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基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邏輯分析、訪談等方法對水上舞龍進行了研究,水上舞龍與水緊密結合,人借助竹排、小船、獨竹等載體舞動龍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祈雨、消災祈福、旺丁興族是水上舞龍傳統價值的主要內容,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望;而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則是其現代價值的主要內容。水上舞龍是舞龍運動的補充,有利于舞龍運動的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水上舞龍 傳統體育 價值 意義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2(a)-0158-03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dragon dance on the wat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interview and etc. Water dragon danc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water. People dance their dragons with bamboo rows, small boats, and floating bamboo,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are vari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values of water dragon dance are Praying for rain, curing illness, and so as to achieve multiply breeding, and it carries the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But 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e , consolidate the national power and enrich the people's cultural life which are its modern values. Water dragon dance is a supplement to dragon dance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dragon dance.
Key Words: The water dragon dancing;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 Values; Significance
在中華民族延綿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炎黃子孫創造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的體現,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人類文化多樣化的生動展示。龍作為一種圖騰崇拜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獨特的一種文化積淀,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每個人的潛意識里。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威力無比變幻萬千無所不能的,是力量、權勢、吉祥的象征,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幾乎都被打上了龍文化的烙印,甚至滲透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
舞龍最初產生于人們的祭祀活動,寄托著人們期盼風調雨順、消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水上舞龍由舞龍演化而來,有著與舞龍近乎相同的意義,人們希望將舞龍轉移到水上后能更加容易地引起水里龍王的呼應,讓龍王帶來更多的雨水,促進農作物的豐收。浙江紹興歷來就有水上舞龍的習俗,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逐漸消失了。可喜的是直到前幾年水上舞龍又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紹興屃石湖、柳州柳江、西樵天湖等等各地均出現了水上舞龍的表演。由于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以及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水上舞龍的傳承顯得岌岌可危,如果不著手對其加以保護與傳承,那不能保證不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再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水上舞龍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傳統價值、現代價值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發展的意義,更是不可忽視。
1 水上舞龍的文化底蘊
1.1 水上舞龍的意義
水上舞龍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同時又能鍛煉人的身體和意志,起著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們團結、前進、向上的作用[1]。從水上舞龍發展的潛力和趨勢來看,它正在慢慢地變成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國民的物質生活越趨豐富,但是精神文明卻落下了腳步,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我們更應該要弘揚和發展像水上舞龍這樣的傳統運動項目,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凝聚整個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分享華夏獨特的文化遺產,讓國家在歷史的軌道上繼續前行,取得更大的成就。
1.2 水上舞龍所蘊含的思想
龍是不存在的,但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他又是無所不能的,從最初人們對龍的圖騰崇拜到舞龍祈雨,再到漢代盛行的“百戲”中的“魚龍漫衍”之戲,人們運用舞龍的形式表達對龍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向望。水上舞龍更是將龍與水密切的結合起來,人們希望將舞龍轉移到水上后能更加容易地引起水里龍王的呼應,讓龍王帶來更多的雨水,期盼以舞龍的形式能給人類帶來豐收與和平。
