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澤 鄭華玲
摘 要:運用文獻法、訪談法、問卷法等對“發現式”教學模式在街舞啦啦操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實踐論證。結果表明:“發現式”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街舞啦啦操選項課教學中,不僅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培養創造思維,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的發展,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技術水平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可為普通高校街舞啦啦操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街舞啦啦操 發現式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b)-0035-02
借鑒美國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式學習”這一先進的教育理論設計的“發現式”街舞啦啦操教學模式,并通過2016—2017年1學期的選項課教學實驗,效果良好。從教學實驗的縱向進行比較分析,整理、歸納出該模式在應用中的最合理、最優化,以期能更好地進行推廣與應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福建農林大學啦啦操選項課隨機抽取2015級(二年級)2個女生教學班級,分成實驗班和對照班各3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
大量查閱了國內外教育理論方面的相關著作以及1990年以來已發表的關于教育教學理論與啦啦操課程改革相關的文獻資料。
1.2.2 訪問法
針對“發現式”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街舞啦啦操選項課教學中應用的相關問題,對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單位12位專家學者,有選擇性地進行3輪訪談,聽取他們對該課題研究的意見與建議,為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合理性提供了保障。
1.2.3 問卷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向我國一些師范院校、體育院校等共18所單位的專業教師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中助教13名,講師28名,副教授42名,教授17名,共發問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92%。
1.2.4 實驗法
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均由同一名教師擔任,實驗班采用“發現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按原有教學大綱進度和正常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并對兩種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實驗從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完成教學大綱任務30學時。
2 研究結果與討論
2.1 設計原則
為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自學能力一教學目標,結合街舞啦啦操教學的特點,設計了“發現式”街舞啦啦操教學模式。
具體操作、實施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制定教學目標,學生研擬目標與計劃。
在教師的導向下,學生對照教學目標,查擺自己街舞啦啦操動作技術存在的不足與差距,明確自己與教學目標的差異程度,制定中長期學習計劃,選擇發現學習的內容,并堅持不懈地向發現學習目標逼近。
教學特點:由于學生是通過教師“發現”引導下,主動、獨立的參與到街舞啦啦操的“再創造”的學習中,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學習[1],該階段應以教師的引導為主,約占70%,學生自學約占30%。
第二階段:實踐計劃。
這一階段學生將進一步學習和鞏固不同類型的街舞啦啦操動作技術、技能,拓寬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動作技術、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動作編排能力。
模式踐行程序:(1)教師根據依據現代控制理論[2],將成套動作合理的分解成較小的組合教材,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按科學的邏輯排序,合理分配到多次課程的學習中,制定教學進度與計劃。(2)明確教師的指導方法,制定街舞啦啦操動作組合教學的學習指導語,課前交給每位學生,學生需根據指導語,進行認真預習,設計啟發性談話,為學生設置動作技術方面的問題情況;設計與普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相適應的動作組合練習的作業。(3)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即依據學生學習與掌握街舞啦啦操動作的進度,及時為學生提供觀察、發現和思考的教材。如身體成波浪姿勢動作的完整與分解演示;自選動作創編實踐競賽;含腆動作的正誤對比;標準的街舞啦啦操動作技術圖片或錄像等。(4)課堂教學實踐,教師以引導、提示為主,對基礎薄弱的同學應區別對待,加強個別輔導,及時引導其對教師提供的新的正誤對比觀察資料,進行耐心、細致的分析,使其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5)課外要求學生對所學的街舞啦啦操組合動作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即再次對指導語進行斟酌、理解,加深印象。(6)教師應及時跟進,及時對學生組合動作的歸納和總結情況進行分析與探討,并及時與學生交流、反饋,使其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模式實現的重要因素:(1)舞蹈啦啦操的教學內容、計劃以及進度應與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相適應。(2)建立配套的指導措施,設計的學習指導語應獨特、新穎,符合學生期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其探索、求知的欲望。(3)利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類別豐富的教材。(4)理論與實踐的評價與反饋應及時、客觀、公正與準確。(5)應依據不同組合動作教材的需要,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其達到更好的效果。(6)應盡快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鍛煉的習慣。
街舞啦啦操教學步驟:(1)教師完整示范1個8拍完整的動作,學生通過觀摩,對即將學習的動作技術建立一個正確的概念。(2)學習和掌握舞蹈啦啦操動作技術,通常先掌握手臂動作,然后學習腿部動作,最后配合身體的律動一起練習,最好采用悅耳、動聽、節奏感強的音樂伴奏進行練習,可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3)學習組合動作,即將幾個8拍的動作組合在一起,重復、連續的練習。(4)在教師的口令下進行慢速、中速、快速的成套動作練習。(5)在街舞音樂伴奏下進行成套動作練習,先由教師或骨干學生領做,然后分組練習,最后學生獨立練習。(6)鞏固和加強學生對動作的識記效果,學會和掌握每一個動作技術與要領,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每個動作、組合之間以及音樂節奏變化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并可通過簡筆畫,在作業紙上做好筆記,以便練習時進行查閱。
