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麗
眾所周知,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就對現代企業制度提出新的改革要求,這就更加需要內部經濟審計,其在企業管理的作用和影響力越來越重要。
一、前言
內部經濟效益審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必經環節。特別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原先傳統的國有企業財務收支審計根本已經嚴重脫離企業內部管理的實際需要。而為了更好地迎合這一發展形勢,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發生劇變,并進一步朝向經濟效益審計方向發展。本文主要圍繞就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難點和解決途徑作簡要分析。
二、基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當前發展現狀
(一)國有企業是市場化經營模式,然而市場環境是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著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監督機制要以市場環境為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
(二)國有企業包含的領域和行業有很多,而不同領域的操作模式都會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特別需要專業化運營,以保證企業內部核心競爭力,因此專業化經營模式的創新能夠進一步保證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國有企業專業化經營模式制約著內部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在全球化經濟快速發展的局勢下,國有企業也逐漸向著國家化接軌,但同時也讓企業的發展承擔更大的風險,導致管理與控制難度劇增,所以當前國有企業審計部門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免疫系統”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三、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難點
(一)國有企業內部經濟效益審計很難解決真實性問題
真實性是財務審計的最關鍵的一部分。然而,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說,國有企業仍面臨著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例如出現資產不明現象;一些即將報廢的存貨不僅不提前采取提存貨降價準備也不按流程報廢;一些應收賬款出現問題等等,這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而國有企業財務報表不能解決真實性問題,就根本不可能做好評價經濟效益。
(二)收集數據資料存在諸多困難,缺乏明確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般來說,國有企業一旦有確定的審計項目后,相對應的審計部門會針對性地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初次審查,以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業特征、生產過程和技術特征、管理模式等諸多渠道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落實經濟審計評價指標。然而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的職能部門來說,內部審計機構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通過很多渠道來收集數據和資料,例如制定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同行業的發展情況、等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評價指標體系地建立。
(三)缺乏相應的審計依據
1. 進行經濟效益審計就必須要面臨法律依據問題。而在法律規范這方面,原先的一些法律法規主要針對被審計單位財務收支等問題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規范,而具體涉及到的經濟效益并沒有明文規定。例如《審計法》也只規定了利益審計監督的原則,也缺乏具體條款具。一般情況下,企業有時進行經濟效益審計往往只是參考相對應的經濟資料,但是實際上某些經濟效益指標根本很難選擇,而且很難與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匹配起來。
2. 目前來說,還沒有真正統一內部經濟審計的評價標準。財務審計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有一套法定的會計準則,但對經濟效益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就會讓國有企業的審計人員會參照自身的經驗或借鑒政府部門所執行的行業或是地方標準來評估經濟活動。由于政府部門眾多,評價指標錯綜復雜,甚至有些標準還存在著沖突。審計財務收支往往僅僅只會參考財經法規來設定一些評價標準,卻忽視國有企業的地理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針對不同區域內的不同性質的單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效果都會有很多不同點。基于此,很難確定好效益評價的統一標準。而由于沒有統一規范的效益審計標準,這就給很難讓國有企業的審計人員提出針對性的評價意見。
3. 經濟效益審計的數據資料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審計實踐中,與財務審計相比,效益審計數據資料缺乏公信力。因為合法性審計主要參照的是法律法規查問題,以此得出相對應的結論,而經濟效益審計是立足于法律來分析問題,從而總結出相應的結論。與此同,因為經濟效益審計缺乏相應的標準和程序,一般審計人員采用的技術方法會有很大,從而造成數據資料的搜集呈現出多樣化,這樣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審計結果的不確定性。
(四)缺乏合適的人員配置
經濟效益是企業經濟活動的具體表現,涉及的范圍廣泛,技術要求高。在實際的經濟效益審計時,就需要配備著掌握經濟效益審計基本技能的審計團隊。審核人員需要的不僅僅是要能夠發現問題,還要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法和建議。這就要求著審計人員不單單要掌握財務審計的知識和技能,還要熟悉企業內部生產、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和具備相應的分析判斷能力。然而,目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團隊并沒有很全面的知識結構,根本無法與這種高層次審計要求相匹配。
四、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的解決途徑
(一)將效益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結合起來
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最主要的是要保證財政收支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對其經濟性、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基于此,在目前的發展來說,當經濟活動的真實和合法問題無法得到真正解決時,就必須要效益審計必須與財務收支審計相結合起來。
(二)重視審慎的評價原則
效益審計項目在評價過程中,需要真正做到精準、合適,要保留一定的空間,針對重要項目的評價時,要避免盲目而導致評價風險。評價標準主要參考的是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文件批準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等;也可以參考專家意見、和問卷調查的結果等形式;也可以是審計人員自身的專業判斷等,但有個前提是評價結論必須要有實證支持,而不是主觀判斷。
(三)真正做好審前調查
審計項目的基本情況的了解要通過多途徑、多層次,以切實掌握實際動態,從而發現關鍵控制環節和控制要點。
1.可以參考相關法律法規、批準文件、報告、會議記錄等文件或 資料,以充分掌握情況。
2.把搜集的資料整合成表格,從而使得形成規范化的數據,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比較,以明確審計重點。
3.審計人員還能夠運用采訪、參加座談會、走訪實地等形式,以保證能夠掌握最新的資料。
(四)培養和開發審計人員的濟效益審計的能力。
1.立足于團隊現狀進行針對性地分析,進一步調整團隊結構,強化審計業務培訓,以真正培養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效益審計。另外國有企業要定期舉辦培訓課程,安排內部骨干人員參加專項培訓,這樣可以讓審計人員更好地掌握效益審計的形式和技能。
2.加入組織效益審計試點,培養專項效益審計人才,從而更好地為效益審計的全面發展提供一些摸索方式和成功經驗。
3.。審計所需的特殊人才和超出現有的審計力量能力的項目,可以專門外聘專業的審計員和其他方面的人才,以真正解決目前審計技術力量存在的困境。或者可以建立專業人才庫,要求外聘一些專業人才來給效率審計提供專業和技術支持,以優化國有企業的審計干部團隊的知識結構。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是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參考依據,在企業管理中發揮出十分關鍵的影響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企業規模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諸如產權關系變得錯綜復雜,這就更加說明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內部管理,以實現企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山西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