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中,體操課程一直獨具顯赫的地位,但隨著課程分化與細化的進程不斷深入,諸多子課程發展態勢已初顯取代之勢。通過梳理當前高校體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諸多體系,其發展模式略顯滯后是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點。通過建構“大眾生活類”和“競技實用類”的二維模式體操,輔以“健身健美型”“生活技能型”“趣味技巧型”“傳統器械型”和“實用拓展型”的多元發展路徑,建構“二維多元”的“大體操”課程群。這一模式契合于社會需求、師資發展、課程設置及教學機制,對促進體操課程教學科學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已積淀為中國特色學校體操課程教學傳統。
關鍵詞:大體操 課程群 二維多元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c)-0052-05
Abstract: The Gymnastics course has always been unique and prominent in the curriculum of PE major.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courses, there has been a clear trend of developing sub-courses. By analys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systems of the Gymnastics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lag in its development model is the ultimate reason.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two-dimensional Gymnastics of "public-life class" and "competitive and practical class", supported by a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path featuring "fitness and bodybuilding type", "life-skills type", "enjoyment and skill type", "traditional instrument type" and "practical extension type" , in order to develop a "two-dimensional and pluralistic" group Gymnastics with course group. This model is in line with social needs, teach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mechanism,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science of Gymnastics and has been a teaching tradition in schoo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Group Gymnastics;Course group;Two-dimensional and pluralistic; Teaching content
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已經把有利于鍛煉人類身體的一切活動,諸如攀、爬、跑、跳、投、騎馬及跳躍等行為統稱為體操[1]。體操運動集內容之豐富、品類之齊全、匠心之獨運、技藝之精湛等特點于一身,被美譽為“運動之父”。從我國體育教育發展歷史的長河中,重溫我國古代體操的起源,經近代體操的發展,到現代體操的快速分化的歷程,其本身由一元走向多元,從主位走向輔位的歷程。至21世紀以來,體操運動逐步分化為一些獨立的新興體育運動,以勢如破竹之勢在時代的長河中百花齊放,然傳統體操運動項目逐漸褪去光環,釀成今日傳統體操運動在學校體育場域已處于名存實亡的地步[2]。學校體操運動發展何去何從?是維持現狀還是推陳出新?是全盤否定還是集中整合?這是所有體操人急需面對的問題,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高校作為體操師資人才培養主要領域之一,肩負著學校體操運動興亡之重任,我們必須逾越高校體操課程改革與整合的鴻溝,建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體操”課程群體系。
1 高校體操課程教學內容現狀
體操作為體育專業必修課程,隨著體育專業類別逐步細化,不同專業體操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也因時、因地、因校、因專業獨樹一幟(如近代與現代、非民族地區與民族地區、綜合類院校與專業類院校等)。體育教育專業是體操師資培養的主要專業之一,體操課程內容設置直接影響該運動發展的前景。近年來圍繞高校體操課程改革呼聲久經未衰,主要圍繞學時分配、內容設置側重點、教育目標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論述,均未跳出傳統體操分類與內容。因此,梳理高校體操課程內容設置是建構“大體操”課程群的首要任務。
1.1 教學內容設置
