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中 顏三友 陳莉莉
摘 要:解決社會對戶外體育活動需求的問題并改善學校體育課程不足的現狀。以生態體育理論為指導,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專家訪談法對學校體育定向運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探究定向運動在學校體育課程發展的內在需求和發展前景,以豐富目前學校體育運動項目選擇的單一性,并解決目前體育課程器材、場地的不足。學校開展定向運動同時促進學校體育課程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 體育 定向運動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a)-0172-03
“體育”一詞本身是一個統稱,而它在中國主要劃分為這幾個: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而三者的關系形式了一個生態環境。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成為體育理論界、實踐工作者和管理層的共同課題。從生態學觀點來看,體育可持續發展實際主要是體育系統生態平衡問題。
目前國民的富強,不僅僅代表了經濟上的體現,而是全方面國民素質的提升:思想、精神、文化等等。國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對于個人的體質健康也越來越關注,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度很高,但是以發達國家對比還有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體育消費群里、體育產業的發展、社會體育人群的參與少都落后于發達國家。
每年國家體質測試對于青少年體質的檢測,從耐力、爆發力、柔韌性測試成績調查發現逐年降低;而體重、緯度、身高有上升這是一種不良的生態體育環境,青少年身體素質關乎未來國家人群的面貌,做好學校體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提高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從黨的政治局會議到戰略部署的會議,都涉及到學校體育工作。而現實的發展過程中,在重視學校體育的同時卻和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形成了背離現象。受多方面的影響如文化、社會、政策等諸多因素,導致青少年體質的下降。體育運動的發展到現在一直在最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而這也形成了一種拼搏的精神;生態體育的觀念也就孕育而生。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平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進行文獻檢索和收集工作。
1.2 專家訪談法
對從事定向運動領域的權威人士和開設定向運動的任課老師進行訪問,調查了解學生對定向運動課程的了解、開設情況、定向運動課程中學參與度、遇到的困難及影響因素等。
1.3 邏輯分析法
運用生態理論的觀點對定向運動內在的運動特點、環境需求、以及發展的對策需求進行理論分析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態體育環境的內涵
生態體育是指:體育、文化、生態的相互協調發展所構建的體育活動,突出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按照生活的規律、貼近自然的活動方式。可以讓人堅持長期的科學運動鍛煉,提高人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人的運動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在自然的環境下不斷的去發覺自然界的規律和生存法則,不能抗拒自然界賜予人運動的一切物質基礎。人必須學會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同事做到自然環境的保護。
人是群居性的高等智慧物種,生活過程中交織起來的關系網組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早期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學會運動技巧和團隊協作捕獵方可生存,生活方式的變遷也改變了生存的法則,演變成鍛煉健康的方式,不同的運動項目都有著團隊精神、凝聚力、追求平等的共同點。還促進不同種族、國家、信仰的人走在一起,從而建立起和諧友善的民族關系;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理解、互利共贏呈現出人與社會和諧繁榮景象。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依相存,社會環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體育事業發展,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提高體育經濟增長。
2.2 定向運動鍛煉的價值分析
2.2.1 身體鍛煉的價值
定向運動是一向以跑為主的運動方式,運動場所涉及野外、公園、校園等環境,在一個復雜的地形需要進行跑、跳、跨等一系列的運動過程。并在運動過程中享受著與自然環境的接觸。
2.2.2 心理層面的鍛煉
體育運動都具有舒緩生活上緊張的情緒,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愉悅身心,并在快速的運動過程中冷靜思考判斷方位。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2.2.3 增進社會適應能力
定向運動是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運動,由地圖的直觀視覺轉變到腦中的路線規劃、身體實踐,增進了視野的開闊度和思維想象力,培養了獨立性和團結協作的組織性,有著集體主義拼搏精神,鍛煉風險的心理承受力,增進創新和創造力的培養。
