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晴
[摘 要] 福州作為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積聚了豐富的文化寶藏。從民間歌曲到民間舞蹈、從民族器樂到曲藝戲曲、從文化習俗到手工技藝,福州承載著獨特的審美傾向與地方特色,是優質的美育課程資源,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推動中等職業學校美育特色創新不僅需要因地制宜,讓傳承的方式多樣化,還需要開拓平臺,讓傳承的途徑實效化。
[關 鍵 詞] 傳承;優秀文化;美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018-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意義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福州作為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積聚豐富的文化寶藏。從民間歌曲到民間舞蹈、從民族器樂到曲藝戲曲、從文化習俗到手工技藝,承載著獨特的審美傾向與地方特色,是優質的美育課程資源,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就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推動中等職業學校美育特色創新,談談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幾點認識。
一、創新需要因地制宜,讓傳承的方式多樣化
(一)地方藝術特色+美育課程
美育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主要以公共藝術(音樂與美術欣賞)為主。多年以來,五花八門的公共藝術類教材成為廣大老師的主要課程資源,甚至是部分老師日常教學的全部。隨著近年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革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了較大的彈性。可以在模塊化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自主拓寬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藝術——音樂篇》基礎模塊的第二單元為例,地方性內容容量相對有限。對各族民歌,課本列舉出了云南《小河淌水》、江蘇《茉莉花》、蒙古族《牧歌》、維吾爾族《阿拉木汗》、侗族《蟬之歌》等。從通識性角度來說,教材內容是飽滿的。在這個基礎上,將福州地方歌舞延展其中,課內滲透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有效提高了美育課程教與學的質量。具體實施如下:
1.說福州語、唱福州歌——原汁原味、膾炙人心
都說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正是方言語匯中的聲腔特征給各地民歌帶來了不同的地方韻味。福州三面環山,東面臨海,是商賈聚集之地,更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和“花果之鄉”。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形式多樣的民歌類型,有山歌、疍民漁歌、小調、舞歌、習俗歌曲、童謠、伬唱等十幾種。采用方言來演唱民間小調既能原汁原味地展現民風,又能讓旋律深入人心。例如,教學生《礱礱穀,穀礱礱》,這是一首以福州童謠為素材,曲風清新而活潑的原創歌曲。五聲羽調式旋律與福州語上揚、下嘆的音調緊密結合,唱起來朗朗上口,他們個個躍躍欲試,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農人們在田間辛勞耕作的畫面躍然眼前。于無形中存有形,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就餐、愛惜糧食的優良品質。
2.歌詞改編、舞蹈創編——為我所用、錦上添花
當學生對福州語歌曲產生興趣并積累一定的表現能力后,學習熱情就被激發出來了。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從簡單替換開始,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根據旋律線條特征、歌詞歸韻特點進行歌詞改編。例如,教唱歌曲《青橄欖》。福州是橄欖之鄉,創作者借物比興,通過它“鮮、青、光、澀、脆、尖、甜、甘”等外形與口感特征,歌頌人們對美好愛情的祝福和期盼。學生被娓娓道來的旋律所吸引,將歌詞改編成表達畢業離別之際,師生深厚情誼的歌詞并在畢業晚會時演唱。這樣的嘗試,給學生更多發揮創造的空間,使他們的思維重新活躍起來,讓他們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成,是最親密的伙伴。好的舞蹈離不開音樂這一靈魂伴侶,同樣好的音樂節目也需要舞蹈為其增輝添彩。在教習民族民間舞蹈賞析這一節時,筆者拓展了福州民俗及風土人情以及常見民俗舞中太平鼓、高蹺、旱船、傘舞、燈籠舞的服飾與動作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有的三五群湊在一起創編,運用到校運動會入場式表演中;有的運用到藝術節晚會歌曲伴舞中。這首《青橄欖》,他們就用上了采橄欖的竹背簍、曬橄欖的竹簸箕以及油紙傘做道具,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行走于煙雨江南的水墨畫卷,感受到了學生畢業之際對母校對老師深深的眷戀。可見,地方方言歌曲就像茉莉的芬芳,沁潤著學生的心田,豐富著他們的情感世界。通過歌詞改編和舞蹈創編,使地方方言歌曲真正為我所用,錦上添花,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如果說課程即食品的話,那么教材設計的內容就像是標準餐,學生可以飽腹,但不見得食之有味。而加入了地方藝術特色的美育課程像是給學生加餐,而且還是地道的家鄉味,學生“消化”起來自然要比課本知識更加通暢。
(二)地方城市精神+校園文化
福州又稱榕城,榕樹遍植城內。不僅為城市裝點綠色、遮陰避暑,更因其“落地生根、百折不撓”的“榕樹精神”,影響著福州人的精神品格。“榕樹是福州的市樹,千百年來與福州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它枝繁葉茂,蒼勁挺拔,蔭澤后人,造福一方,在調節氣候、綠化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又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多么貧瘠的土地,乃至亂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首云天,象征著不屈不撓的福州人精神。”
在我們的校園里也栽種著兩株枝繁葉茂、氣根飄逸的老榕樹。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健壯的老榕樹仿佛是學生最忠實的聆聽者,陪伴他們一同成長;又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慈祥地迎來送往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在全校師生的心里,榕樹精神早已融入辦學治學的核心價值觀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老榕樹的形象不但成為校徽標志,更是圖騰創意的來源。大榕樹被刻畫成一個青春自信、俊美動感的工匠之師。他俏皮可愛、充滿活力,展現我校學子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精神特質以及剛強自立、不屈不撓的堅韌個性;寓意學校蔭澤后人、教育長青、生生不息、有容乃大的遠景。取名“榕之匠”,彰顯我校以大匠之心、精匠之藝,開辟創新職業學校的未來和希望。根據每個教學部的專業特征,圖騰的形象還進行了精巧的設計區分,使“榕之匠”活躍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讓榕之精神時刻引領師德師風和校風學風建設,催化學生的人格建立和素養形成。