傳統體操主要圍繞著競技性和健身性兩個方向發展,以競技性為主,健身性為輔是我國體操發展的主要模式。競技性體操由競技體操、技巧運動、競技健美操、藝術體操及蹦床運動等項目組成,它們之間雖具相對獨立性,但在訓練方法、評分規則和技術特征等方面具有諸多共性;健身性體操分為廣播體操、健美操、徒手操、墊上練習、輕器械體操、器械體操、隊列隊形、團體操等項目組成,且統稱為基本體操[3]。隨著體操項目延伸與發展,新型體操運動項目隨時代的召喚逐一脫穎而出(如體育舞蹈、輪滑、跑酷、戶外運動及各類操化運動等項目),略有反客為主的態勢。
呂萬剛教授在我國大學體操教學調查中指出:⑴單杠、雙杠、山羊及跳箱等器械體操的達標率較低;⑵跳繩和墊上練習等輕器械體操項目達標率較高,其他輕器械體操未被重視;⑶廣播體操、體育游戲、徒手體操和隊列隊形等在大學教學中實用型較強,但攀爬類、角力對抗性等受場地和器械限制的項目開展難度較大;⑷體操凳、體操棍和橡皮筋輕器械體操開展較少[4]。李義軍教授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教學現狀研究”一文中闡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教材主要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體操》高師版、體院版教材。如表1所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隊列隊形、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專門器械體操、實用類體操、體操游戲、競技體操[5]。李慧在高校體操課程改革研究中指出,體操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并未擺脫競技體操類運動項目的核心結構,缺乏實用性、健身性和趣味性,該內容已不在符合體操運動發展的潮流,許多高校體操專項很難開設[6]。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內容包括一些技巧、輕器械、墊上和器械動作等,基本上延續著競技體操的低難度版本動作。因此,體操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
1.2 教學存在問題
1.2.1 競技理念陳舊,缺乏現代性
19世紀20世紀50年代,我國學校體育從蘇聯引入一套現代競技體操教學內容,它獨具健身和健心的價值與當時社會極為契合,深受政府與教育行業的青睞與學生的喜愛,成為我國體操教學主要內容之一。直到80年代后期,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體育教育行業愈發活躍,新型運動項目、身體練習形式、教學理念等得到長足的發展,體操教學開始出現滑坡趨勢,直至當今邊緣化。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內容主要以競技性體操教學內容為主[7],陳舊的教學理念與逐步更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競技體操教育理念質疑聲愈發強烈,開始逐步步入低谷。只注重技術動作傳授和動作質量規格,忽略了體操教學的娛樂性、健身性、實踐性及教育性等功能,難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8]。
1.2.2 教學內容枯燥,缺乏娛樂性
體操作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傳統優勢項目,也讓學校體操教學呈現早期專門化訓練的特征,一味追求技術動作的難、新、美,著重強調技術動作的創新,導致教學內容的枯燥,隨著練習強度的增加,促使學生僅有的興趣也消失殆盡,最終體操成為學生不喜歡課程之一。
1.2.3 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我國競技體操發展歷史悠久,訓練體系完備,教學方法成熟等特點,給學校體操教學帶來極大的影響。體操教學主要模式為動作示范、講解、分解示范、分解講解、分解練習、錯誤糾正、組合練習,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9]。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枯燥練習的學習過程,限制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欲望,嚴重地影響了體操教學的發展,推進創新性體操教學模式,是當前第一要務。
1.2.4 教學評價失衡,缺乏多元性
體操教學是多元要素構筑的復合體。因此,在制定評價體系時,必須立足于體操項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類別的廣泛性及層次的多元性為基準,構建多元一體化評價體系。當下,體操教學主要以技術動作質量為主,經過學期各階段化考核為輔,對學生體操課程學習進行評估。完全忽略體操課程學習過程中,完全忽略學生對體操基本知識的理解、身體素質的提高、技術技能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合作意識等方面的評價。因此,體操教學課程考核必須突破傳統,構建多元一體化評價體系,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大體操”課程群教學內容體系構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型體操運動項目得以長足的發展,許多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諸如健美操、體育舞蹈、基本體操、體育游戲等。絕大多數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依然保持著以競技為主體操教學內容,包括競技體操、技巧運動等。楊繼美等人早在10年前就提出:構建“體操課程群”的理念,以基本體操、競技體操、健美操、藝術體操、技巧運動、團體操、蹦床、體育游戲及形體訓練為子課程,構建多元一體的“體操課程群”體系。總局體操中心前主任羅超毅先生,早在北京奧運會時,就提出“大體操”概念[10],以黃玉斌、劉興、陳雄等人提倡“大體操”理念,旨在創新性改制,復興傳統器械性體操;建構多樣性類別,建構內容豐富、種類多樣、功能細化及結構合理等特點于一身的“大體操”體系。筆者在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今體操運動發展趨勢,打破單一學科界限,提出“大體操”課程群。研究者認為“大體操”是指體操運動的發展歷程中,以體操母學科為基礎衍生以及與相關學科融合而成的新興項目,秉承體操母學科的教學、科研、訓練、大眾健身等理念,并結合新時期發展特點而形成的綜合學科。按照課程教學體系要求,將“大體操”課程群內容體系分為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以體操功能分為健身健美型體操、生活技能型體操、趣味技巧型體操、傳統器械型體操和實用拓展型體操五大類(分類詳見圖2)。
