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繼紅 徐慧 康凱麗
摘要?配制A(泥炭∶珍珠巖=3∶1)、B(泥炭∶珍珠巖∶蚯蚓土=1.5∶1.0∶1.5)、C(泥炭∶珍珠巖∶蚯蚓土∶黃沙=1.0∶1.0∶1.0∶1.0)、D(泥炭∶珍珠巖∶蚯蚓土∶碎石=1.0∶1.0∶1.0∶1.0)、E(泥炭∶珍珠巖∶蚯蚓土∶園土=1.0∶1.0∶1.0∶1.0)5種不同栽培基質進行螞蝗七的盆栽試驗。測定5種不同栽培基質對螞蝗七生長量、移栽成活率及開花率的影響,并對這5種基質的理化指標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基質A、E對螞蝗七的生長更有利,且以基質A中螞蝗七的移栽成活率及開花率更高,說明基質A最適合螞蝗七盆栽使用。對5種基質的理化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基質A的pH最低(5.540)偏酸性,基質B、C、D、E都偏中性;基質A、B的容重較小,而基質C、D、E的容重較大;基質A、B、E的孔隙度較大,說明其通氣性優(yōu)于基質C、D。可見在螞蝗七栽培基質配制時應著重考慮基質的通氣性和酸堿度。
關鍵詞?螞蝗七;栽培基質;生長量;開花率
中圖分類號?S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5-0044-03
螞蝗七(Primulina fimbrisepala)為苦苣苔科報春苣苔屬多年生草本,具粗根狀莖。葉均基生;葉片草質,兩側不對稱,卵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4~10 cm,寬3.5~11.0 cm,頂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斜寬楔形或截形,或一側鈍或寬楔形,另一側心形,邊緣有小或粗牙齒,上面密被短柔毛并散生長糙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側脈在狹側3~4條;葉柄長2.0~8.5 cm,有疏柔毛。聚傘花序,花萼5裂達基部。花冠大或中等大,筒漏斗狀筒形。花絲在中部之下最寬,向兩端或向頂端漸變狹,膝狀彎曲。柱頭2裂。子房1室。
野生螞蝗七為我國特有物種,生于山地林中石上或石崖上,或山谷溪邊,海拔400~1 000 m[1-2]。所以螞蝗七形成了耐陰性好、不耐受強烈日光照射的習性,在武漢地區(qū)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可以露地越冬;夏季在有良好遮陰的條件下能夠短時間耐受40 ℃左右的高溫。自然花期2~4月,若在溫室越冬,溫度控制在10~15 ℃,花期可提前至12月中旬至次年3月。筒狀花,花型較大,花冠為紫色,有深有淺,花量大。抗病蟲害能力較強,少有病蟲害發(fā)生;繁殖可用分株或葉插的方式進行,也可通過組培快繁進行規(guī)模化生產。可作為公園綠地林下地被使用,也可作為盆栽花卉觀賞,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1-2]。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置在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院人工氣候室內。武漢地處北緯30°33″、東經(jīng)114°19″,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250 d以上,年平均氣溫16.3 ℃。試驗時間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人工氣候室的溫度保持在10~30 ℃,濕度60%~85%。
1.2?試驗材料
2016年6月播種的當年生苗,9月中旬上盆定植,花盆口徑為14 cm。
1.3?試驗方法
試驗設 5 個處理[3-4](表 1),3 次重復。選擇規(guī)格比較一致的盆栽螞蝗七苗作為試驗材料,每個處理10盆,共150盆。每個處理的光照、溫度以及水肥管理條件一致。
1.4?測定指標及方法
移栽定植后2周緩苗期過后開始觀察記錄螞蝗七在不同基質中的移栽成活率。對每盆螞蝗七取最大成熟葉片進行葉片長度和寬度的測量,每隔40 d測量1次,共測量6次,最后用手持活體葉面積測量儀(浙江托普儀器有限公司)對上述葉片進行葉面積的測量。螞蝗七的花期為2~4月,在這期間對螞蝗七的開花率及花期進行觀察記錄。因為螞蝗七葉片基生,植株高度及蓬徑主要取決于葉片的大小,所以該試驗以測定葉片的生長量為主。
在對螞蝗七葉片進行生長量測定的同時,對5種不同栽培基質進行N、P、K及孔隙度等理化指標的檢測。
2?結果與分析