水上舞龍也要憑借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人們懷著對龍的崇拜之情盡量把舞龍表現的淋漓盡致,人龍共舞,人龍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的溝通和統一。如果個人的力量能以融入整個集體的節奏中 ,就會導致龍形垮塌而影響美感,這也體現了我們團結協作的集主義思想。
1.3 水上舞龍的特點
(1)與水緊密結合。
水上舞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與水緊密的結合。顧名思義,水上舞龍就是在水上進行的舞龍,與陸上舞龍不同,它以水為主要背景,江河、湖泊是它的主要舞臺,這樣的舞龍不僅壯麗,而且更有觀賞性。
(2)對身體平衡性要求高。
雖說水上舞龍比較平和、動作變化比較單一,但是作為舞龍運動中的一門絕技,水上舞龍有其獨特的亮點,那就是舞龍者在水上舞龍的過程中對自身身體平衡的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這種形式的舞龍不僅表達了人們歡慶節日、期盼風調雨順之情,更彰顯了人們挑戰自我的勇氣。
1.4 水上舞龍的表現形式
不論是哪一種運動項目,只要是在水上進行,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樣,水上舞龍也不例外,不能像陸上舞龍一樣有寬闊的場地,可以隨意移動或做出豐富多彩的動作,只能以水上的漂浮物(如竹排、竹竿、小船等)作為載體或者舞龍者直接下水在水上以較小的幅度舞動。但既便如此,水上舞龍也有著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
(1)以一張大竹排為載體。
這樣形式的水上舞龍與陸上舞龍相似,舞龍者用手舞動神龍,使龍表現為在空中舞動,但舞龍者不能移動,只能固定站在一個地方。因此,這種形式的舞龍動作比較簡單,給人的感覺也比較單調,但如果竹排是在河中順流而下的話,這樣的舞龍也有一些看點。
(2)以一根獨竹為載體。
以獨竹漂的形式舞龍,這種形式的水上舞龍講究的是舞龍者在水上對自身身體平衡的控制能力。舞龍者頭頂長龍,腳踩獨竹,手持平衡桿,依次排開,慢慢劃動,使長龍表現為在水面上空緩緩地飛舞。
(3)以小船為載體。
這種形式的水上舞龍有一個特點——可以把龍做得大且長。以小船為載體,不需要人力來托舉長龍,長龍直接固定在一只只的小船上,只要小船排水量足夠、數量夠多,長龍的體積想要多大就要多大,長度想要多長就要多長,可以達到數百米甚至上千米。這種形式的水上舞龍是使長龍表現為在水面游動,也就是“巨龍戲水”,場面非常壯觀。
(4)以舞龍者或小漂浮物為載體。
這種形式要求隊員要有良好的游泳功底,熟悉水性,頭頂龍身或把龍身綁在小漂浮物上扶著,配合其他隊員在水上做一系列游龍表演。
水上舞龍還有許多的表現形式,還有以龍舟做載體的。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水上舞龍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
2 水上舞龍的價值
2.1 水上舞龍的傳統價值
(1)求雨、旺丁興族。
舞龍在古代時的主要功能是祈雨。民間傳說龍是“九江八河五湖四海行雨之神”,所以,每當大旱或豐收之際,人們便會用各種不同的儀式,以祈求龍能普降甘霖,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神農求雨書》中有關于舞龍求雨的記載:“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為青龍,又為火龍,東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為赤龍,南方壯者舞之;戊己不雨,命為黃龍,壯者舞之;庚辛不雨不雨,命為白龍又為火龍,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為黑龍,北方老者舞之”[2]。漢代劉安的《槐南子·墜形訓》:“磁石上飛,云親來水,土龍致雨,燕雁化飛”。高誘注:“湯遭顯而易見,作土龍以像龍,云從龍,故致雨也”,從淵源上道出了舞龍求雨的民間習俗的由來[3]。
旺丁興族,是古代舞龍活動的又一寓意。我國有“龍生九子各不同”“真龍天子”等說法,“龍生九子各不同”象征多子多福,其中的“九”在我國是兩性活力的象征,因此這句話常用于對青年夫婦的美好祝愿[4]。此外,舞龍也叫做“耍龍燈”“燈”和“丁”是諧音,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龍燈也就寓意著“龍丁”,因此以舞龍來求子或祈求子孫繁衍,也是民間舞龍活動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水上舞龍而言,它所包含的預示旺丁興族的功能明顯沒有祭祀求雨的功能所突出,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則是人們賦予水上舞龍的最主要的功能。
(2)消災祈福。
我國古人相信通過舞龍可以避免災禍。在人們的意識中,龍是一種神靈,只要自己對這種神靈保持一種崇敬或敬畏的態度,它就會在災禍來臨之時顯靈,避免災禍的發生,所以人們會通過舞龍的形式向神龍做祈禱。
水上舞龍也具有祈福的象征,它不只代表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古代民間還認為通過舞龍能帶來幸福,能收到神靈的庇佑、賜福、保全家出入平安。
(3)歡慶節日。
中國的民俗文化以節日為載體,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隨著生產、生活的各種需求衍生出來的。所以節日就成了人們展示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的大舞臺。許多民族民間體育都是在節日期間傳承和發揚的。水上舞龍運動也不例外,它是中國民間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去年,湖南長沙石燕湖的舞龍隊元宵節前夕乘龍舟在湖面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舞龍表演;廣東河源在綠水節之際,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水上舞龍活動;南充蓬安在端午節舉行了“水上舞龍”活動等等。近幾年來,水上舞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人們在民俗節日的歡慶中,把龍和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達到娛樂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弘揚了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2.2 水上舞龍的現代價值