2.2.4 精神層面的鍛煉
定向運動的獨特性和多樣的運動模式,越來越受廣大的運動愛好者所喜歡,它有著人的本性即——找到捷徑、追求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也是生態體育運動最終的鍛煉價值目標。健康、環保、突破自我、不斷的改善內心深處的美。人追求著一種自由的輕松愉悅放松的生活狀態,體育運動的參與可以很好的釋放生活上工作上的壓力緩解精神緊張。定向運動是一項可以在戶外、公園、野外進行的一項簡單易懂的運動,讓參與者可以更加的親近大自然,也可以挑戰自己拼搏精神。
2.3 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
在“陽光體育”政策下,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非常重視并,在政策上體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從政治生態角度看,政治體系把學校體育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并制定了從小學到大學的體質監測項目。但是學校體育跟體質健康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很不協調的局面。
2.3.1 小學體育現狀
從年齡層次進行教學分類:小學體育的上課形式主要以玩游戲的形式為主導,對于學生鍛煉負荷強度達不到要求,迫于社會壓力體育老師在體育課的上課內容也主要以輕負荷、少危險動作為主,避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受傷而擔責。小學體育教師的缺失也影響著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在偏遠的地方體育課由其他任課老師所代替。專職體育教師的缺失、體育教學不重視方面,導致面對繁重的體育測試時所匯報數據難免偏離于實際數據。
從目前的體育培訓班調查現狀發現,在眾多的體育項目培訓班,主要參與對象是以小學生為主,這一現狀說明目前的小學體育教育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小學生所需求的體育鍛煉訴求,對于運動項目所需要了解的運動技能,學校體育已經把這任務慢慢的移交到社會體育培訓班。而參與體育培訓班所鍛煉的負荷強度遠遠大于學校體育課程的強度,可以說體育課程項目內容已經無縫銜接的延伸到體育培訓班上。擔任體育培訓班的任課老師不乏小學的專職教師,有的借用學校場地器材,或租借場地器材,而對于已經擔任小學的專職體育教師,又在校外開設體育培訓班,形成了惡性循環。
2.3.2 中學體育課堂基本現狀
中學體育以體育老師作為主導,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處于學齡中期(少年期)。學齡中期是從兒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時期,是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時期,因而也是為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素質打基礎最關鍵的時期。初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在小學階段使學生“初步”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為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初中教育最重要,但目前又是最薄弱的一環。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普遍比較活躍,對于運動的參與訴求很高,但是多數學校的體育器材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場地設置的不對外開放,非課間時間難以自由使用場地。體育運動教學上,中學基本以“半放養”的方式上課,老師講授半節課,剩下時間學生自由活動,有得更是直接自由活動。少部分體育老師對于體育成績優異的進行輔導和教學。
初中升高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擇點,對于升學率的高低已經是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的重要指標。調查發現,多數學校在關鍵的初三年級,體育課程經常被主要科任老師所借用上課,這已經限制了學生上體育課的權利。在整個國家的大環境下,重分數追求升學率所的教學環境,導致了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起到阻礙作用,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忽視了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國家政策對學校體育的扶持,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基層單位的不落實、不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處于病態的環境。而這樣的局面也導致了中學體育教師地位的降低,工作積極性不高。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需求,跟中小學截然不同,其課業壓力和繁重的學習任務,對于體育課程來說,完全是一種精神壓力的釋放,而其高中體育課程基多數以傳統的體育項目為主,體育器材的不足、場地的限制完全沒辦法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
大學的體育追求自主選課選項目,多了些自由性。而對于小學到大學這三個年齡層次體育課程的安排,傳統的運動項目籃球、排球、足球都有安排,在其教材中都是每個年齡層次的階段都是從零開始教起。運動項目的根基——田徑,卻慢慢的消失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中學生乃至大學生校園運動會中已經難尋三鐵的蹤跡,長跑項目3000m以上的,百米跨欄項目也漸漸被學校體育所拋棄。這不得不讓人感嘆,諸多學校的田徑運動會紀錄變成了永不能破的歷史紀錄。
2.4 環境生態的基本情況
2.4.1 泉州地貌情況