2.1?5種不同栽培基質對螞蝗七葉片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2~4可以看出,在相同時間內,不同基質中螞蝗七葉片不僅生長量存在顯著差異,而且葉片增長的幅度也有差異。從葉長看,基質A中的螞蝗七平均葉長最長,只與基質C差異不顯著;從葉寬看,基質A中的螞蝗七平均葉寬最寬,且與其余4種基質的差異均為顯著;從葉面積看,基質A中的螞蝗七平均葉面積最大,只與基質E差異不顯著,而與基質B、C、D都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看出,在5種基質中,基質A中的螞蝗七生長速度最快,生長量最大,平均葉長、寬的增長率最大,生長速度依次為基質A>基質E>基質C>基質D>基質B。這表明相較于其他4種基質,基質A對螞蝗七的生長更加有利。從試驗數(shù)據(jù)和實際觀察來看,基質E中的螞蝗七生長較快,也比較健壯,與基質B、基質C、基質D相比具有顯著優(yōu)勢。如果從降低成本的角度考慮,在基質A的基礎上加入一定比例的園土和蚯蚓土,也能夠滿足螞蝗七的生長需要。
2.2?5種不同栽培基質對螞蝗七成活率及開花的影響
從表5可看出,移栽到基質A中的螞蝗七成活率為100%,基質B中的成活率為92%,基質C中的成活率為96%,基質D中的成活率為97%,基質E中的成活率為98%。
螞蝗七定植后第2年開始開花,但只有部分植株能夠開花,而且花量不大。第3年的開花率和花量都有較大增加。表7是盆栽螞蝗七第2年的開花情況。從不同基質中螞蝗七的開花情況來看,基質A中的螞蝗七開花率為29%,開花數(shù)量為64朵;基質B、D中的螞蝗七開花率為5%,開花數(shù)量均為9朵;基質C中的螞蝗七開花率為6%,開花數(shù)量為10朵,基質E中的螞蝗七開花率為4%,開花數(shù)量為8朵。基質A、E中的螞蝗七開花天數(shù)為45 d,基質B、C、D中的螞蝗七開花天數(shù)為34 d。綜合上述情況可看出,與其他4種基質相比,基質A對于螞蝗七的移栽成活及開花都比較有利。
2.3?5種不同栽培基質理化性質的分析
由表6可知,基質A的pH最低,偏酸性,而基質B、C、D、E都是偏中性的。幾種基質的EC值基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基質D的EC值略偏高。從表7的物理指標看,基質A、B的容重較小,而基質C、D、E的容重較大,這可能與基質中添加了碎石、黃沙和園土有關。大孔隙度是指基質中空氣能占據(jù)的空間,即通氣孔隙。基質A、B、E的大孔隙度較大,說明基質A、B、E的通氣性比基質C、D更好。
3?討論
螞蝗七多產自廣西、廣東、貴州南部、湖南、江西和福建。生于山地林中石上或石崖上,或山谷溪邊,海拔400~1 000 m。依據(jù)螞蝗七的自然分布和生境,可以推測出螞蝗七更適應疏水透氣又能保持濕潤的環(huán)境。
結合螞蝗七的生長量、移栽成活率、第2年的開花率以及花量來看,基質A優(yōu)于其他4種基質。通過對上述5種基質理化性質的測定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在這5種基質中,基質A、B、E的大孔隙度數(shù)值高于基質C、D,這表明在透氣性上,基質A、B、E優(yōu)于基質C、D。但在基質B中磷、鉀的含量較高,這可能是基質B中螞蝗七長勢較差的原因之一,而基質D的pH為7.370,為中性,基質A的pH為5.540,偏酸性,這表明螞蝗七可能更喜好偏酸性的基質。因此,在配置螞蝗七的栽培基質時,基質的透氣性和酸堿度是應該著重考慮的2個因素,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再加上合理的養(yǎng)護措施,可以保證螞蝗七生長及開花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莉芳,盤波.廣西苦苣苔科植物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8,24(10):53-59.
[2] 王莉芳,王林娟,歐蒙維,等.桂林植物園苦苣苔科觀賞植物及其園林應用[J].廣西園藝,2008,19(6):38-40.
[3] 艾春曉.4種報春苣苔屬植物的盆花商品化生產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
[4] 邱志敬,鄒純清,史正軍,等.不同栽培基質對苦苣苔科植物生長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17):31-33,47.
[5] 邱志敬,梁瓊芳,鄒純清,等.基質 pH 對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41(18):7746-7747,7779.
[6] 劉北辰.三種苦苣苔科藥用植物在人工栽培條件下的適應性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7] 王玉紅,叢福祥.無土栽培技術在花卉園藝中的應用優(yōu)勢探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3(28):126.
[8] 詹漢利,梁普興,馮偉明,等.不同基質對荷蘭青瓜無土栽培的對比試驗[J].蔬菜,2007(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