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爽 薛昭銘 朱菊芳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總結出體育小鎮有助于提升體育產業核心產業的地位、加快體育產業結構轉型、提高體育產業總體規模、加快體育企業發展。市場培育、體制改革、產業轉型是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最后,提出體育小鎮建設發展的基本思路:加強小鎮交流;突出核心產業特點;完善體育文化建設。
關鍵詞:體育小鎮 體育產業 作用機理 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a)-0162-02
體育小鎮是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工程。作為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的新模式,體育小鎮將推動體育產業在新常態下迅速發展。本文將從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研討體育小鎮對體育產業發展的作用,并提出體育小鎮建設意見。
1 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1.1 培育體育市場
體育市場的培育需要正確引導體育需求和體育消費,通過采用科學的消費方式引導,來實現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正確優化[1]。一是提升體育資源的使用率。制定相應的開放制度,提升體育資源的使用率,培養國民體育消費意識,促進體育消費,進而提升體育市場質量。二是健全體育市場法制制度。體育法制是體育市場常態化運行秩序的保障,對體育市場中行為規范具有長期穩定的約束力,是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不受到侵犯強力保障,從而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體育市場環境。三是研發社會需求的體育產品。不斷創新研發與時俱進的產品,提升體育產業附加物的質量和使用效果,從而保障體育市場健康有序向前發展。
1.2 推動體制改革
體育產業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不移地以社會化和產業化為方向,打破舉國體制政策下的政府壟斷,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有效需求快速從低位徘徊向高位轉移。推動體制改革,一是政府切實將建立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放手管理職能,將辦體育職能交給社會和市場,減少行政干預,大力發展各類非營利和非營利的體育組織,引導居民以消費的形式享受組織化和專業化的健身娛樂方式。二是推動職業聯賽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的改革,活躍體育競賽市場。三是加強國有體育企業改革,推動體育企業集團化建設。
1.3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
消減過剩產能已經成為當前宏觀調控最為緊迫得任務,當前體育制造業出現產品產能過剩現象,體育服務業也存在低端服務產能過剩現象。同時體育服務業比重較低,體育產業缺乏硬品牌,且由于市場秩序的限制,社會資本的介入也遠遠不夠[2]。一是加快體育制造業產品升級和體育服務業的規模發展,轉變質量不高、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產業方式,推動體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體育服務業的服務質量和后期效果的創新升級,提升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二是實現體育產業各經營項目的均等發展,實施體育產業經營項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結合互聯網,優勢項目帶動劣勢項目發展。
2 體育小鎮對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機理
2.1 特色建設有助于提升體育產業核心產業的地位
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特色產業是小城鎮建設的核心職能[3]。體育小鎮隸屬于特色小鎮的一種,秉承發展單一特色產業帶動多種附帶產業為發展理念,以體現特色價值和強化產業支撐為任務,立足體育發展核心產業,加強品牌謀劃,形成核心競爭力,擴展體育衍生產業,吸引大眾消費,實現市場持久發展。一是以體育為本,凸顯體育特色。通過加強體育小鎮文化建設、制度建設、設施建設,營造體育環境氛圍,形成區別于其它小鎮的特殊競爭力與生命力。二是確定體育核心產品地位。將富有產業潛力的運動項目作為載體,聚焦自身優勢,將其成為以體育產業為核心的空間載體。同時樹立產業鏈思維,以區位特征和體育產業為基礎,完善產業鏈布局,提高產業集聚和發展能力。
2.2 發展模式有助于加快體育產業結構的轉型
體育小鎮按照第三產業發展要求設計具有當前中國特色的體育小鎮發展模式,是依據體育、健康、旅游、休閑、養老、文化、宜居等多種功能疊加發展的新型城鎮載體。一是空間平臺方面。體育小鎮重點打造功能發展平臺,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具有社區功能的發展平臺。二是產業功能方面。加快形成產業鏈,一方面產業建立在既有基礎之上進行升級改造發展,延伸產業鏈;另一方面依托自然資源和產業資源,開發新型產業,穩固特色產業。三是環境模式方面。依托高科技、互聯網、文化建設體育小鎮,避免破環小鎮生態環境,保證硬環境與軟環境持久性發展,實現產業集聚。四是運作模式方面。堅持分工明細、政府主體、企業主體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絕對性作用,并貫徹始終[4]。充分利用品牌效應,激發市場活力。
2.3 城鎮化進程有助于提高體育產業總體規模
