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族工作是國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也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特定的居住與生活圈,逐漸成為一個個有特色的民族社區,如何適應新的形勢,將城市治理與社區民族工作相結合,是城市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本文在對西安市Y社區進行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其民族工作面臨的挑戰和當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試圖找出更好的城市社區民族工作的解決之道。
一、西安市社區民族工作的重要意義
城市社區民族工作對我國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國家民委、民政部2011年發布《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社區民族工作的意見》,指明將城市民族事務落實到社區工作中。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領域的系列講話精神構成了新時代民族工作思想,為民族工作新局面提出行動指南。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目前全西安市,漢族人口有732.99萬人,占98.90%,西安是一個多民族散雜而居的城市,有5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常住人口9.56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其中回族6.53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68.3%,滿族1.08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11.3%,人口上千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土家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等。西安地處中部、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地區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也成為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城市之一,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西安市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的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34.5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27.7%,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47.1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9個百分點,凈流動人為107.4萬人,這表明西安市流動人口流量加大,而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47萬人,增長了22.08%。這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對西安市民族工作,特別是對社區民族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從西安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看,全市各區縣均有少數民族分布,蓮湖、雁塔、新城、碑林區四區有7.17萬人,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具有典型的城市民族工作特點。[]因此,加強西安市社區民族工作研究,對西安市城市發展、民族團結工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西安市Y社區民族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難度較大。
西安位于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地區的結合處,是西北地區交通門戶和樞紐站,也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地位,因此,成為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而Y社區位于西安中心城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流動人口逐年增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流動人口涌進西安,聚集在少數民族社區,但是由于少數民族人口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主要從事清真餐飲業等臨時工作,所以沒有辦理暫住證的意識或者不去主動辦理暫住證、居住證,使得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工作難度較大,而我國出臺的關于流動人口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由于他們的流動性較強,也無法落實,從而帶來一些社會問題。
(二)社區居民之間仍然存在經濟利益糾紛
Y社區主要以回族為主,居民靠屠宰、經商等生活,包括清真餐飲業和清真牛羊肉經營業,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這些傳統店鋪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直接影響他們的經濟收入;在清真牛羊肉經營中,回族居民通常直接在店鋪門口宰殺,造成街道兩旁臟亂差局面,引起其他居民的不滿與投訴,回族居民不能規范化經營,造成許多經濟糾紛。
(三)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西安市蓮湖區Y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回族社區,但是也有少部分漢族人口居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回漢人民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但是也有一些矛盾沖突發生,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導致的沖突和矛盾。社區回族居民主要以清真餐飲和牛羊肉經營為生,而餐飲店開在小區通道兩邊,時常會有餐飲廢水從門前下水道排除,或者直接在店門口屠宰牲畜,影響人們出行和社區居住環境,經常會因為衛生問題遭到漢族居民的投訴;其次對于回族居民的信教問題,漢族居民不是非常理解,無意間傷害民族感情,此種情況時有發生。
(四)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保障困難
Y社區是典型的回族社區,但是與城市的漢族人口交流交往過程中,經常有一部分漢族人口認為,城市中的少數民族幾乎和漢族人口一樣,生活、就業方面沒有什么差別,不需要再享受特殊的政策優惠和保障,這容易導致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不能落到實處。其次,該社區少數民族主要是自主經營,很多是流動人口,沒有固定且長期的居住場所,所以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險無法落實,也沒有合理的通道去解決。
(五)居民不遵守社區管理制度引起的矛盾
為了管理社區各項事務,制定社區管理辦法,本著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原則,要求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要遵守該規定,也是社區居民的義務和責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居民不遵守管理規定,在公共場所隨意搭建臨時鋪面,影響其他居民的出行和正常生活,有的居民占道經營,對社區管理帶來極大不便,還有的居民不注重社區環境,在公共場所亂扔亂置生活廢棄物,占用公共道路或公共休閑場地,嚴重影響社區的環境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由于這些問題所引發的矛盾沖突不斷,對社區和諧、民族團結產生不良影響。
三、完善西安市社區民族工作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社區民族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民族工作研究制度。Y社區屬于典型的民族社區,定期研究該社區民族工作,便于及時作出適當的民族工作具體方案:成立民族工作專門小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討論、學習民族工作相關精神,了解民族工作開展情況;研究民族工作,及時調整民族工作實施方案,做好溝通協調工作,解決民族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對社區少數民族人口尤其是外來人口要建立檔案管理制度。做到信息詳細登記,對各種信息及時收集整理,對特殊人口做好重點登記管理,做好民族工作的信息保障基礎。建立走訪制度,社區工作人員要定期對社區居民進行走訪,了解居民生活情況,對特殊家庭給與幫助與幫扶,解決居民生活、學習、就業、家庭等各方面的困難。建立雙向服務制度:落實民族政策,必須為社區居民服務;當居民正當利益受到重大損害時,社區需全力提供幫助支持;社區居民家里有下崗失業的,優先介紹優先提供公益性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積極引導、鼓勵少數民族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共同參與文明社區創建工作,做到社區和居民之間的雙向服務與幫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站工作落實情況,社區和轄區民警要定期入戶查訪,把辦理暫住證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要求外來流動人口辦理好暫住登記和暫住證,掌握暫住人口的底數和基本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做好外來流動人口登記管理工作。
(二)推進社區民族工作法治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重點把握十九大提出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學習習近平統一戰線思想中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推進民族工作法治化。形成法治思維,重視基層民族宗教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民族工作在法律及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范圍內進行。全面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就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執法者,不管是誰,只要違反了法律,都應該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要強化對民族工作干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雷火劍:《以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努力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2期。]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充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在傳統節日、飲食、喪葬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開齋節、古爾邦節為社區各族群眾放假。依法加強清真食品管理,積極開展專項檢查,及時妥善處理群眾投訴,有效規范清真食品市場秩序。
(三)加強民族工作宣傳力度。
首先,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社區建設、文明城市創建離不開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指明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的方向。我們要在社區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增進回漢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和諧社區、和諧社會建設。其次,加強法律宣傳工作,建設法治社會,法治社區,利用國家憲法日、宗教憲法宣傳月等時間,開展法律宣傳工作,要讓社區居民學法、懂法、知法、用法;舉辦法律講座,普及法律知識,用法律保護居民合法權益,利用社區公眾平臺等媒介宣傳社區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民族宗教管理條例等,讓居民了解社區管理規定并遵守相關制度,共同建設安全、和諧的社區環境。最后,強化民族政策宣傳力度。加強民族宗教理論知識學習,組織社區居民參加民族團結進步、宗教知識法規等知識學習,形成各級領導帶頭學的良好氛圍。
總之,做好城市社區民族工作,有利于切實形成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加強城市社區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居民間交往交融,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與氛圍,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者單位為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作者簡介:于文萍,女,陜西寶雞,碩士,云南師范大學 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