礎。
同時,我們也知道,“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因此,鄉村教育就要求我們要實事求是、精益求精、更新理念、凝心聚力,把工作做細、做實、做精彩。要把制度進一步健全、落實,將制度管理、規范建設,融入每個環節,落實每個細節,要把師生進一步團結、凝聚起來。發展鄉村教育,推薦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鄉村教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