體育小鎮是產業融合、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樣態,具有規模生產和規模消費的功能。社區形態是體育小鎮特征之一,社區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體城鄉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和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消費人群的增加。城鎮化進程將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型,城鄉二元結構、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人均收入都將隨之改變,這將促進體育小鎮形成消費體系。譬如將軍石體育小鎮2016年接待消費者達60萬人次。龍泉寶劍小鎮建設運營后也預計2019年實現寶劍文化吸引110萬人次的消費者。二是體育產值總量增加。體育小鎮秉承第三產業的發展理念,以服務業主的發展模式。其一是助推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其二是提供高端供給源,吸引更多消費者進行體育消費,實現體育產值內增收;其三是體育文化建設提高體育運動意識,實現有意識、有目的的體育消費,促進各體育產業項目高速發展。譬如浙江銀湖智慧小鎮打造智慧體育產業,建成后預計年產值300億元。江蘇淮安施河鎮以體育裝備生產為特色發展,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萬元。
2.4 政策推動有助于加快體育企業的發展
體育小鎮建設與體育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為體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福利,為體育企業的改革和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體育小鎮建設時期政策推動的時機,其運營體育企業要實施科技創新戰略,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體育小鎮發展業務,將特色產業引領到國際,逐漸具有區域影響力。體育小鎮建設的政策推動以及獨特的特色產業,為體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實質性的物質基礎,對壯大體育企業的實力,從而以體育集團化推動體育產業化發展。
3 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體育小鎮建設策略
3.1 加強小鎮間交流
加強體育小鎮之間的交流,形成資源互補客源共享的格局。在產業布局上,要避免區域性小鎮趨同性,實現多元化體育產業格局。在合作互補上,加強區域產業帶建設,彌補單一小鎮的單一產業特色性而形成的消費方式單一的弊端,實現消費疊加效應,促進體育小鎮可持續發展發展。在體育資源利用上,集中資源建設體育小鎮,形成極化效應,最后通過擴散效應實現體育小鎮與周邊小鎮共同共享、利用、發展體育產業的格局。
3.2 突出核心產業特色
區位和資源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兩大基礎條件,充分發揮小鎮自身優勢,既是塑造特色的途徑,也是夯實供給的基礎[5]。體育產業是否具有品牌影響力和感召力,關鍵在于特色的定位和彰顯,體育小鎮必須抓住“體育”做文章,細化市場、差異化定位,提煉主題,根植于地方獨特魅力和新穎富有創意的開發主體能夠讓人耳目一新,不宜涵蓋面太廣而陷于空泛,應瞄準具體領域做足文章。將體育與旅游、養生、時尚運動、文化、賽事、制造、科技等方面形成交叉性結合,因地制宜,活用小鎮文化資源、體育資源、自然資源、傳統體育文化,注重開發底層資源維護高層資源,將各類資源合理利用,突出體育小鎮的“體育”特色,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小鎮。
3.3 完善體育文化建設
體育軟實力是指在體育系統內,體育觀念、體育文化和體育制度等無形的非物質要素對系統內有形的物質要素和系統所處的外內、部環境的作用力和影響力的總和[6]。體育小鎮的長期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核心文化的建設也將是體育小鎮體育軟實力建設。建設具有體育文化底蘊的小鎮,建設具有長期吸引力的小鎮,建設具有區域文化帶動性的小鎮,這需要內外環境的包裝和小鎮文化整體規劃和建設。一是合理規劃體育健身設施多元化布局,避免單一體育器材多地出現,形成全鎮健身設施覆蓋的格局。二是開放學校、機關、企業的體育場地,合理利用有限體育場地資源,實施公園體育休閑體育場地規劃建設制度。三是建設小鎮體育文化組織,實現體育生活化,挖掘地區傳統體育項目,加強體育文化組織、政府、企業三者之間的平等交流,達到培養小鎮居民終身體育的意識。四是融入體育要素,形成體育文化鏈,建立正確的文化資源庫,建設體育文化圖書館,特別是學校體育文化圖書館的建設和開放,提供各類體育書籍資源、體育電子信息資源。
4 結語
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供給側出發,強調市場競爭,通過改革和創新來激活體育市場,提高制度、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生產率,對體育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讓體育產業在經濟轉型與升級中發揮重要力量,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7]。培育體育小鎮的作用就是推動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體育產業。至此,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建設體育小鎮成為現階段將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導利.經濟學視角下的體育市場與體育消費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4):57-58.
[2] 定軍.商業、群眾性賽事審批取消體育產業迎來發展機遇[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9-04.
[3] 陳桂秋,馬猛,溫春陽,等.特色小鎮特在哪[J].城市規劃,2017,41(2):68-74.
[4] 姜紫瑩.淺析浙江“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創新[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議論文集[C].2016.
[5] 羅翔,沈潔.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思路與對策[J].規劃師,2017,33(6):38-43.
[6] 賴勇泉.文化、觀念與制度——國家體育軟實力理論模型構建與動力機制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5):1-16.
[7] 沈克印,呂萬剛.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訴求與實施策略:基于資源要素的視角[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