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推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建好內部控制對于提高單位管理水平,改進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規范財經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內部控制重要性入手,分析現有部分單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分析對策。
【關鍵詞】內部控制;行政事業單位;風險評估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概念
根據《規范》相關內容,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通過制定內部控制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該定義強調內部控制是一個動態變化,不斷調整的過程。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評估機制缺乏
部分單位在部門設置上未單獨設置風險控制部門及崗位,內控制度編制上未涉及風險控制的內容。缺乏風險控制意識,忽視對風險的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側重于風險的事后補救,而通過集體決策討論出解決措施的方法大部分是根據自身過去的經驗進行判斷。
(二)關鍵崗位范圍局限
部分單位僅在財務人員的崗位上實行了關鍵崗位責任制,對于預算業務管理、收支業務管理、政府采購業務管理、資產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內部監督等經濟活動的關鍵崗位則未明確表示。
(三)預算控制不合理
預算編制上,大部分參考往年預算,存在編制固定化、常規化,對于突發性特殊預算的安排的處置辦法是發生時再另行決議,存在應對不及時的問題。預算執行上,執行人員在安排各項收支時按預算進行,但執行能力缺乏效率,無法有高效的執行效果,工作人員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四)評價監督機制不完善
內部監督和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相關崗位部門既是實施主體又是監督部門,內部監督的實施方式主要以事后監督為主。另外,由于缺乏內部控制評價,無法可靠的估量內部控制執行的質量。
三、改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增強風險意識,對整個單位的財務管控、資產管理、經濟活動等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開展風險培訓,對相關的風險活動及時進行評估,通過評估形成書面報告。在內部控制上制定風險控制制度,部門設置上單獨設置風險控制部門,將風險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甚至每個負責人。適當建立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對單位經濟活動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客觀的評估,并在此基礎上確定風險目標、風險識別與分析以及風險應對策略,做到全面把控風險。
(二)加強關鍵崗位控制
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編制需要,增設風險控制、監督等部門,規定劃分各部門的具體職責,各司其職,避免職能交叉、人員兼職管理,確保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
在重要崗位上實行關鍵崗位責任制,內控機制在關鍵崗位工作人員編排上應當保持獨立性,適應新增風險控制部門需要。擴大關鍵崗位的部門范圍,改善僅財務管理方面存有關鍵崗位局面,形成全面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關鍵崗位責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要求,工作有檢查,既要明確分工,又要密切協作。實行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工作人員輪崗制度,對于關鍵崗位的工作人員應當要求各方面綜合素質能力較強,能勝任此崗,愿意接受輪崗,并且明確輪崗周期和各自的崗位職責。
(三)建立高效預算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審批、執行、決算與評價等預算內部管理制度。對預算編制人員的個人工作綜合能力進行提升或由專業人員編制,充分根據發展計劃和任務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結合單位的工作特點和重心,以保證預算編制質量,從源頭控制,層層遞進。預算執行上,嚴格按照財政部通過的資金使用分配來對單位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約束,對重大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查與監管,確保預算的經費落在實處。執行預算部門通過預算金額,實際使用金額,差異金額等指標編制執行報告來把控預算執行情況,同時最好能夠將年度的預算進行細分到季度、月度,來保證預算執行每一階段的嚴密性和高效性。另外,還需建立預算績效評價制度,保證預算的執行的質量。
(四)完善監督機制
加強內部監督,設置內部監督部門,配備專管人員,收集判斷內部和外部有關內部控制運行情況的信息,并且積極獲取是否有效執行的證據,通過將賬面記錄與實物資產的比對,檢查相關資產的安全性、正確性。
完善外部監督機制。充分利用第三方或外部的專項監督和日常監督以及社會公眾監督,一方面可以保證內部監督有效運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單位業務的純潔性。另外,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能針對工作中發現的缺陷,建立內部控制缺陷糾正、改進機制,充分發揮外部監督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