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珍珍
摘 要:在“體教結合”發展新形勢下,我國普通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部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重訓輕學”的管理方式仍有存在,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仍舊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導致運動員學業成績情況不佳、學習情緒消極、運動員畢業后就業質量不理想等問題。體育的本質是教育,高校辦學應以“育人為本”,通過建立和制定良好的、可運作的管理機制和制度,培養運動員具備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文化素養水平,挖掘運動員的最大潛力,培養“文武雙全”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普通高校 高水平運動員 教育管理 心理測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a)-0102-02
20世紀80年代,為推動體育教育工作的良好發展,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教育及運動水平,“體教結合”戰略被提出,只有將體育、教育資源相互整合,融會貫通,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為優質的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體教結合”體現了體育、教育事業根本的培養目的,符合國家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回歸教育,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讓從事競技體育的運動員有學上、有書讀;第二是讓廣大青少年除了應對文化學習和高考外,有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和賽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1]。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體教結合”的重要發展規劃,截至2011年,我國共有268所普通高校試辦了高水平運動隊,為高水平運動員打開了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門。
2017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定位、任務和實施做了明確指示,要求不斷提高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管理水平。在新形勢下,如何將體育-教育真正做到雙向互動,成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未來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1 關于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教育管理現狀分析
1.1 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運動隊教育管理體制
高校是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第一責任主體,肩負提高著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水平,為國家培養優秀高水平運動人才的責任。大部分的高水平運動員在進入高校前,雖然都是體育、學習雙肩挑的成長狀態,但更多的是以運動訓練為主。進入高校后,高水平運動員在學習基礎本就薄弱的情況下,訓練和外出比賽也會占用他們大量的時間,有些運動員在進入高校后,會因為學習跟不上而出現心理落差,在學業上獲得感較低,極容易導致運動員對學習出現沮喪、消極情緒。就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機制而言,大部分高校將重點放在了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環節,以及對運動員入校后的訓練和比賽成績的監管,卻忽略了運動員入校后的文化教育管理和未來就業發展指導。從隊伍的總體管理建設機制上,體現出重訓練、輕教育的問題,無法妥善解決高水平運動員的學訓矛盾。
1.2 未重視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評
高水平運動員的雙重身份,使他們成為高校學生群體中的特殊分支。由于運動員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過早獨立,所以運動員的心理狀態要比普通生更為成熟,抗壓能力相對較強。但同時高水平運動員在心理社交方面也會存在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意識、思想行為偏執等心理狀態[2]。雖然高校都會為大學生在入校和離校時做心理健康評估,但大部分普通高校卻尚未對高水平運動員進行專項心理健康評估。高水平運動員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生活環境都與運動員有所不同,因此相同的評測所給出的結果也會有偏差。楊磊、莊明謙等人在對156名大學生運動員進行“應付方式問卷”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評調查時發現,“大學生運動員在尋求社會支持的應付方式上使用程度偏低”[3]。當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出現問題時,高校仍用老方式、方法,只用制度的管,而不是心理疏導教育的話,長此以往,只會局限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未來發展。
1.3 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缺乏教育管理警覺性
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及管理層應提高警覺性,“跟蹤式”了解運動員的學習、訓練狀態。由于大部分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課基礎本就比較薄弱,但當教學課程時間與訓練、比賽出現沖突時,通常情況下,高水平運動隊都會將訓練、比賽排在首位,教學課程做出讓步。大量的訓練和外出比賽任務占據了運動員的學習時間,導致有些運動員無法及時跟進專業課程,學習成績下降,缺乏學習信心,主動性差,甚至有些運動員還會出現曠課、曠考、補考現象。還有部分運動員,將訓練利益化,缺乏集體榮譽感,在通過訓練達到升學、直研的目的后,就會出現訓練情緒懈怠,學習成績下降,更有甚者會直接自動退隊。
2 關于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教育管理策略的若干思考
2.1 建立良好高水平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
高校應以“育人為本”,將高水平運動隊的教學與訓練一手抓,不能“厚此薄彼”。美國游泳國家隊主帥杰克·羅奇指出,教育是高校 第一位的任務,大學生運動員以受教育為主要目標,而體育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面;教育和體育并不矛盾,而且兩者還相輔相成,對運動的理解、對自己的把握以及對心理素質層面都會有巨大幫助[4]。根據我國“體教結合”的現狀,高校應結合學校特點,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形成“體教融合”的良性運作的體制和機制。教務處可與體教部共同設置高水平運動隊的培養方案,有效協調解決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課與訓練的時間沖突等問題,也可根據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成績情況,開設相應課程補習班。在可運作的管理體制下,保證他們的學習時間和學習質量,使他們更快地融入到學校的大環境中,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完成比賽任務的同時,提升文化素養,順利完成學業,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體育人才。
2.2 應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健康作系統性測評
高校應將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測評納入到對運動員的日常管理當中。早在2007年時,劉一民教授就曾采用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方法對山東11所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員(本科)的心理適應能力做了調查分析,發現“影響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行為適應性的主要因素有角色沖突、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挫折承受能力、就業壓力、總體滿意度、自我意識等7方面”[5]。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相對普通生而言更為獨立,成熟,這種心理狀態也會導致高水平運動員在進入大學后出現“在群求社會支持的應付方式上使用程度偏低。”比如有自我控制、解決問題和自我承擔責任,而較少使用逃避、對抗性行為等[6]??梢姡咝1仨毺岣邔Ω咚竭\動員心理健康測評的重視度,不可將運動員與普通生的心理測評結果一并而論。通過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的系統性評估,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變化,有效防止運動員出現消極、抵觸、或是對抗情緒,幫助運動員建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使他們擁有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2.3 加強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專業素質培養
高校在重視提高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的執教能力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教練員在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理論學習培養,能夠通過較好的心理學素質,與運動員達到相互了解的狀態,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練員在執教時,要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傾聽學生,對運動員的思想動態有所了解。一旦運動員出現情緒問題,應選擇“心理疏導”的方式去解決。除了關注運動員的訓練情況外,還應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友的情況加以關心,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教練員還要培養運動員能夠自主性地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規劃管理,從而可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約束自己、鞭策自己,激發他們的潛力,讓他們可以克服弱點,清楚未來發展方向,提升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能力。
3 結語
通過對高水平運動隊教育管理現狀的研究,筆者認為,當前高校首先應完備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對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管理力度,重視心理健康系統性測評,提高教練員全方面教學素質。高校要改變原有“重訓輕學”的管理方式,妥善處理“學訓”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運動員入校時就能端正對學習的態度,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啟發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將訓練與學習統籌兼顧。教練員在對待運動員因新環境不適、學習吃力、人際關系出現消極、逆反情緒問題時,要以科學化的方式去解決,從而有效地幫助高水平運動員解決訓練、學業和生活上出現的問題,提升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水平,真正達到“體教結合”目的。
參考文獻
[1] 池建.體教結合:讓體育回歸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6-10-25(010).
[2] 趙春梅,趙樂亭.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校生活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2(40):106-107.
[3] 楊磊,莊明謙.應付方式對大學生運動員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1999(3):72-74.
[4] 牛國勝.美國大學生運動員培養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迪[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3):81-87.
[5] 劉一民.山東省大學高水平運動員心理行為適應性的調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4):42-46.
[6] 鄭宏偉,孫樹斌,幺蘭,等.我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