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 ? ?要]散文名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是寫景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在教授方法上,可以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抓住學生對課文語言感興趣的特點入手,進而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體把握全文結構,并闡發個人對作品、作者的見解。并穿插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導入,通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個人生活經歷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心境,從而更透徹地欣賞文本。
[關? 鍵? 詞]情境;景物;以情馭景
《故都的秋》是篇經典的散文著作,在各版的語文教材中,都有其影蹤。關于它的學習方法,以往傳統的教學設計都是從景物描寫入手,貫穿以中心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理解作者的情感來學習全文。這種學習模式,將大部分的學習重點放在景物的分析上,無論是從秋色、秋聲、秋境入手,還是結合秋景“清、靜、悲涼”的特點來分析每一段的景物,兩節課的課時安排,大部分都用在了零碎的景物分析上。教學過后,老師感到教得很吃力,而學生呢,記得很勤奮,學得很專注,但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卻是片面的、膚淺的,更別說整體感受了。一篇經典的散文作品,就這樣被支離破碎地分解了,就好像是一盤美食,如果光顧著有哪些營養,而忽略它的色、香、味的話,就失去了品味其美的享受過程。
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煥發真正的活力,讓學生既能學到基礎知識,掌握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又能享受到欣賞經典美文的無限韻味呢?我認為學習本文要分以下三步來進行: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感受散文的優美意境;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整體把握,總結散文的寫作特點。授課時,讓學生先聽課文朗讀材料,隨后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朗讀課文,抓住課文里幾句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它精彩的原因,感受作者蘊涵在文字中的深情。例如課文里這幾句話: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文章的這幾句話,不僅寫出了觀察者視覺和聽覺的感受,而且感受細膩。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讓讀者眼前出現了作者悠長閑坐的鏡頭下滿滿的秋意濃。又如“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一句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滿地黃花,是眼中景,輕踏花蕊,是腳下感。這雙重感受的描寫,逼真地讓人感受到了獨自走向寂寞、孤獨,以及作者無人可訴、無事可做的無奈之情。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一串靈動動詞的使用,使我們看到了天上的云卷云舒,雨的來去自由。也看到了這一片景物之下,那個獨立街頭的斯人,內心有所圖卻無處去的寂寞。在讀過語言之后,要求學生深入分析作者為何對故都之秋有如此濃濃的眷戀之意呢。在這個過程中,淺要地把這一作品的寫作背景介紹給學生,外敵入侵,戰火四起,內憂外患,作為一個有著杜甫《春望》所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愛國心的作者,面對著他深愛的國家故土,面對著哪怕是尋常事物的家國,他怎能不愁緒滿懷?“秋之入心,愁也。”由此,文章始終縈繞著悲涼、憂傷的感情基調。
介紹的同時,設置幾個問題,逐步深入:
1.作者對故都的秋懷有的最初的情感是什么?
提示:通過一組對比強調南國之秋不及北國之秋,向往之情。
2.作者通過哪些景物來表達喜愛之情?
提示:一些尋常的景物,如秋日清晨的鳥鳴花草、街頭的花蕊、屋前的棗樹等等。
3.作者為什么獨獨對故都的秋熱情贊美?
提示:故都代表的是作者的一顆愛國心,而秋最可以體現作者悲秋愛國心。
4.用小標題擬定各個故都之秋的畫面。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輕掃、秋蟬秋鳴、奇味秋雨、秋雨秋涼、佳日圣果。
5.從這幾幅秋圖中選擇感興趣的進行品讀。
提示:從景物特征、描寫角度、作者體會、思想生活、心境畫面等角度進行品味賞析。
6.品讀文章結尾。
提示:贊頌和眷戀交融。
最后,在學生對課文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放手讓其自主地進行一些研究性探討。比如體會作者以下這些復雜情感世界的內容:流離失所的痛苦,國家患難的憂慮,無處施展的苦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善于獨立思考的創新者。經典重讀的特色在于,既能夠理解體會寫作的內心世界,更在于依托作品構建自己的審美世界。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此文,不僅完成了對一篇散文名著的解讀,也進入了課文的情境,完成了與作品、作者的一次情感交流。我想,在他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這種審美的情緒、眼光將對他們產生至深的影響。
作者單位:無錫技師學院立信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