定向運動是由野外的軍事活動演變的,可以在山林、公園、湖泊、校園等自然環境中進行。泉州市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及丘陵約占總土地面積79%,平原及臺地約占21%。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均屬戴云山山脈及其延伸的支脈、余脈,構成西北及中部的大山帶。丘陵分布于山地外側及河流兩岸或河谷盆地的邊緣,在沿海一帶也有廣泛分布,并逼近海岸或伸入海中,組成半島和島嶼。
2.4.2 校園場地環境
目前,中小學的整個校園范圍都有植被的覆蓋,少數學校有水池,體育場地基本都有籃球場或者小型的運動場地。對于大學校園來說有著豐富的植被覆蓋以及大范圍的校園環境。
2.5 定向運動的課程價值極其特點
定向運動具有廣泛適應性,運動參與者小到幼兒大到年長的老人,定向運動是集健身性、知識性、趣味性、社會時間和國防教育為一體的一項運動運動。主要分為這幾個指導模式,健身為目的、競技為目的、以國防教育為目的等。定向運動是一門涵蓋多學科的運動,需要學會辨別方位,地理坐標,自然環境圖例等等,所以這不僅僅是校園定向,也可以是大眾定向,廣泛的普及開定向運動,不僅僅可以增強鍛煉,還激發學習的興趣。
目前,大、中、小學對于體育的基礎課程田徑運動多項目的剔除,主要原因是其教授的技能動作大多數枯燥乏味,而定向運動的進行方式可以選擇團隊、個人、積分、夜間、盲打等路線模式提高了趣味性。
2.5.1 定向運動爭強機體的鍛煉
目前,中學大學的體質測試都有著長距離的耐力測試項目,國家多年的規定,其測試成績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其枯燥長時間的奔跑,讓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感覺乏味,恰恰定向運動改善了這個弊端,整個運動路線可以設置長距離,或者是短距離,可以讓參與者可以根據路線的長短選擇奔跑的速度,整個過程中對人體的心肺功能起到很好的鍛煉作用。路線的設置可以大到涵蓋整個校園環境,小到一個籃球場,對于標致點的選擇,可以讓參與在奔跑過程中,暫停奔跑冷靜思考辨別方向,讓參與者在運動過程中忘記疲勞感,獲得最終的成功。
2.5.2 定向運動改變運動思維方式
新的課程文件中指出,體育課程內容應該涵蓋野外、戶外、公園等,其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自然生態,了解生存環境,學習在戶外的生存的法則。而對于野外的訓練,在實際過程有著很多局限性,可以通過校園定向來模擬并教授一些野外知識。
如何通過一張地圖快速的完成標注點并以最快時間結束,能夠對多次參與進行定向運動個人或者團隊協作者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的組織能力起到很大的鍛煉作用。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上課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主動的解決問題,勇于克服困難承擔責任。
2.6 全面發展定向運動的分析
2.6.1 場地、器材要求
校園定向對于場地的要求很低,可以緩解體育課體育器材的不足,解決運動場地限制,運動場或可以是整個校園都可以作為定向運動的場地。定向運動不像傳統體育籃球、排球、足球存在球類消耗或者是器材常年需要更換的問題,定向運動需要不斷投入打印紙張用于制作路線圖。對于器材購置,初期可以選擇簡易的打卡裝置,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購置電子點簽器。
2.6.2 提升定向運動的曝光度
戶外運動比賽越來越多,體育教學的經費支出很有限,定向運動所需要的經費也比傳統的項目來得少。多參與定向運動的比賽,根據定向運動的特點先簡單的定制定向運動,讓教師和少量的學生參與進來,提高運動項目的反應度,并應邀參加一些比賽獲得名次以提高大眾對這項運動的支持。
3 結語
定向運動在生態體育視野下,是一項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運動,是自然環境給予人運動的環境基礎,人生存的法則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持,而定向運動可以更好的融入到自然環境中的運動,是人、自然、體育三方面的統一。
定向運動是以自然生態資源為教學場地,對于校園環境的局限性,可以拓展到公園以及環境安全的戶外進行,突破校園環境的束縛,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能力。合理的實現校園、公園以及戶外資源的共享,增加交流促進教學創新。
在校園開展定向運動可以以豐富的模式進行,在小學可以以動物或者是公交車站牌為標志點增加趣味性,中學大學可以把積分賽,團體賽,盲打模式納入進去,豐富教學模式。
定向運動有著廣泛的適應性,場地大小的不同都可以進行,對于參與者不同年齡層次都可以在一起互動,有著很好的體育文化交流互動幫助。社會大環境開展的定向運動可以提高群眾的參與性,引導人們鍛煉的意識的培養。
定向運動對于場地環境要求低,可以更換比賽環境讓參與者可以不僅可以很好地走進大自然,還提高賽事的趣味性,增加地區風景知名度,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運動項目。
參考文獻
[1] 謝雪峰,曹秀玲.我國體育生態研究現狀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1):1-5.
[2] 周術鋒,連先飛.生態體育視野下共享單車體育文化研究——以摩拜單車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10):146-148,153.
[3] 泉州地貌介紹:地貌特征、類型、分區、山脈以及山峰[EB/OL].http://lishi.zhuixue.net/2016/0706/50604.html.
[4] 景福興. 創新性定向運動對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J]. 教育現代化,2016(2):262-264.
[5] 何曉知.定向運動原生態價值取向與體育的善本再造[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5):21-23.
[6] 鄢長安,王宏俊.體育生態意識構建及其發展的基本原則[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