研究者認為,體操教學內容應朝健身、娛樂及技巧性方向發展,構建以大眾生活類型為主,競技實用類型為輔多元功能相結合的內容體系。隨著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人們的需求不在僅僅涉獵于物質領域,精神領域也成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方向。人們在運動中愉悅心情、釋放壓力、展現自我,體操作為“運動之父”,自身體系分化出備受熱寵的新型運動項目,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打造更科學更優化的體操教學內容體系,須從趣味性、多樣性及終身體育方面入手,構建以大眾生活類型的健身健美型體操、生活技能型體操、趣味技巧型體操。但發展新型運動項目的同時,決不能丟棄賴以生存的根本——競技實用類型體操,如傳統的器械型體操和實用拓展型體操。
“大體操”課程群內容體系是以“大眾生活類體操”和“競技實用類體操”為二維模式,建構“健身健美型體操”“生活技能型體操”“趣味技巧型體操”“傳統器械型體操”和“實用拓展型體操”多元路徑,輔以體操支系下各新型運動項目功能與價值為主導的分類體系,構建“二維多元”的“大體操”課程群。
3 大體操課程群教學科學化的方向與途徑
3.1 立足社會需求,重塑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指導思想
教育社會學家認為,教育是促進人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教育與社會相互作用。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人,社會接納教育培養的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達42.7%[11],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邁向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單一人才培養已經不足以滿足社會需求,綜合性或復合型人才已成為社會人才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高校圍繞人才培養專業、學科及課程設置與社會人才需求相契合。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直接決定著專業和學科的人才培養方向。因此,課程改革成為人才培養革新的首要任務。“體操”貴為運動之父,推行體育人才培養方案革新中,《體操》課程改革首當其沖。
21世紀以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收入逐漸提升,在物質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健康意識顯著提升,體育運動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體育指導員、健身健美教練員及各單項體育運動教練員成為社會人才需求主要方向。傳統體操課程項目已不符合當前人們的社會需求,動、靜、樂及觀賞性一體化運動項目(如健美操、健身操及瑜伽等)備受喜愛,體操課程需圍繞主流社會需求導向來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弱化競技體育主導下的傳統體操,強化娛樂休閑為主導的現代體操。“大體操”課程群教學內容應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運動項目技術、技能及規則,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與判斷,增強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對體操運動項目的健身價值認識,全面培養學生體操運動的綜合素養,使得學生適應主流社會文化,獲得個人最好的發展。
3.2 助力體操教師全面發展,完善課程項目設置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課程的設計者,是課堂的主導者,是知識的搬運工和創造者。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教師、學生、專業、課程等場域內在關聯性更加密切,學校、社區與家庭是統一的有機體,體操師資多元能力提升勢在必行,也間接地推進體操課程多元發展。現代體操師資需以傳統競技體操為基礎,娛樂休閑體操項目為主,構建“多元一體”體操師資,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而且還提高學生實踐、創新、學習及自主等多方面能力。“大體操”課程群教學內容需立足于競技實用類體操,補充大眾生活類體操。應該從健身健美型體操、生活技能型體操和趣味技巧型體操項目設置為主,以培養社會需求類復合型人才;以傳統器械型體操和實用拓展型體操項目設置為基礎,保留體操運動精華。