教學特點: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技術結構的探索,加大動作技術以及難度,引導學生強化街舞啦啦操動作組合學習,及時提供新的正誤對比觀察資料,并加以引導分析,教師應對學生的計劃完成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及時的反饋給學生,與學生共同交流、探討[3-4],促進學生街舞啦啦操綜合能力的發展。這一階段教師引導約占20%,學生自學約占80%。
第三階段:完成教學目標。考核:按照學生街舞啦啦操成套動作的完成情況以及動作的創編情況進行評價。
考核標準:學生可按照原教學大綱規定的動作進行考核,也可選擇自編動作進行考核(每4×8拍組合動作有0.5~2.0的創新加分)。以街舞啦啦操動作創編的科學性、大眾普及性、健身實用性為主,不提倡追求動作技術的難度。完成情況按照新制定的評分標準執行。
2.2 街舞啦啦操教學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
從調查得知,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選項課基本都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主要體現在制定了統一、規范的教學大綱,明確了教學內容、進度、難易程度,對考核動作的內容和評分要求也制定了統一的標準[5]。這種過于追求統一的模式雖然便于統一管理與規劃,但卻忽視了每位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個體差異以及主體作用,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6]。但從表1可見,專業教師對街舞啦啦操教學改革的觀點基本一致。
2.3 實驗前學生的基本情況調查
通過調查與統計,教學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街舞啦啦操基礎技術水平、身體各項素質、專項理論知識、學習思維能力等條件基本一致。顯然,在相同教師指導下,教學內容、時數、場地、器材相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的情況下,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確定是符合課題研究的要求的,而實驗取得的結果是客觀、合理的。
2.4 實驗后自編動作考核的比較分析
由表2可知,實驗班與對照班在相同的教學時數情況下,實驗班參加自編動作考核的學生明顯增加,說明街舞啦啦操是一項易于普及與開展的運動項目,在學習時間充足,學生掌握足夠豐富的運動技術的前提下,通過教師的“發現”引導,就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
2.5 實驗后學生街舞啦啦操動作成績評定比較分析
由表3可知,實驗班在街舞啦啦操四項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班。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觀察和分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和考核內容,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街舞啦啦操自編動作環節,學生們表現出主觀能動性、創新的意識、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自信的表現力,有些創編的考核動作,還是體現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2.6 實驗后學生運用街舞啦啦操理論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分析
由表4可知,使學生掌握專項理論知識與動作技能的同時,對學生“授之以漁”,培養學生應用專項理論知識聯系技能的實踐能力,是目前體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特點、趨勢。在運用專項理論知識解決動作技能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力方面,實驗班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證明實驗班學生對專項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全面、扎實,在街舞啦啦操的創新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運動能力、自學能力等綜合素質指標培養方面,發現式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具優越性。
2.7 實驗后實驗班對教學態度反映情況
實驗后,從對實驗班對教學態度反映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非常認可發現式教學模式,課堂中學生主動領操、示范,積極與教師和同學之間分享動作技術的學習心得、體會,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在課內、外表現出能互相觀察、分析和糾正動作,這不僅加快了動作技術的形成,還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從學校啦啦操社團報名情況;實驗班早操、課外鍛煉次數、掌握街舞啦啦操動作的數量調查;學生的運動能力、自學能力、動作創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指標,實驗班均高于對照班學生。顯然,“發現式”教學模式在街舞啦啦操中教學與訓練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
2.8 影響推廣的因素分析
發現式教學理論具有先進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我國體育教育工作者極少對發現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與開發進行實踐論證。目前,我國多數街舞啦啦操教師仍以傳統的動作示范、講解、練習的教學方法為主,偶爾會在傳統的教學中加入成功體驗法、誘導法、快樂體育法、啟發法等其它方法。其次,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缺乏對發現式教學模式的認知,這些因素勢必制約著“發現式”街舞啦啦操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推廣。
3 結語
“發現式”街舞啦啦操教學模式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對加快街舞啦啦操動作技能形成,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獨立學習和探究精神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思維慣性,增強教師的教學技能和事業心。
參考文獻
[1] 陸哼伯,李建設,劉健.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2,22(3):38-39.
[2] 劉文浩,李芝.運動技能學習和控制的兩個基本理論及其比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2(2):69-72.
[3] 安桂清.以學為中心的課例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2):72-77.
[4] Kalliopi Theodorkou a,Yannis Zervas a.The Effects of the Creative Movem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o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Self-esteem[J].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03,1(8):91-104.
[5] 鄒師.體育教學模式分類及其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3):29-32.
[6] 胡建東.高中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初探[J].中國學校體育,2007,7(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