2.2.1 傳承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同樣中華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龍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承載著中華民族情感的寄托,也反映了炎黃子孫對生命的無限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俗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通過行為性的感染來實現的。水上舞龍所反映出更多的是對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通過水上舞龍運動能使廣大民眾有一種親切感、歸屬感和欣慰感。水上舞龍是炎黃子孫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不僅是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紐帶,也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直到最近幾年,經過民間的努力挖掘、修復,水上舞龍才恢復了原來的面貌,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雖然曾一度失傳,但這并沒有說明其生命力的脆弱。相反,最近幾年它的重新出現反而證明了其頑強的生命力。水上舞龍這一非物質傳統文化的重生也顯露了我國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愿望,并且這種愿望已經開始實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兆頭。在新時代,水上舞龍找到了蓬勃發展的空間,它注定要作為舞龍家族的一份子,繼續承載著中華文化砥礪前行。
2.2.2 凝聚民族力量
在古代時,龍文化就已經在加強民族團結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代也是如此。錢其琛同志曾經指出“龍的形象作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象征,從更為深層的意義上來講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5]。這種精神力量突破了地域、族群,把中華兒女團結在一起,無論我們身在何方,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會銘記著“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慰,這是龍文化帶給每一個華夏兒女的驕傲。每個中國人都一樣,每當想到自己是龍的傳人時心里就會泛起濃濃的愛國情意,而愛國就是凝聚民族力量最強有力的紐帶。
龍不存在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而是我們祖先的一種精神上的產物。古代對龍的描述有“三停九似”之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龍是中國人創造出的復合型虛擬動物的形象,它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背景是相吻合的,我們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這56個民族單位就是單元,中華民族大家庭就是一個整體[6]。水上舞龍也正是由多個人,也就是一個整體來完成一條龍的完整運動,這正反映出中華民族“多與一”的相互統一,體現了華夏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對于團結民族力量、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2.2.3 豐富人民文化生活
水上舞龍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雖然它的套路、動作等都相對簡單,整體上給人以相對平和的感覺,但是它可以讓人們用不同的形式展現舞龍不同的美。如把一條長龍搭載到許多小船上,舞龍者不用舉著龍來舞動,而只是負責按路線劃船,讓長龍在水面上游動,而不是在空中飛舞,“巨龍戲水”,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如果是在夜間,給巨龍配以合適的燈光,那場景可以稱得上美輪美奐了,同時也能帶動當地旅游的發展。
水上舞龍作為一種民間的娛樂形式,在整個的參與過程中,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自然的、社會的、藝術的等多方面美的體驗,正如我國教育家楊振寰教授所剖析的一種美感:“就是精神愉悅,它不是生理上的快感(吃喝睡),也不是理智上的滿足,道德上的肯定、贊揚得來的的愉快,而是超出個人欲念和利益的愉快,也不是日常生活的情感,而是多種心理功能協調而帶來的愉快[7]。”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水上舞龍是一項比較獨特的舞龍運動,他要求隊員熟悉水性,而且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在水上做出一連串的舞龍技術,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堪稱是一項民間絕活。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水上舞龍的價值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祈雨、消災祈福、旺丁興族是水上舞龍傳統價值的主要內容,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望;而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則是其現代價值的主要內容。水上舞龍是舞龍運動的補充,有利于舞龍運動的多樣化發展。
3.2 建議
應加大網絡媒體的宣傳力度。組織者應多利用現代網絡媒體傳播的優勢,對水上舞龍活動的亮點進行專門報道,擴大水上舞龍的新穎性與影響力。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對水上舞龍進行創新,使技術動作更加豐富,利用現代科技使其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
保護和傳承水上舞龍這一傳統運動項目需要民眾的參與和相互的配合。相信在我國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背景下,水上舞龍運動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唐韶軍.中國舞龍運動的起源與發展[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1):114-117.
[2]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
[3] 王福杰.舞龍運動的社會特性與功能價值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08,27(4):118-119.
[4] 王繼強.中國舞龍運動價值功能的探討[J].福建體育科技,2008(3):7-10.
[5] 毛迪,王智慧,洪曉波.舞龍運動: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與價值認同[J].體育與科學,2010,33(2):29-32.
[6] 張吾龍,杜曉紅,紹磊.舞龍運動的文化底蘊及其社會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07(4):90-91.
[7] 范錦勤,張黎平,黃亮明.舞龍運動的健身價值探析[J].貴州體育科技,2009(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