課程項目設置將傳統器械型體操作為基礎素質練習,實用拓展型體操作為素質提升訓練,著重健身健美型體操訓練,發展生活技能型體操,拓展趣味技巧型體操,建構“多元一體”大體操課程群,旨在培養滿足社會需求,追求自身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3.3 理順課程群教學進度主次關系,促進體操課程內部相互之間融合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實踐感》中指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必有先后之分,只有厘清前后內在關聯性才能正確指導實踐行為,實踐是建立在事物發展內在邏輯的基礎之上。”體育運動教學與訓練是嚴格遵守邏輯的主次性,按照一定的教學技能學習順序,能夠有效地提升技能學習效率,加快技能形成的過程,跨越式學習現象也存在,但也是在建立一定順序的基礎之上。體操運動學習有著嚴格的順序界定,如學習踺子(側手翻內轉90°)接后手翻/后空翻等動作,踺子是基礎動作,須夯實基礎,才能放眼發展。“大體操”課程群教學內容項目,按照體操運動項目外在技能難度和內在技能遷移分為:以實用拓展型體操為入門課程梯度,以生活技能型體操為第二課程梯度,以趣味技巧型體操為第三課程梯度,以健身健美型體操為第四課程梯度,以傳統器械型體操為最高課程梯度,構建五級前后順序的課程教學梯度。設計科學的體操運動技能學習順序,是快速提高學習者運動技能的充分必要條件。
3.4 完善“教、練、考”三位一體化教學機制,優化課程進度的內在聯系
現代課程教學將“教、練、考”一體化,打破傳統的“唯”考試論,重視三者均衡發展,強調各教學部分的內在關聯性。體育課程教學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既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經過動作技能的重復練習,達到優化技能、技術及知識的理解,通過一定的考核評價體系來評定學生學習過程、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水準。在現代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是課程教學的起點,學生的“練”是課程教學的過程,綜合的“考”是課程教學環節結束的標志。教師通過動作的示范、講解、重點強調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建立動作技能的視覺立體感,打下記憶的實體烙印,創設技藝的整體動態;學生通過教師教學引導自主練習動作技能,在教師的錯誤糾正指導下提升動作技能規范性,通過反復練習與實踐完善動作技能;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及自我評價等綜合考評機制,考核學生學習過程與效果、考量教師教學水準與效果。“大體操”課程群通過建立“教、練、考”三位一體化教學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刻苦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教師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有利于推動體操教學的改革。
4 結語
倫敦奧運會“兵敗”,進一步放大我國體操后備人才、群眾基礎、學校開展等一系列問題。針對我國體操運動長期處于競技、群眾和學校“頭重腳輕”的現狀,亟待借鑒西方體操發展模式,重構學校體操結構,建構學校體操教學體系,完善“大體操”課程群。與其說是學校體操課程建構,不如說是學校體操教育重構。它既要服務于競技,以登頂奧運之巔為國爭光;也要教育于學生,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要立足于社會,以發揮全民健身作用。因此,針對當下我國高校體操課程教學競技理念陳舊、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模式單一和教學評價失衡的狀況,通過建構“二維多元”的“大體操”課程群,以重新定位體操教學發展方向,優化體操教學發展路徑,為全面復興體操運動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孫貴龍,方征.學校體操聯盟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11):144-148.
[3]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4] 呂萬剛,孫立海.大、中學校體操教學現狀的調查及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7):94-97.
[5] 李義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4.
[6] 佚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教學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D].武漢體育學院,2015.
[7] 魏曉曉.我國高校體操教學內容現狀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1):100-102.
[8] 顏維寶.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5):43-44.
[9] 劉翱.我國高校體操教學現狀與對策分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5,7(12):45-47.
[10] 董魯皖龍.我國教育躍居世界中上行列[N].中國教育報,2017-09-29(1).
[11] (法)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譯林出版社,20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