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動力”,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本文結合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和寧波的現實基礎,從創新資源、現實基礎、實際績效和環境支持等4個角度出發,與深圳、杭州、蘇州三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并由此提出寧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寧波市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與現狀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促進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技術突破,引發全球多個顛覆性創新,科技創新已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的關鍵。我國“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強大動力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實現創新驅動的內在增長。為了順應國家發展新格局,明確城市發展新方向,寧波市于2017年啟動面向長遠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工作。本文主要以國內城市的發展動力的綜合比較為切入點,明確寧波產業未來發展的長遠方向和路徑策略。
二、寧波、深圳、杭州、蘇州的創新能力比較
(一)評價對象的選取
結合目前國內科技創新型城市的發展現狀,此次評價選取了杭州、深圳和蘇州三個城市與寧波進行比較分析。伴隨著阿里的崛起,杭州聚集了大量互聯網人才和完善的產業結構鏈,現已成為全國電子商務中心;深圳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成功實現了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為江蘇省的經濟強市,蘇州縣級市的經濟實力都排名全國前列。因此將寧波與這三個城市進行橫向比較,了解其自身的比較優勢,推進寧波科技創新前進步伐。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結合現有的城市創新評價體系和相關學術研究,結合寧波市“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的總體目標,將寧波市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分成創新資源、現實基礎、實際績效、環境支持4個子系統。
(三)基于熵權TOPSIS分析法的數據分析
1981年,C.L.Hwang和K.Yoon首次提出TOPSIS法,基于決策的理想解決方案和非理想解決方案之間的差距,對評估對象的相對優勢進行排序,從而獲得最終決策計劃。熵值法是一種客觀的分析方法,先對數據進行數學處理,得到各指標權重,避免主觀判斷引起的誤差。本文選用熵權TOPSIS分析法對寧波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現實基礎進行綜合評價。
根據統計年鑒中收集相關數據,根據熵權TOPSIS分析法進行計算,得到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根據熵權TOPSIS分析法的計算步驟,結合評價指標權重得到寧波、杭州、深圳、蘇州等4個城市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TOPSIS指數,結果如表3所示,寧波的科技創新水平排名最末。
三、寧波市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對策與建議
(一)基于定量計算結果的比較分析
通過四個城市數據的橫向比較,可以發現寧波在科技創新方面與其他三個城市存在著明顯差距,其科技創新水平在4個城市中排名最末。一是創新資源相對匱乏。2016年寧波R&D經費投入強度分別比深圳、杭州、蘇州少1.90%、0.64%和0.28%。二是創新影響力有待提高。2016年寧波高新技術產業出口貿易額為43.34億美元,略低于杭州的68.43億美元,但僅為深圳的不到1/30,蘇州的不到1/20。
雖然寧波和其他三城的差距不可忽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條件優勢。首先,2016年寧波規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占比為48.65%,明顯高于深圳、杭州和蘇州,在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自主創新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其次,寧波在部分指標(如工業增加值)與其他城市差別不大,剔除掉城市規模等客觀因素,寧波的整體實力仍然值得肯定。
(二)對策建議
1.依托產業集群建立科技創新平臺
實現寧波科技創新體系的良好發展,提高科技創新效率。一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研發機構,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能力。二是要加強寧波市內外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應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優勢,積極構建與國內外機構的科技合作平臺,建立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自身科技創新影響力。
2.整合人才培養體系
積極轉變寧波高校的辦學理念,強化高校與地方經濟特點的聯系,圍繞寧波產業優勢設置專業類別,結合企業的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提高寧波高校的辦學規模和層次。重點培育寧波大學和寧波諾丁漢大學等高校,擴大學校的碩士點、博士點,建設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加大企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為創新型人才從科研到產業化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3.加強長三角區域的創新協作
建立互利、共贏、高效、安全、平衡的開放型科技創新體系,是提升寧波產業在全國分工中地位的重要途徑。寧波應積極打破區間的行政壁壘,促進長三角地區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增加科技創新的規模效益。寧波應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標準體系和認證資質的統一制定,實現喝彩跨區流動和企業跨區經營的資質互認,實現科技創新信息平臺的資源互通與共享。(作者單位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系)
作者簡介:卞安琪(1994-),女,江蘇省揚州市人,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